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送礼的委婉说法

如题所述

送礼不仅仅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方式,也逐渐的形成了一种文化,在送礼过程中,也是诞生了许多的送礼委婉说法,小编就为大家分享一下古人送礼的委婉说法。

遗(wèi):赠送。赙(fù):送布帛财物助人办丧事。贿(huì):赠送财物。赂(lù):赠送财物。赠(zèng):赠送。以上都是古人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的一种送礼文化,一种委婉的送礼方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09
春节是中国人的大日子。过去,一过就是半个月正月里从初一到十五,都是过年。有地方兴致高的,整个正月都算是过年,吃喝玩乐整30天。正月初一过去叫元旦,一大早皇帝大宴群臣,然后放假一月,让官员们好好歇着。官员们这一个月吃喝玩乐的花销,基本上取决于送礼。
大宗的送礼是元旦之前就要办完的事情,下属给上司送,地方官给京官送,同僚互送,同年、同乡互相送。有实权的大官小官,自然满盆满罐,但剩下的穷京官,也得捞点余沥,所谓冰敬、炭敬,过年的时候,来的就是炭敬。翰林和中书,没有事可管,官阶又不高,但是过年之前,他们的同乡、同年(同年考上进士的人)中在地方任事者,大抵忘不了送点钱礼,否则这些穷京官是无论如何都过不了年的。
明清时,北京消费习惯是一年赊账,年终结算,没有这笔炭敬,别说过年的吃喝,连账都躲不过去。初一之后,人们要走亲访友,当然也断不了要送礼,不过这种时候的送礼,大抵收支相抵。因此,过年对于中国人来说,大抵要忙活两个月,年前一个月忙着送,年后一个月忙着吃和送。
大日子是中国人花钱的日子,因此,别人都可以歇着,唯独商家歇不得。铺子里的伙计,大抵只能在年三十夜里歇一下,大伙一起吃顿年夜饭,头顿饺子还不能煮好,非得把所有的饺子煮得开了包,俗称“挣了”才行,图个口彩。年前人们忙送礼,商家忙出货。
古代的人,没有今天的人那么精明,预备礼品也无非是合理搭配,看上去顺眼,过去有种点心匣子,里面各种点心都有点,年节老百姓拎着到处送,有时候,一个匣子转了一圈,又回来了。
官员送礼,不会这样寒酸,即使送物品,也大抵为稀罕玩意,比如鹿脯、飞龙什么的,一般都是直接送银子,清代已经有钱庄了,一张银票就够了。过年是大日子,送礼皇帝不禁,平日专门找人茬儿的御史,此时也不好说什么,因此借这个日子巴结上司,是大好的机会。反过来,这个时候,也是上司大捞一票的好时机。元朝的蒙古上司,喜欢讨礼,明清的汉人官儿不好明讨,改成骂,小骂则皮袍来,大骂则古玩来。对于相当多在乎仕运的官员来说,其实不用骂,礼都会奉上。最大的问题是送什么才能讨上司的欢心,直接送钱当然好,但数目太大,则有贿赂之嫌,送别的就得看上司的喜好了,万一人家讨厌的偏送上去了,不仅花钱费力没讨好,弄不好把现在的官也给丢了。
第2个回答  2020-10-09
拍马屁也是需要文化的
从前,有一个县官,善于拍马屁。大年初一,这个县官上街,看见有一户人家贴了一副与众不同的对联,上联是“数一道二门户”,下联是“惊天动地人家”,横批是“先斩后奏”。

县官暗想:这户人家贴了如此气魄的对联,一定是家里有人在京做大官,我得好好巴结一下。于是,县官赶紧备办了一份厚礼,前往这户人家拜访。

到了这户人家,县官见了主人赶紧问:“贵府哪位大人在京为官?”

