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人鲳在中国的引入及生态影响如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5-24

1982年,淡水鲳被引入中国台湾,随后于1985年由香港引入广东试养,1987年人工繁殖成功,成为中国名特品种之一,年产量颇高。


食人鲳的引入主要是由于国家在生物进口法规上的缺失。海关和检疫部门主要关注生物的健康状况,而非生态安全,导致一些无害但可能带来生态风险的物种如食人鲳得以进入。其中,“有意引进”尤其值得关注,因为这在短期内可能带来经济利益,如观赏鱼类食人鲳,有人未经批准繁殖和销售,导致外来物种入侵问题严重。据统计,约50%的外来入侵物种是由有意引进后扩散的。

然而,执法力度与社会舆论的反对形成鲜明对比。中国目前缺乏明确禁止销售食人鲳的法律,渔业法对观赏鱼买卖的管理也不够明确。这使得执法困难,只能要求市场禁止销售,限制水族馆的管理,以防止食人鲳进入江河。


食人鲳并非唯一的入侵物种,如“清道夫”和福寿螺等也对中国生态造成影响。广西的监测数据显示,“清道夫”数量增多,甚至影响河流生态平衡。专家呼吁从法律层面加强外来物种入侵的防范,建立明确的禁止名录,维护生态安全。


生态学家担忧食人鲳可能带来的生态破坏,国家质检总局已要求加强检疫,严防其入境。同时,应加强宣传教育,对非法引进、销售或饲养食人鲳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包括刑事拘留、罚款和对相关人员的处罚,甚至在海洋馆中也禁止饲养,以确保食人鲳不会流入我国湖泊。


扩展资料

红腹白鲳(又名食人鱼):主要栖息在主流、较大支流,河宽甚广、水流较湍急处。在巴西的亚马逊河流域,食人鱼被列入当地最危险的四种水族生物之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