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性质。
二、 品德与社会课程中设置“地理题材”教学内容的目的。
三、 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地理题材”教学内容的界定。
四、 当前品德与社会课程“地理题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五、 怎样上好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地理题材”的教学?
(一)品德与社会课程“地理题材”教学的尝试方案及案例例举。
(二)品德与社会课程“地理题材”教学几个注意点
一、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性质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品德课、社会课等课程基础上所作出的改革,是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一门综合课程。它倡导的是: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根据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从学生品德形成、社会认识的需要出发,以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为主线,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品德教育、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历史和地理教育、国情教育以及环境教育等融为一体,为学生成长为富有爱心、社会责任感和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现代公民奠定基础。
二、 品德与社会课程中设置“地理题材”教学内容的目的
在课程改革以前,地理是小学社会课中的一个独立板块,有独立的知识体系和内容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系统地讲授地理知识的来龙去脉,以使学生能够准确系统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在这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观念指导下,情感、态度、价值观就被忽视了。没有情感的地理知识是僵硬的、没有活力的知识,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反而增加学习负担,成为学生厌学的根源。基于这样的现实,这次课程改革把地理教学纳入到品德与社会课程中,使地理教学为学生的品德与社会发展服务,也就是说,地理学科的知识本位被以促进学生品德与社会发展的教学目标所取代。这样一来,地理知识就变成了人的地理,生活中的地理,有生命的地理。地理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结合,使思想品德与社会教育摆脱了以往的在纯道德的场景中进行,学生能够学会用空间观念去看待问题,能够在比较广阔、多面的地理场景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感染和熏陶,使品德与社会教育更加厚重和饱满。
品社课程中设置地理题材内容的教学目的就在于以现实生活中的经验为话题,逐步向学生打开成人生活的大门,在参与和探索中成长;从各个不同方面和角度展示社会的多样性,把儿童培养为优秀文化的一代新人;向学生展示新的自然观,使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地球。
在小学阶段,地理知识本身的学习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学生品德与社会性的发展,地理教学是为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服务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