历史上,空城计除了诸葛亮这个,还有哪些呢,最后结果都怎样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6
空城计,是三十六计中非常重要的一计,空城计的主要意思是,在危急处境下,通过掩饰,把自己的空虚部分隐藏,然后骗过对方的一种策略。比喻掩盖自己力量的不足,以使对方迷惑或后退,有时也有贬义。

空城计让大家熟知,就是在我们都知道的《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在军事行动中,有一次很强的操作,那就是空城计,就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因为马谡失了街亭,结果司马懿带着大军杀向了诸葛亮所在的空城。然后诸葛亮预计逃跑已经来不及了,于是摆了一个空城计。最后唬住了司马懿,司马懿撤退。诸葛亮然后也安全地撤退了。

我们都觉得这是罗贯中把没有的事搬到了诸葛亮的头上。给诸葛亮美化。但是我们具体查历史的方案,发现,早在南北朝,就有人这么说了,有一个叫郭冲的人,他写了一个《条亮五事》,这就相当于我们现在论坛发贴子,贴子的名字就是“诸葛亮于当时所不为人知的五件异事”,其中就有一件事,说的就是诸葛亮摆空城计。当然了,整个帖子的五个故事被陈寿以及后来的裴松之都认为是假的,所以也没有记录到正史里边。

而罗贯中呢,在这件事上,也没有全编,只不过是引用了郭冲的这个说法,对诸葛亮进行了美化。

其实在三国正史上,有很多次的空城计,但都没有诸葛亮的事。

第一次是曹操在和吕布的交战中用过。曹操开始打败了吕布,但吕布回头召集了一万多人的部队,又杀向了曹操,而曹操此时的城中人却只有几千。于是曹操采用虚张声势,大张旗鼓要和吕布大战的架势,最终骗过了吕布,使得吕布当时未敢直接进攻。等到晚上,曹操紧急调了大量的部队回来,而第二天的吕布,发觉昨天上当了,于是开始猛攻曹操,结果被曹操的伏兵所败。

第二次是老将赵云用过。说是在刘备打汉中时,在一次战斗中,赵云的兵力都给黄忠带走了,他只有数十轻骑,却与曹军大部队遭遇上了。赵云且战且退,最后退到营垒。有人主张闭门拒守,赵云却没有这样做,反而大开营门,偃旗息鼓。曹军怀疑赵云有伏兵,急忙退去,赵云命令士兵擂鼓呐喊,又以弓箭从背后射曹军。曹军大为惊骇,自相践踏,死了不少人。后来刘备来了,夸赵云:子龙一身是胆也,这个故事最初是记录在《云别传》里的,裴松之给三国志做注时,引用了此故事,看来,裴松之是认为此事为真的。

第三次是王平用过,也是在失街亭的时侯,王平本是马谡副将,但马谡在此战中未听从王平的意见,从而失了街亭。而王平呢,领着很少的人,面对数倍于已的张郃大军,采用虚实相间的战略,徐徐而退。让张郃误以为还有伏兵,一直不敢前进。王平最后为诸葛亮调度扭转失街亭导致的不利局面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也因此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利后,大家都降了,而王平却升职了。

还有一次就是在曹丕时期,魏国的文聘镇守在江夏,孙权有一次领数万人来攻。当时因为大雨,很多兵士分散在田间,不及回城防御。于是文聘让全城的人都身躲起来。而孙权呢,见到这种情形。也是怀疑有伏兵外援,于是退兵。

当然,史书上,还有很多其他人成功的用空城计退敌的故事。

比如《史记》上就记录有李广有过类似的行动。当时他只带了一百多个骑兵,本来是追杀三个匈奴兵的,结果被后面赶过来的上千匈奴骑兵碰到。李广就命令大家散开,假装很悠闲的放马。搞得匈奴以为李广是诱铒,不敢贸然进攻。后来有人靠近来观察,但被李广一箭射杀,然后李广仍旧在原地不动,很悠闲的样子。最后匈奴终是担心被汉的大部队攻击,引兵退去。等到天黑,李广带着他的百十余人,完全的回去了。

史料中,还记载有唐朝的戍边将领张守圭用过此计,智退吐蕃。公元727年,吐蕃人进攻瓜州(今甘肃安西西南),当时守将王君焕战死,张守圭临危被派任瓜州刺史。他一到任,立即组织将士百姓修筑城墙,以抵御敌人的进攻。可是刚进行到一半,城墙还没有修好,吐蕃人又突然来犯,打到城下。众人都很惊慌,张守圭却很镇定,他对大家说: “敌众我寡,不能用利箭、石头硬抗,必须施用计谋退兵。”于是登上城楼,置酒作乐,还找来乐工吹拉弹唱,大宴将士。吐蕃人见状疑城中有埋伏,竟不战自退,张守圭还趁机随即纵兵追击,把吐蕃人打得大败。

其实,空城计这种计,在历史上用的并不是特别多。面对数倍于已的敌人。如果不是万不得已,是没人会选择这种孤注一掷的作法的,一般情况下,最正确的作法就是逃。这也是在纵观三千年历史,空城计用得少之又少的一个原因吧。

而用了空城计这种方法的,也是只许胜,不许败。胜了,历史会记上你的这一笔。空城计败了,性命基本上就没了。历史上也很难记录上说是你用空城计失败了,只会记录你不懂用兵不懂用计而失败。所以,空城计从理论上,就没有失败这一说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