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地名的来历

以及含义!

隋开皇年间为防御突厥进攻,在大同川即今内蒙乌拉特前旗北建大同城。唐末沙陀人内徙,大同遂侨置于此,意为“天下大同”,自此大同之名沿用不改。

山西省大同市,是中国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首批13个较大的市之一、中国九大古都之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雕塑之都等。

扩展资料:

大同作为山西省省域副中心城市,山西省第二大城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黄土高原东北边缘,实为全晋之屏障、北方之门户,且扼晋、冀、内蒙之咽喉要道,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北方锁钥”之称。

大同古称云中、平城,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境内古迹众多,著名的文物古迹包括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恒山悬空寺、九龙壁等。

中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之一,国家重化工能源基地,神府、准格尔新兴能源区与京津唐发达工业区的中点。素有“凤凰城”和“中国煤都”之称。 2019年8月13日,入选全国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城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10

大同在隋开皇年间,为防止突厥进攻,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建大同城,意为“天下大同”。唐末,随沙陀人内徙,大同遂侨置于此,自此,大同之名沿用不改。

大同在历史上一直是北方中国的中心城市,素有“三代京华,两朝重镇”之称。大同自古为军事重镇和战略重地,是兵家必争之地,“东连上谷,南达并恒,西界黄河,北控沙漠。实京师之藩屏,中原之保障”,辖四区七县。

扩展资料

大同,山西省省辖市,是中国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首批13个较大的市之一、中国九大古都之一、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性交通枢纽城市、中国雕塑之都、中国十佳运动休闲城市。

大同是山西省省域副中心城市,山西省第二大城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黄土高原东北边缘,实为全晋之屏障、北方之门户,且扼晋、冀、内蒙之咽喉要道,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北方锁钥”之称。

大同古称云中、平城,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境内古迹众多,著名的文物古迹包括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恒山悬空寺、九龙壁等。

