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三农问题究竟特在什么地方?

如题所述

“三农”问题是传统社会及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也是必然现象。其实质是现代化过程中农民与其他社会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在全面实现现代化之前,“三农”问题将长期存在;“三农”问题和存在大量农业人口的农村有必然联系。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大幅度减少农业人口总量,使其不再作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社会阶层而存在;相应减少传统农村的数量,使其发展为具有现代内涵的城镇;适度降低农业的相对比重,使其不再是社会的主体产业。而这些都必须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现代化的全面实现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为基本前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4-09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农”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联产承包,实现生产和收入超常规增长。1978年以来打破“一大二公”形成的对农民的集中管理,通过联产承包把农民从生产力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还劳动者生产选择的自主权和产品的所有权。使生产的成果与自身的利益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联产联利,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一下子焕发出来,成为推动农业高速增长的强大动力.1978-1985年,农业净产值平均增长6.4%,农民纯收入年均增长16.9%,是农业超常规增长时期。
2.结构调整,为农民增收形成新动力。1985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在主要农产品产量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靠结构调整。农业内部经济作物、养殖业比重扩大,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增长点。但这一时期由于农产品价格走低,各种税费增多,农民收入增长受到抑制,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
3.劳力转移,形成农民收入的主要增长。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由于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突飞猛进地发展,中国工业化进入新的阶段,沿海地区向内地转移产业的步伐加快,沿海与内地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而农村正是这种廉价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尽管农民务工收入已占到农民收入的相当比重,2002年江西全省农民人均在外务工得到的纯收入为658元,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8.2%,但农民的身份未变,农民外出务工是劳动地点的外延而不是真正的身份置换,因而也不可能与城市真正融合在一起。这一过程中,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
4.城乡统筹,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工业化长足进步,特别是沿海等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加快实现了从以农哺工到以工补农的战略转变,解决二元结构导致的问题,既日益突出又有了必要的条件。实现城乡统筹发展问题真正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中央确立了多予、少取的原则,加大了扶持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力度。费改税,农村电网改造和城乡同网、同价,乡镇公路建设等措施不断改善农村发展的环境,农村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