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门面担当乾清宫,明代是皇帝寝宫,清代为何成了理政宫殿?

如题所述

养心殿,一座传奇的宫殿,因为皇帝经常会说回养心殿,其实养心殿作为皇帝经常待的地方,在里面发生了许多清朝的大事。养心殿自清朝雍正朝开始就是清朝皇帝的活动中心,清朝二百多年时间里,帝王大多住在这里,也在此进行日常的办公。当时官吏晋升或调动之前,清朝皇帝就在这接见他们,称为引见。平时皇帝看官吏上的奏折,召见军机大臣商议军政要务也都在这里举行。可以说,这里是当时帝王活动的中心,是清朝的关键躲在。到1911年辛亥革命时,清廷也在这里做出末代皇帝溥仪逊位的决定,结束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



养心殿之所以取名为养心殿,意思其实就是修心养性,也就是不要有这么多的欲望,养心在古典中有多重意思,如《孟子·尽心下》:“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荀子·修身》:“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养心殿前西配殿“一德轩”之名“一德”为《易·系辞下》中:“恒以一德。”养心殿前东配殿“履仁斋”之名“履仁”为《易林·大畜之需》中“躬体履仁,尚德止讼,宗邑以安,三百无患。”



养心殿位于北京紫禁城内的乾清宫西边,是明朝时期建设,占地面积7707平方米,包括养心殿、工字廊、后殿、梅坞等18座建筑,为典型的明代官式建筑。不过满清时期这里成为帝国中心之后,装修引入了满族文化,并利用西方传入的绘画,开创清廷独有的统景画。养心殿的这组建筑,在明朝太监刘若愚所著《酌中志·卷十七
大内规制纪略》载有详细介绍:“

过月华门之西,曰膳厨门,即遵义门。向南者曰养心殿。前东配殿曰履仁斋,前西配殿曰一德轩。后殿曰涵春室,东曰隆禧馆,西曰臻祥馆。殿门内向北者,则司礼监掌印秉笔之值房也。其后尚有大房一连,紧靠隆道阁后,祖制宫中膳房也。逆贤移膳房于怡神殿,而将此房改为秉笔值房。养心殿之西南,曰祥宁宫。宫前向北者,曰无梁殿,系世宗炼丹药之处也。其制不用一木,皆砖石砌成者。月华门之西南巍然者,曰隆道阁……”



这些记载可知养心殿在明朝时期并不长期是帝王的居住之地,只是万历皇帝曾在此居住。它后来慢慢发展成了清朝的最高权力决策中心,因为帝王的很多批阅和决定命令都是在这里下达的,帝皇不仅在这里办公,还会在这里居住,养心殿至今保存良好,在这里你可以清晰感受晚清的痕迹。

在康熙皇帝驾崩后,雍正皇帝就开始把居所移到了养心殿,直接在养心殿听政,而后来的乾隆皇帝更是在养心殿居住了六十多年之长。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清朝的第一位皇帝,顺治帝正是在养心殿里面驾崩的,顺治帝登基的时候只有六岁,虽然他很小,但是他在位时期的作为可不小,他在位的时候,清朝各方面的发展都很快。

顺治帝有过两位皇后,第一任皇后是别人帮他做的主,后来被顺治帝废掉了,而第二位皇后顺治帝同样不喜欢,但碍于太后才一直没有废掉她。顺治帝真正喜欢的女人是董鄂妃,她虽然之前是顺治帝弟弟的妻子,在亲王死后顺治帝才娶她的,但是在当时的文化来说,这并不算很稀奇,顺治帝为了这位妃子先后两次大赦天下,只是他们所生的儿子在出生后不久就出世了,就连董鄂妃也因此病倒,后来抑郁而死。多情的顺治帝因此还想过出家,但是太后不同意,只是顺治帝在不久后也因染上天花死去了。



康熙帝在位的时候把养心殿改造成了制作御用物件的地方,在当时这可是全国技术最高的地方所在,后来的雍正帝变成了雍正的卧室,他还在里面建造了斗坛,因为雍正帝身体一直不太好,但是有个道士为雍正帝建造斗坛施法后,雍正帝的病情居然有好转,于是雍正帝便开始了热衷建造斗坛的道路。

后来的慈禧太后,在北京发动了那一场著名的宫廷政变,从此夺取政权,并开始在养心殿开始了她垂帘听政的生涯,当时她只有二十五岁,这一听,就是四十八年。

养心殿历经“八代帝居”,顺治、乾隆和同治三个皇帝逝于此处,养心殿里留下了清朝皇帝的大量痕迹。这里有雍正披星戴月批阅奏折的西暖阁,有乾隆存放书法珍宝的“三希堂”,还有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东暖阁。



清朝灭亡后这里依旧是末代皇帝溥仪居住的地方,溥仪在这里过着有名无实的帝王生活,1924年被迫离开故宫后他才离开养心殿,1925年养心殿正式对外开放,民众才可以一睹昔日帝王的居所。养心殿2018年开始修缮,将在2020年重现“帝居”原貌,以清朝皇帝居住时的原状再次开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30
早在顺治时期,乾清宫便已出现了由寝宫向理政场所转变的征兆。顺治是满清入关之后的第一个皇帝,当他进入紫禁城时,发现整个紫禁城在大顺军的占领下已经呈现出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尽管乾清宫依旧作为顺治的寝宫而得到率先修缮,但顺治却在乾清宫修缮完成后搬入了保和殿,并将其改名为“位育宫”。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