主人一听,莫名其妙,说:“你找错门了,小民兄弟三人都是穷苦百姓,哪有人在京为官,就连做官的亲戚也没有。”

县官感到很奇怪,忙问:“你说的是真的吗?那门口贴的对联是……”

主人这才反应过来,哈哈大笑,说:“哦,要说那副对联倒也不假,小民三弟是个卖烧饼的,如果有人要买烧饼,就一个一个地数给客人,这不是‘数一道二’吗?二弟是做鞭炮的,鞭炮一放起来难免会惊天动地。而小民是个杀猪的,杀猪嘛,先杀了猪后报税,这就是‘先斩后奏’。”

县官听后,恍然大悟,知道拍错了马屁,只好丢下礼物,灰溜溜地走了。

高手在民间,小人物也可以有大气魄,正所谓: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送礼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从前有个县官,不恋美色、不贪美酒,唯独喜爱黄金。这日恰逢县官寿辰,大摆寿席宴请宾客,几个宾客知晓县官属鼠,为投其所好,便凑钱铸了一只金鼠送给他。

县官收下金鼠,心情大好,对送礼的宾客们说:“难得诸位有心,这件寿礼颇有意义啊!诸位可知晓?本县夫人的寿辰也快到了。”

宾客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心领神会,便讨好地问:“不知夫人属相为何?”

县官故作淡然地说:“她啊,属牛。”

如果是需要长期送礼的对象,每次送礼最好给自己留有一定的余地,不然,以后就不知道送啥了。

文人心眼就是多
乾隆年间,郑板桥任山东潍县知县。这一年初冬,从京城来了一个姓钱的钦差大臣。这位钦差大臣不仅为人狡猾奸诈,诡计多端,而且贪得无厌,所以背地里人们给他起了个外号——“三拐子”。

三拐子素知郑板桥为人正直,为官清廉,想要让他主动送礼简直比登天还难,但三拐子又不甘心在富饶的潍县白走一趟。因此,早在去潍县的路上,他就想出了一个迫使郑板桥送礼的高招。

这天上午,郑板桥正在书房里看书,家人前来报告说:“老爷,钦差大人派人送礼来了。”郑板桥来到院子一看,果然有几个家丁抬了两个礼盒走了进来,一个头领模样的人上前说道:“郑老爷,我家大人派小人给您送来一份薄礼,还望笑纳。”郑板桥打开礼盒一看,两个礼盒里各装了五十两银子。

三拐子为何要给郑板桥送礼?

原来,按照当时官场上的惯例,如果上级官员给下级官员送礼,下级官员必须“收一还十”。现在,三拐子给郑板桥送来了一百两银子,郑板桥如果不收,这明摆着是不给钦差大人面子,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可如果他收下这一百两银子,那就必须还给三拐子一千两银子。郑板桥为官清廉,两袖清风,别说一千两,就是一百两银子他也拿不出来呀!
第3个回答  2020-10-09
拍马屁也是需要文化的

从前,有一个县官,善于拍马屁。大年初一,这个县官上街,看见有一户人家贴了一副与众不同的对联,上联是“数一道二门户”,下联是“惊天动地人家”,横批是“先斩后奏”。

县官暗想:这户人家贴了如此气魄的对联,一定是家里有人在京做大官,我得好好巴结一下。于是,县官赶紧备办了一份厚礼,前往这户人家拜访。

到了这户人家,县官见了主人赶紧问:“贵府哪位大人在京为官?”

主人一听,莫名其妙,说:“你找错门了,小民兄弟三人都是穷苦百姓,哪有人在京为官,就连做官的亲戚也没有。”

县官感到很奇怪,忙问:“你说的是真的吗?那门口贴的对联是……”

主人这才反应过来,哈哈大笑,说:“哦,要说那副对联倒也不假,小民三弟是个卖烧饼的,如果有人要买烧饼,就一个一个地数给客人,这不是‘数一道二’吗?二弟是做鞭炮的,鞭炮一放起来难免会惊天动地。而小民是个杀猪的,杀猪嘛,先杀了猪后报税,这就是‘先斩后奏’。”

县官听后,恍然大悟,知道拍错了马屁,只好丢下礼物,灰溜溜地走了。

高手在民间,小人物也可以有大气魄,正所谓: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送礼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从前有个县官,不恋美色、不贪美酒,唯独喜爱黄金。这日恰逢县官寿辰,大摆寿席宴请宾客,几个宾客知晓县官属鼠,为投其所好,便凑钱铸了一只金鼠送给他。

县官收下金鼠,心情大好,对送礼的宾客们说:“难得诸位有心,这件寿礼颇有意义啊!诸位可知晓?本县夫人的寿辰也快到了。”

宾客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心领神会,便讨好地问:“不知夫人属相为何?”

