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血型决定人的性格吗?

如题所述

  谣言:血型决定性格,而性格对于事业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验显示,血型为O型或B型的人性格比较稳定,具有亲和力,这正是高级销售人才必不可缺的条件。

  辟谣: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个人的性格也都不一样,那么性格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有文章称:“血型决定性格,而性格对于事业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验显示,血型为O型或B型的人性格比较稳定,具有亲和力,这正是高级销售人才必不可缺的条件。”是否真如文中所说性格是由血型决定的呢?

  下面就来谈一谈性格与血型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

  真实存在的血型性格学说

  最先提出血型性格学说的是日本学者古川竹二。他依据自己的日常观察和调查研究,于1927年提出了“人因血型不同,而具有各自不同的气质;同一血型,具有共同的气质”的论断。虽然在当时,古川竹二的观点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但血型性格论的提出并没有在心理学界激起水花。二战后,日本的血型与性格关系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代表人物有铃木芳正和能见正比古等。这些研究者的观点不尽相同,但都是将人的性格与血型进行对应并划分出了不同的性格类型。

  20世纪80年代,血型性格学说在我国风靡一时,进入90年代以后,血型性格学说又大量地出现在互联网上,传播范围十分广泛,但时至今日,研究者们尚未发现任何证据能够用来支持血型性格学说。

  血型是如何分类的?

  众所周知,血型分为ABO三种。那么,分类依据是什么?又真的只能分为ABO三种吗?

  首先,所谓的ABO血型其实是指人的红细胞上抗原决定簇的类型,依据红细胞细胞膜表面的抗原不同,就划分出了A型、B型、AB型和O型。在正常人的血液中,红细胞表面存在某种抗原,血清中就会存在与之对应的抗体(这种抗体不会与红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一旦抗体发现血液内有其他抗原,抗体就会与之迅速结合,从而引发血液凝集,危及生命,这也就是不同血型之间相互输血有可能引起输血事故的原因。而在某些人的血液中,AB抗原的表达并不明显,于是就会构成不同的AB亚型。

  但ABO血型并不是唯一的血型系统,截至2016年,人类已经发现了346种红细胞抗原和与之相对应的36种血型系统。其中包含人们常常提到的Rh血型,其中,其中,Rh阴性血型在我国不常见,还有一种是Rh-null血型,在过去50年中,全球仅发现43例,是一种更为稀有的血型。

  血型真的决定性格吗?

  首先,性格是一种比较稳定的人格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是个体与他人的主要差别所在。性格的形成主要受到遗传、成长期发育及社会环境三大主要因素的影响,既有来自于自我本身的因素,也有外界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根据心理学来分析,人的性格一般被分为多血质、抑郁质、胆汁质、粘液质等四种类型。因为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有些人天生对情绪的表达比较强烈,性格属于多血质,所以遗传因素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的性格。因此,性格与血型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相关性。

  自人类出现开始,人类血型就已经开始了分类与演变,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与霍乱、天花等疾病的爆发,其分布情况也不断变化,血型就如地球上的各种生物一样,它们经历了残酷的自然选择,用了亿万年的时间演进变化,绝不是用来给很多人预测命运、未卜先知的。最后,血型决定性格是无知的谬误,不是真理。

  参考文献:

  [1] 张仁伟,孔克勤, 血型与性格关系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心理科学, 2002(06): 742-743+739.

  [2] 于洋,张紫琛, 从早期教育看人性格的成因. 黑龙江科学, 2018. 9(23): 152-153.

  [3] 周琛.论任性孩子性格的形成及教育策略.中国校外教育,2019(30):35.

  辟谣专家:

  南京中医药大学 姚蕙博士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医学科普创作专委会青年学组组长 北京大学医学部 吴一波博士

  复核专家:

