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汉语形态变化

如题所述

汉字体系并不能直接揭示上古汉语的形态变迁,研究者需要借助隋唐时期反切中的异读现象来探索。以“解”字为例,它在中古时期有“古隘切”(见母开口佳韵上声,发音为普通话的jiě)和“胡买切”(匣母开口佳韵上声,普通话xiè)两种读音。前者带有清声母(见母,中古k-),体现了主动的意义,是及物动词;而后者则是浊声母(匣母,中古ɦ),表示被动含义。声母的清浊与动词的主动/被动特性有着直接的联系。


在某些情况下,一个词根可以用不同的汉字表示不同的形态,如“见”(古电切,见母开口先韵去声)代表主动,而“现”(胡甸切,匣母开口先韵去声)则代表被动。这类似于“解”字的两个读音,不同的是,“见”和“现”用不同的符号来区分主动与被动。这种通过文字形态变化表达动词性质的方式,是上古汉语形态学研究的重要线索。


扩展资料

上古汉语指的是周朝时期的汉语。上古汉语的构拟不建立在历史比较法的基础上,其原则和印欧语完全不同。上古音研究的基本方法上从中古汉语(《切韵》音系)倒推上古音 。在中古音的基础上,可以用《诗经》的韵部和谐声系列来推测古代的发音,还可以用汉语方言的存古特征和一些外部证据(汉藏语系、壮侗语系、苗瑶语系等语言中的汉语同源词和借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