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时期的宰相到底有谁?

如题所述

有:魏征、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温彦博等。

1、魏征

魏徵,现作“魏征”(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唐贞观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阳县(现晋州市)。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葬礼从简。同年入凌烟阁。

《群书治要》总编、《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2、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今相公庄镇房庄)人。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隋朝泾阳令房彦谦之子。

善诗能文,博览经史。十八岁,举进士出身,授羽骑尉、隰城县尉。晋阳起兵后,投靠秦王李世民后,积极出谋划策,典管书记,选拔人才,成为秦王府得力谋士之一。武德九年(626年),谋划玄武门之变,随同杜如晦等五人居于首功。

唐太宗即位后,拜中书令,封邢国公,负责综理朝政,兼修国史、编纂《晋书》。执政期间,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处事果断,并称“房谋杜断”,成为良相典范。迁尚书左仆射、司空,封梁国公,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赠太尉,谥号文昭,配享太宗庙廷,陪葬昭陵。

3、杜如晦

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人。唐朝初年名相。

出身京兆杜氏,初仕隋朝,授滏阳县尉。晋阳起兵后,成为秦王李世民幕府谋臣,跟随李世民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叛乱,积极运筹帷幄,为时人所敬服。

文学馆建立后,以为从事中郎,为秦王府十八学士之首。玄武门之变时,联合房玄龄参与策划,同居首功。唐太宗即位后,迁尚书右仆射,封蔡国公,配合房玄龄同心辅政,负责选拔人才、制定法度等。房玄龄善于谋划,杜如晦处事果断,并称“房谋杜断”。

贞观四年(630年),病逝,时年四十六,追赠司空、莱国公,谥号为成。贞观十七年(643年),图形凌烟阁,位列第三。

4、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594年—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鲜卑族。唐朝初期政治家,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子,母亲为北齐乐安王高劢之女,文德皇后同母兄。

自幼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成人。聪明鉴悟,雅有武略,与唐太宗是布衣之交,进而结为姻亲。晋阳起兵后,前往谒见投效,跟随唐太宗征战四方,成为心腹谋臣,封上党县公,参与策划玄武门之变。

贞观年间,历任左武侯大将军,领吏部尚书,拜尚书右仆射,迁司空、司徒兼侍中、检校中书令,封赵国公,图形凌烟阁,位列第一。立储之争时,支持外甥唐高宗,成为顾命大臣。

永徽年间,拜太尉、同平章事,主持修订《唐律疏议》,冤杀吴王李恪,反对“废王立武”。显庆四年(659年),为许敬宗所诬,削爵流放黔州(今重庆市),自缢而死。上元元年,追复官爵,陪葬昭陵。

5、温彦博

温彦博(574年-637年),字大临,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人。唐朝宰相,北齐文林馆学士温君悠次子,礼部尚书温大雅之弟。

出身太原温氏,曾在隋朝担任文林郎、通直谒者,后为幽州司马,随罗艺归唐,历任幽州大都督长史、中书舍人、中书侍郎、雍州治中、御史大夫,封西河郡公。

贞观四年,升任中书令,进封虞国公。贞观十年,升任尚书右仆射。十一年,病逝,追赠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谥号为恭,陪葬昭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温彦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孙无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杜如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房玄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魏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6
要回答“唐太宗时期的宰相到底有谁”这个问题,先得弄清楚唐朝时宰相是指哪些官。我们知道隋唐时实行“三省六部制”,把秦汉以来一个宰相变成三个,“三省”(尚书、中书、门下)的长官都是宰相。据《新唐书》卷51“百官一”记载:“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可见,真正的宰相就是中书令、侍中(均正宰相,正二品。尚书令缺)和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尚书左右仆射(均副宰相,正三品)。但尚书左仆射实际上也是正宰相。
唐太宗时真正做过正宰相的有房玄龄(中书令、尚书左仆射)、杜如晦(尚书左仆射),这两个最有名。此外较有名的还有长孙无忌(尚书右仆射,唐太宗皇后长孙氏胞兄)、温彦博、萧禹等。
现在说一说魏征。
魏征(580-643) 字玄成,原为唐高宗李渊太子李建成部下,任太子洗马。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即位,喜他直率,擢为谏议大夫。他好犯颜直谏,前后陈谏二百余事,深为太宗器重,迁为尚书左丞。贞观三年(629年),任秘书监,参预朝政,贞观十年(635年),为侍中,能识大体,以常情处事。受诏监修梁、陈、齐、周、隋史,又总编《群书治要》,书成,进官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征死后,唐太宗思念不忆,叹息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
可见,魏征虽然以敢于“犯颜直谏”而著称,却很长时间里不是宰相或副宰相。“谏议大夫”是谏官,品级只是正四品下;后来升为“尚书左丞”也只是正四品上,只升了半级;这时他都不算“参预朝政”。到贞观三年(629年),任秘书监(从三品,又升了半级。掌管图书档案)才“参预朝政”。直到贞观十年(635年),为侍中(正二品),才算是真正的宰相。唐太宗虽很看重魏征,但由于魏征毕竟是建成的部下,很长时间里,品级并不高。不过难能可贵的是,他尽管职位不太高,仍然敢于“犯颜直谏”,后来更是积极“参与朝政”,真正尽了宰相的职责。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4-27
魏征
(580-643)
字玄成.原为唐高宗
李渊
太子
李建成
部下
.任太子洗马.
玄武门之变
后.
李世民
即位.喜他直率.擢为
谏议大夫
.他好犯颜直谏.
前后
陈谏二百
余事
.深为
太宗
器重.迁为
尚书左丞
.
贞观
三年(629年).任
秘书监
.参预
朝政
.贞观
十年
(635年).为
侍中
.能
识大体
.以
常情
处事.受诏
监修
梁.陈.齐.周.隋史.又总编<群书治要>.
书成
.
进官
左光禄大夫
.封
郑国公
.魏征
死后
.
唐太宗
思念不忆.叹息说:[
以铜为镜
.可以
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见
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
可见.魏征虽然以敢于[犯颜直谏"而著称.却很长
时间里
不是
宰相
或副宰相.[谏议大夫"是谏官.
品级
只是
正四品
下,
后来
升为[尚书左丞"也只是正四品上.只升了半级,这时他都不算[参预朝政".到贞观三年(629年).任秘书监(
从三品
.又升了半级.掌管图书档案)才[参预朝政".直到贞观十年(635年).为侍中(
正二品
).才算是真正的宰相.唐太宗虽很看重魏征.但由于魏征毕竟是建成的部下.很长时间里.品级并不高.不过难能可贵的是.他尽管职位不太高.仍然敢于[犯颜直谏".后来更是积极[参与朝政".真正尽了宰相的职责.
第3个回答  2019-11-08
李世民贞观时期共23年,期间有二十九人拜相,他们分别是:裴寂、萧瑀、陈叔达、李靖、封德彝、宇文士及、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高士廉、温彦博、岑文本、魏征、侯君集、杨师道、戴胄、刘洎、李世绩、张亮、马周、褚遂良、崔仁师、杨宏礼、王珪、杜淹、杨恭仁、许敬宗、高季辅、张行成。
第4个回答  2006-10-21
是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隋大业末年,魏征被隋武阳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北)丞元宝藏任为书记。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密后,他又被李密任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