大同是中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之一,国家重化工能源基地,神府、准格尔新兴能源区与京津唐发达工业区的中点。素有“凤凰城”和“中国煤都”之称。 2019年8月13日,入选全国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城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同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4
  隋开皇年间为防御突厥进攻,在大同川即今内蒙乌拉特前旗北建大同城。唐末沙陀人内徙,大同遂侨置于此,意为“天下大同”,自此大同之名沿用不改。
  大同地名的详细来历
  春秋·战国
  春秋末进入战国时,又出现了"郡"(一般在边远地区设置)。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于公元前296年"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赵名将李牧"常居代、雁门,备匈奴"。当时大同已成为赵国的"边陲要地",属雁门郡。即公元前300年为大同设置行政管理之始。至今公元1991年已"建城"2291年。
  秦·汉
  秦灭六国,在内地也设郡,大同仍属雁门郡。为了防备匈奴侵扰,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并征集民众修筑长城,在大同城西十里河谷"筑城武周塞内,以备胡"(《水经注》)。
  西汉时,置平城县(因其地为战略要地,兵家必争,为祈福思安,渴求和平而得名),设东部都尉治,治所在大同城东2.5公里处。汉名将李广、卫青、霍去病等均在平城一带与匈奴作战。两汉实行"郡国并行制",即中央控郡、分封王国。雁门郡本与太原都等31郡为韩王信(韩国)的封地,韩王信投降匈奴后,刘邦遂于汉高祖六年(前201年),以云中郡、雁门郡、代郡53县为代国封地,都代县(今河北蔚县东北代王城),先后派其兄和其子镇守。
  王莽时,平城改为平顺县,属并州填狄郡。
  东汉时,仍称平城县,属雁门郡。东汉灵帝末年,匈奴侵边,自定襄以西,云中、雁门、西河遂空,平城毁于兵火。位于城东南25公里的班氏县也西迁。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讨伐乌桓,平定代地,安集北边郡县散失之民,在今代县东25公里置平城县,属冀州新兴郡。曹魏黄初元年(220年)复置并州,平城属并州雁门郡。
  晋·北魏
  拓跋…于公元398年自盛乐迁都平城,改元天兴,并置司州,治代都平城。北魏在平城建都后,"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首都建设,宫殿苑园,楼台观堂等重要工程上百处。著名的云冈石窟正是于和平初年开凿的,"雕饰奇伟、冠于一世"。延和元年(432年),改平城为万年,太和七年(483年)复名平城。皇兴三年(469年)在城西设平齐郡,不久废。北魏末期曾在南郊设立"鼓城",不久废。北魏在大同建都长达96年,历经六帝一王: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南安王、文成帝、献文帝、孝文帝,平城一直是北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孝文帝改平城为司州牧,置代尹。太和十八年(494年)迁都洛阳后,置恒州,治平城,管辖8郡14县:代郡(治所由高柳迁至平城)领平城、太平(大同西15公里)、武周(左云县东20公里旧高山村)、永固(今大同市北25公里西寺梁山);善无郡领善无、沃阳;梁城郡领参合、鸿;繁峙郡领崞山、繁峙;高柳郡领安阳、高柳;北灵丘郡领灵丘、莎泉;内附郡;灵丘郡。孝昌二年(526年)六镇之变,平城沦为废墟。东魏天平二年(535年)夏置北恒州,寄治肆州秀容郡城(今忻州西北12.5公里河管村南)。
  北齐·北周
  据《北齐书》载:天保七年(556年)改北恒州为恒安镇(今大同),又名东州城,隶属恒州太平县(今大同西5公里,又称西城)。翌年废镇,仍为北恒州。
  据《隋书·地理志》载,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后,改太平县为云中县(赵武灵王于今内蒙托克托县东北建云中城,汉末侨徙于原平县东南,北周时徙置于此),属北朔州。复恒安镇隶属朔州云中县。
  隋·唐·五代
  隋为便于管理,于大帝开皇三年(583年)废郡,留州、县,州之职能同郡。炀帝时改州名为郡,实行郡县二级制。朔州于大业元年(605年)改为马邑郡。开皇元年(581年)因避讳(隋文帝杨坚之父名忠)改云中县为云内县。恒安镇隶属乌邑郡云内县。
