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代音乐课程及教学的历史是如何发展的介绍如下:
萌芽期。20世纪初,学堂乐歌的兴起和发展是我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起源与发展的主要标志。在维新政治运动的推动下,"废科举、兴学校、养人才、强中国",学习西方文化科学知识,创办新式学堂成为一种历史趋势。在这种历史大背景下,学校音乐教育逐渐得到重视。
发展期。1904年1月,清朝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这是我国教育史上正式颁布的第一个学制,但并未付诸实施。
成熟期。1912--1913年,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发布《壬子癸丑学制》,把"乐歌"课定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程。
中国近代音乐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清朝末期。这一时期,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开始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近代音乐风格。以下从中国传统音乐发展和学堂乐歌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
中国传统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近代以前,其传播和发展主要局限于民间和宗教仪式等方面。直到20世纪初期,一些音乐家开始尝试将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相结合,探索出新的音乐形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新乐府”运动,该运动主张以“新乐府”为名,创作出具有现代性的古典音乐。同时,一些民间音乐如京剧、昆曲等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传承。
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是近代中国音乐发展的另一重要方面。20世纪初期,随着新式学堂的兴起,一些音乐家开始尝试将西方音乐引入学校教育。他们创作了许多具有现代性的歌曲,如《送别》、《茉莉花》等。这些歌曲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而且至今仍然被广泛传唱。学堂乐歌的出现不仅促进了中国近代音乐的传播和发展,同时也推动了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音乐的发展是在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的融合中逐渐形成的。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以及学堂乐歌的出现,都是中国近代音乐发展的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