县官故作淡然地说:“她啊,属牛。”

如果是需要长期送礼的对象,每次送礼最好给自己留有一定的余地,不然,以后就不知道送啥了。

文人心眼就是多

乾隆年间,郑板桥任山东潍县知县。这一年初冬,从京城来了一个姓钱的钦差大臣。这位钦差大臣不仅为人狡猾奸诈,诡计多端,而且贪得无厌,所以背地里人们给他起了个外号——“三拐子”。

三拐子素知郑板桥为人正直,为官清廉,想要让他主动送礼简直比登天还难,但三拐子又不甘心在富饶的潍县白走一趟。因此,早在去潍县的路上,他就想出了一个迫使郑板桥送礼的高招。

这天上午,郑板桥正在书房里看书,家人前来报告说:“老爷,钦差大人派人送礼来了。”郑板桥来到院子一看,果然有几个家丁抬了两个礼盒走了进来,一个头领模样的人上前说道:“郑老爷,我家大人派小人给您送来一份薄礼,还望笑纳。”郑板桥打开礼盒一看,两个礼盒里各装了五十两银子。

三拐子为何要给郑板桥送礼?

原来,按照当时官场上的惯例,如果上级官员给下级官员送礼,下级官员必须“收一还十”。现在,三拐子给郑板桥送来了一百两银子,郑板桥如果不收,这明摆着是不给钦差大人面子,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可如果他收下这一百两银子,那就必须还给三拐子一千两银子。郑板桥为官清廉,两袖清风,别说一千两,就是一百两银子他也拿不出来呀!

怎么办?郑板桥略一思索,命家人招呼送礼之人到客房里稍事休息,然后他从三拐子送来的银子里拿出十两交给心腹家人,让他们去给钦差大人买礼品,并附在他们耳边如此这般地交代了一番。

不多久,前去送礼的家丁便抬着沉甸甸的礼盒回到三拐子这里。三拐子迫不及待地打开两个礼盒一看,只见里面各自码放着十个大小相同、又白又净的大萝卜。其中一个礼盒里还放着一张纸,上面有郑板桥亲笔书写的一首诗:“东北人参凤阳梨,难比潍县萝卜皮。今日厚礼送钦差,能驱魔道兼顺气。”

看完纸条,三拐子气得半天说不出话来。因为他知道萝卜素有“小人参”之称,既然山东潍县的萝卜皮赛过了人参,二十个大萝卜的皮共有多少两?一两人参价值多少银子?经他这么一算,这二十个大萝卜的价值恐怕远远超过了一千两银子。所以他想来想去,最后决定还是吃个哑巴亏算了!
第4个回答  2020-10-09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这首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葱茏的绿叶中间,点缀着娇艳的花儿。女主人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枝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氤氲花香萦绕着衣袖,可路途遥远,无能一起分享。生活中所有的美好都愿和心上人一起分享,哪怕是一支普通的花,也唯有这树花才懂得她的哀怨和希望,见证着她经年累月的相思。

南北朝时陆凯写有一首《赠范晔》:

折梅逢驿使,寄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梅花正盛,恰逢驿使,顺手折下一枝,寄给对方一枝春光。范晔收到梅花之时,这枝梅应该已经凋谢,不知他还会否将这枝疏影横斜插入花瓶。但朋友的问候和报安的心意范晔自会了然于心。

大自然是人类最初的故乡!先民从大自然中走来,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紧密联系在一起。娇妍的花朵,葱茏的绿色,都是大自然送给人类的美好礼物,人类也以它传情达意。送别时折一支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向朋友表示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支梅花给他。男女皆适用!采摘花草赠送亲友,不仅不会招致讥笑,反而让人觉得朴素而浪漫。

现代人赠送花草的习俗应当由此而来。今天的这种习以为常的花草相赠,在先民那里,却是一种创新。先民的花草来自于野外,我们的花草来自于花店,不过少了采摘这道工序,似乎也少了些许情意的分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