  中华医学会 唐芹研究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4-30
可以. 实际上,在一般人看来,这些所谓“显著”差异都很小。例如,在斯万等人的调查中,在“放松—紧张”这一项,四种血型的平均得分是(最低分1分,最高分10分):O=5 87,A=5 38,B=5 24,AB=6 71,平均得分都在5-7分之间,差别并不明显,为什么说是“显著”呢?原来在统计学上,如果差异大于标准误差的两倍,就被认为是显著的,即概率P=0 05,也就是说在20次随机的比较中,有可能出现一次这样的结果。在上面介绍的调查中,有的是p=0 05,有的结果更好一些,是p=0 01。但是不管概率多小,只要比较的次数足够多,迟早总会出现显著差异。我们必须注意到,在上面介绍的性格测试中,是测试了十几项,才发现有一、两项有显著相关,这说明其结果可能是随机出现的,而不是真正具有相关性。如果是随机事件,那么用另一组人群进行调查,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而这正好是我们所见到的。 退一步说,如果真的有多项调查证明血型与性格存在显著的相关,是否可以得出血型决定(或影响)性格的结论呢?并不能。仅靠相关性并不能用于证明因果性。如果不能发现作用机理,或给出合理的解释,那么这种相关性就可能是虚假的。在世界上无数的事物中,是很容易找到某两种事物存在关联。迷信的起因,就是把表面上相关的事物,当成了因果。血型迷信不仅不能在生物化学、遗传学上找到任何依据或合理解释,反而是有悖已知知识的。 红细胞。 前面提到,ABO血型是由红细胞表面抗原决定的。这类抗原是什么物质呢?在1960年,瓦特金斯(A.Watkins)确定了ABO抗原是糖类,并测定了其结构。随后,生物化学家们又阐明了其生物合成途径:ABO抗原的前体是H抗原。A基因编码一种叫N-乙酰半乳糖转移酶的蛋白质(A酶),能把H抗原转化成A抗原,B基因编码一种叫半乳糖转移酶的蛋白质(B酶),能把H抗原转化成B抗原。O基因不能编码有活性的酶,而只有H抗原。这些抗原在唾液等其他体液中也能检测到,但是在脊髓液中不存在。由于脑和血管之间有一道脑血屏障,血液不能流进脑组织,因此血型抗原不可能与中枢神经接触,也就不可能对性格发生影响。某些“血型学”的鼓吹者承认血型抗原或血型基因不可能直接影响性格,但是他们辩解说,与血型基因联系在一起的其他未知基因能决定性格。如果有这样的基因的话,也必定是和血型基因相邻的一个或少数几个基因,才能在遗传时连锁在一起。现在大多数遗传学家认为遗传因素能够影响性格,但是这些因素是极其复杂的,涉及到众多基因的相互作用,决无可能由一个或少数几个基因靠简单的遗传方式来决定。因此,这种辩解也是站不住脚的。 “血型学”的鼓吹者还试图从人类进化的角度寻找依据。前面已经提到,早在ABO血型被发现后不久,就有人认为人类的祖先原先都只有O型血,之后分化出了A型和B型两个不同的人种,再后来A型和B型人种杂交,才出现AB型。这个毫无科学根据的说法影响深远,并构成了“血液学”的理论基础。按照他们的说法,O型是最原始的血型,因此O型人保存着原始人的特点,具有原始的生命力。A型是在森林、山岳、丘陵等地形复杂、视野狭小的地带从O型进化出来的,为了适应这种复杂的生活环境,使得A型人自我控制能力较强。B型则是在草原、沙漠等视野广阔的地带进化出来的,养成了无拘无束、自由散漫的性格。分子遗传学的研究推翻了这个进化图景。在90年代,三种血型等位基因及其变体都被克隆,其序列也测定了。通过基因序列的比较,我们可以知道其进化史。O基因事实上是突变的、丧失功能的A基因(O1基因序列与A1基因序列相比,只在中间少了一个核苷酸。由于遗传密码以三个核苷酸为一个密码子,少了一个核苷酸后,就打乱了后面的编码,基因因此丧失了功能),因此,必定是O基因由A基因进化而来,而不可能相反。其他灵长类动物也有ABO血型,例如,黑猩猩以A血型为主,有少量O血型,但没有B血型;大猩猩以B血型为主,有少量O血型,但没有A血型;猩猩、长臂猿则同时存在四种血型,等等。把这些血型基因序列加以比较后,可以知道A基因是最古老的基因,O基因和B基因都是由A基因先后突变来的。通过计算可知,这发生于几百万年前。也就是说,人类祖先一开始就已经有了三种血型基因、四种血型了。 为什么丧失功能的O基因在人类中却最常见,是一个谜。这可能是个偶然现象,也可能是因为O血型有某种生存优势,是自然选择的结果。O型人的血液中同时存在抗A抗原和抗B抗原的抗体,而A抗原和B抗原在微生物中都能发现,因此O型人或许对某些传染病抵抗力较强。比如,有人认为,O基因之所以在美洲原居民中出奇地高,是因为O型人对梅毒抵抗力较强(梅毒最初在美洲才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才传遍全世界)。几十年来,有许多项调查表明,ABO血型与多种疾病有关,例如,A型人被认为比O型人更容易得胃癌、胰腺癌、食道癌等。但是这完全是通过统计调查得出的结论,由于机理不明,究竟是真有关联还是统计假象,仍然没有定论。如果说,对血型是否影响生理状况还有所争议的话,那么学术界对血型影响性格的主张却是否定的。这不仅在生物化学、遗传学上找不到任何可能的解释,而且也没有可靠的统计结果。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迷信“血型学”这门伪科学,倒是一个有趣的心理现象。2000年日本学习院大学的一位心理学家对149名已婚妇女的调查表明,对自我认同或集体认同感越强,则对“血型学”的兴趣越低。也就是说,血型迷信乃是对自己的人格和所属集体缺少信心的一种表现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