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读星系距离和空间膨胀?

如题所述

如果文献上说,一个遥远星系离我们的距离是110亿光年远,要知道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这个星系的光需要110亿年的时间才能到达我们地球,那是通过测量星系的红移效应唯一能确定的事情。在光发射出来的时候,是在110亿年前,这个星系那时非常靠近我们,也许只有几十亿光年。而当该星系的光最终到达地球的时候,它与我们之间的距离可能已经大于200亿光年。这个110亿光年的说法是个非常马虎的表达。

也许有人会反驳:200亿光年?宇宙的年龄才138亿岁,这个星系怎么会距离我们这么远?爱因斯坦告诉我们任何东西的传播速度都不能超越光速,怎么可能138亿年时间里移动200亿光年的距离呢?这真是令人费解。

一、谱线红移——空间膨胀

20世纪初,天文学家们已经有不少测量“恒星径向速度”的经验了。他们发现,在空间的任何方向上,从地球上观测到的星光的频率都偏低,颜色都偏红。所有的漩涡星云看上去都在退行,而且是以极高的速度远离我们而去。

当时没有人能够解释它,直到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科学家哈勃(Edwin Hubble)揭开了这个谜团。1924年,哈勃已经证明,那些漩涡星系并不是银河系的一部分,而是远离银河系的一个个河外星系,包含数十亿颗恒星。1929年,哈勃得出了一个惊人的发现,星系距离我们越远,它们的退行速度就越快。临近的星系以相对稳定的退行速度离我们而去,而较远的星系则有着更快的退行速度。这就是产生谱线红移效应的缘由。

当时哈勃并没有精确地知道这些星系的距离有多远,但他做出了一个合理的结论:谱线红移并不是那些星系真正远离我们而去,其实质是宇宙空间自身在膨胀,而且在各个方向上都如此。

想象由一个遥远星系发射出的一列光波,它有特定的频率和波长。在几百万年甚至几十亿年的时间里,这列光波在太空中向着地球飞速而来。如果我们的宇宙是静态的,这列光波在到达地球时应该有着和它出发时完全相同的波长。但宇宙并不是静态的,空间正在膨胀。因此,光波穿行的空间也同时在膨胀,光波被渐渐地拉长,产生了偏红的颜色。

光波在膨胀的空间中穿行的时间越久,它就会被拉伸得越厉害。因此,来自遥远星系的光线旅行时间更长,将会比附近星系发出的光产生更大程度的红移效应。这就是哈勃的发现。现在宇宙学家已利用星系红移作为其距离的替代量度。

二、哈勃定律及哈勃常数

测量星系的谱线红移实际上也是测量星系远离银河系的速度。研究谱线红移将为绘制宇宙空间星系的布局提供重要线索。

哈勃掌握了测定河外星系距离的方法,因此他可以进一步研究河外星系和距离之间的关系。他将这些星系的红移和它们的距离位置一一对应起来,画在一张空间的疆域图上。

可以发现,河外星系远离地球的速度V正比于星系的距离D。哈勃得出,星系退行速度和星系距离的比值几乎是一个常数H,当时哈勃计算出为500,以km/s/Mpc为单位,这里Mpc是百万秒差距(1pc=3.26光年)。

换句话说,哈勃的观测意味着326万光年外的星系正在以500km/s的速度远离地球。这就是著名的红移——距离关系,称作哈勃定律(Hubble's Law):

V = H x D,H为哈勃常数。

哈勃的这一发现,被学界认为是宇宙膨胀的直接证据。后来,随着观测手段和技术的进步,哈勃常数的测量精度也日趋精确。

测量哈勃常数成了天文学界关键科学目标之一。例如,2001年美国天文学家费里曼(Wendy Freeman)对造父变星周光关系进行了精确定标,得到的哈勃常数为72km/s/Mpc,误差10%。2016年,H0LiCOW团队发布了基于引力透镜数据的哈勃常数,结果是71.9km/s/Mpc,误差3.8%。2018年,一个国际团队利用哈勃和盖亚(Gaia)空间望远镜完成了一次测量,最新测量的哈勃常数为73.52+-1.62km/s/Mpc,这是对哈勃常数最新也是最精确的一次测量。

星系红移作为距离的量度,是测量遥远星系最实用的方法。哈勃指出,红移量与距离有关:Z=HxD/c,这是哈勃定律的另一种表达形式,这里Z为红移量,c为光速,D为距离,H为哈勃常数。由此,只要精确测出星系谱线的红移量Z,便可以计算出星系的距离。此方法可以测定远达百亿光年计的距离。

例如,2013年哈勃太空望远镜对遥远天体z8_GND_5296的光谱确认,它的宇宙学红移是7.51,距离地球大约290亿光年,对应大爆炸后7亿年。该方法目前测得的最大距离约是460亿光年,也就是目前可观测宇宙的半径。

三、星系的距离意味着什么?

天文学家测得的星系距离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假设一个星系在很久之前发射出一列光波,当时它距银河系有50亿光年之遥。当这束光最终到达地球的时候,这个距离现在可能已经变成100亿光年了。归根结底,这是因为宇宙空间同时在不停地膨胀。

问题来了,星系红移并没有给我们提供任何有关其“原始”距离的信息,以及关于其“当前”距离的信息。我们唯一能够从红移中得到的信息就是,这个星系的光在膨胀的空间中穿行了多少时间。它既不是50亿年,也不是100亿年,而是介于两者之间,大约70亿年。

那么,关于这个星系的距离,我们应该怎么表达呢?

严格来说,“这个星系太遥远了,它发出的光波在膨胀的宇宙空间中穿越了70亿年的时间才到达我们这里。”这听起来十分别扭。为了让表达更加简洁,天文学家会说“这个星系在距离地球70亿光年远的地方。”毕竟,70亿年的穿行时间是我们唯一能够测量到的信息。但这显然是非常马虎的近似说法,它没有清楚地表述这个星系现在离我们的真实距离。

由于光速有限,我们在空间中能够看多远有个限制。如果宇宙诞生于138亿年前,这也是光的最长旅行时间。空间很可能无限大,但我们只能观测到其中的一小部分:以银河系为中心,以138亿光年为半径的球状区域。这就是我们所称的可观测宇宙(Observable Universe)。这个球体的表面就是宇宙学视界(cosmic horizon)。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空间膨胀,当前我们的宇宙学视界的实际半径大约已是460亿光年,即当前可观测宇宙的实际半径已达460亿光年。

因为光速太慢,宇宙学视界是对我们观测能力的一项基本限制。随着时间流逝,可观测宇宙会不断变大,每一年其半径会增大1光年。遗憾的是,由于空间在加速膨胀,最终可观测宇宙的增长无法赶上空间的膨胀,我们能够看到的星系会越看越少。最后,宇宙中的每一个星系都会成为“看不见”邻居的孤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