  唐初实行州县两级制。武德六年(623年)在大同置北恒州,第二年废。贞观十四年(640年)设定襄县(由朔州北之定襄城移治),兼为云州治(从内蒙古和林格尔移治)。永淳元年(682年)为东突厥默啜所破,州县俱废,移百姓于朔州。开元十八年(730年)改定襄为云中县,复置云州。天宝元年(742年)改云州为云中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云州。唐将全国划分为十道,至唐中期又发展为十五道,每道设采访使、专门弹劾不法官吏。唐后期,道演变为方镇、设节度使,它已经成为一级行政区划。据《旧唐书·地理志》载,咸通十年(869年)曾置大同军节度使。唐至德以后,中原用兵刺史皆管军戎,大同军防御使由云州刺史领管,辖云、蔚(灵丘东5公里)、朔三州。
  五代时,仍称云中县,为云州治,隶属河东道。后唐清泰三年(936年),叛将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拜契丹主耶律德光为父,以契丹有助援之功,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
  辽·宋·金
  辽承唐制,即道--州(府)--县三级。康熙十三年(1044年)改云州为西京,设西京道,大同府,为辽之陪都,大同城名始称于此,统二州七县:弘州(河北阳原县)、德州(内蒙丰镇西北岱海边),大同县、云中具、天成县(今天镇)、长青县(今阳高县东南)、奉义县(今大同市东北)、怀仁县(今怀仁东,大同南30公里)、怀安县(今河北怀安镇东南)西京大同广袤20里,建有西京同文殿,设留守衙。北门东为大同府衙,西为大同驿。重熙十七年(1048年)分云中置大同县。(隋开皇年间为防御突厥进攻,在大同川即今内蒙乌拉特前旗北建大同城。唐末沙陀人内徙,大同遂侨置于此)自此大同之名沿用不改。
  宋代淳化五年(994年),改道为路,因宋、辽对峙,大同在辽的统治区域,故宋宣和五年(1123年)预置云中府路,治云中府,统云中及武(神池县)、应(应县)、朔(朔州)、蔚(蔚县)、奉 (新保安)、归化(呼和浩特市东)、儒(永宁县)、妫(延庆县)等八州,与云中合称山后九州。结果预置未成事实,故来的"云中府路"形同虚设。 金承辽制,改西京道为西京路,府治、县治未变。西京路辖二府(大同、德州)、七节镇、八刺郡、三十九县、九镇。天德二年(1150年)改原置的兵马都部署司为西京路总管府,后更置留守司。置转运司及中部西京路提刑司。大同府辖大同、云中、宣宁(大同西北40公里长城下,新荣区拒墙堡西南)、怀安、天成、白登(阳高县南12公里)、怀仁七县,奉义(大同市东北)、窟龙城(岱海附近)、安七疃(怀仁安宿疃)三镇。其城门南曰奉天,东曰宣仁,西曰阜成。
  元·明·清
  元代全国始设省,中央设中书省,全国各地设十一行省。大同则隶属于中书省河东山西道。至元二年(1265年)云中县并入大同。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改西京道大同府为大同路。公元1277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出使南洋诸国,路经大同。他在《马可·波罗游记》中称赞大同是"一座宏伟而又美丽的城市","这里商业相当发达,各样的物品都能制造,尤其是武器和其它军需品更加出名。"当时大同领录事司,弘州、浑源、应、朔、武、丰、东胜(内蒙古托克托县)、云内(呼市西南)八州,及大同、白登、宣宁、平地(今集宁南)、怀仁五县。大德四年(1300年)在西京黄华岭(今山阴县北黄花梁)立屯田。六年(1302年)立万户府,所属山阴、雁门、马邑、鄯阳、洪济、金城、宁武共七屯(《元史·地理志》)。
  明承袭行省,改称承宣布政使司。大同路于洪武二年(1369年)改为大同府,属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大同府辖浑源、应、朔、蔚四州及大同(宣宁县并入大同县)、怀仁、马邑、山阴、广灵、灵丘、广昌(河北涞源县)七县。明实行卫所制,大同镇为九边重镇之一,洪武五年山西行都指挥使司设在大同。永乐七年(1409年)设镇守总兵官,为镇之最高指挥官。成化十年(1474年)设巡抚;正德八年(1513年)设总制。所辖大同前、后卫(两卫治大同),大同左卫、云川卫(两卫治左云县),大同右卫、玉林卫(两卫治右玉县),阳和卫、高山卫(两卫治阳高县),天成卫、镇虏卫(两卫治天镇县),平虏卫(治平鲁县),威远卫(治右玉县南),井坪千户所(治今平鲁县井坪镇)等13卫所,823堡寨,307座墩台。其地为今山西外长城以南,东自冀、晋省界,西至大同市西北一带。明初在此屯田,为京师西北屏障。明洪武五年(1372年)徐达依旧城重建大同城,呈方形,周围13里,高4丈2尺,包砖,设四门,均有瓮城、吊桥、城壕。四门东曰和阳,南曰永泰,西曰清远,北曰武定。四门均建城楼,四角有角楼,城正中有牌楼.不仅城防设计固若金汤,为我国军事重镇的典范,而且整体布局如"凤凰单展翅"。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筑长城,嘉靖年间先后三次修筑长城,万历年间又两次修大同边墙。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封十三子朱桂为代王,在大同建立王藩,称代王府。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置分守冀北道,驻大同府,嘉靖年中期移驻朔州。
  清入关,将行省略作调整。嘉庆前全国有18省、5个将军辖区、2个办事大臣区,清末把将军辖区也改为省。清代大同府治大同县,隶属山西布政司(后改为山西省)。顺治六年(1649年)大同府移治阳高卫,名阳和府,大同县移治怀仁县西安堡。直到顺治九年(1652年),府县才复还故治,并从附近县移民逐渐复兴。大同府辖浑源州、应州、大同、天镇、阳高、怀仁、山阴、广灵、灵丘七县和丰镇厅(乾隆十五年将丰川、镇宁二卫合并为丰镇厅)。
  民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国元年(1912年)大同府废府留县,大同县属北路观察使。民国2年5月置雁门道,治大同,辖雁北13县、忻县地区13县,共26县。后晋北镇守使在大同驻扎。民国16年(1927年)废道后,大同为县,直属山西省。
  1937年9月13日,日军侵占大同。10月15日成立"晋北自治政府",统辖雁北13县。1939年改为"晋北政厅",隶属为"蒙疆联合自治政府"。1943年又改为"大同省公署"。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于大同农村开辟抗日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府,坚持抗日游击战争,以北同蒲铁路和京包铁路为界,建立了东西大同县。东大同县属晋察冀边区,西大同县属晋绥边区。
  解放战争时期,大同为国民党政府所统治,成立卫戍司令部和城防司令部,建立雁北"第二战区长官司令部大同领导组",管辖雁北10县,分第十、十一两个专署。1947年军政分家改为"八、十、十一"三个专署,大同为"第十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大同县下辖5个区、7个乡、70个治村。"雁北专员公署"、"雁北防卫司令部"驻在大同城内。
  1949年5月1日,大同和平解放,以大同城和口泉镇、平旺、王家园等13个村组成大同市,隶属察哈尔省。全市划为5个区。1952年11月察哈尔省撤消,大同复归山西省。1958年大仁县划归大同市管辖,市隶属雁北专区。同年9月雁北与忻县合并,称晋北专区,大同隶属晋北专区。1961年晋北专区撤销,大同改为省辖市。1964年恢复大同县、怀仁县仍属市管辖。1965年二县划归雁北专区。1967年大同市改属雁北专区、1972年3月复为省辖市。1993年7月雁同合并,设四区七县,即今之城区、南郊、新荣、矿区、大同县、天镇县、阳高县、浑源县、灵丘县、广灵县、左云县。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5
  辽承唐制,设道--州(府)--县三级。康熙十三年(1044年)改云州为西京,设西京道,大同府,为辽之陪都,大同城名始称于此,统二州七县:弘州(河北阳原县)、德州(内蒙丰镇西北岱海边),大同县、云中具、天成县(今天镇)、长青县(今阳高县东南)、奉义县(今大同市东北)、怀仁县(今怀仁东,大同南30公里)、怀安县(今河北怀安镇东南)西京大同广袤20里,建有西京同文殿,设留守衙。北门东为大同府衙,西为大同驿。重熙十七年(1048年)分云中置大同县。(隋开皇年间为防御突厥进攻,在大同川即今内蒙乌拉特前旗北建大同城。唐末沙陀人内徙,大同遂侨置于此,意为“天下大同”)自此大同之名沿用不改。
第4个回答  2006-11-04
大同 :

辽·宋·金
辽承唐制,即道--州(府)--县三级。康熙十三年(1044年)改云州为西京,设西京道,大同府,为辽之陪都,大同城名始称于此,统二州七县:弘州(河北阳原县)、德州(内蒙丰镇西北岱海边),大同县、云中具、天成县(今天镇)、长青县(今阳高县东南)、奉义县(今大同市东北)、怀仁县(今怀仁东,大同南30公里)、怀安县(今河北怀安镇东南)西京大同广袤20里,建有西京同文殿,设留守衙。北门东为大同府衙,西为大同驿。重熙十七年(1048年)分云中置大同县。(隋开皇年间为防御突厥进攻,在大同川即今内蒙乌拉特前旗北建大同城。唐末沙陀人内徙,大同遂侨置于此)自此大同之名沿用不改。

至于含义应该是天下大同这句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