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读书报:刘文典落选中研院始末——兼及王叔岷“评刘文典《庄子补正》”

如题所述

在1928年,学术界瞩目的中研院首批院士评选中,刘文典的名字却引发了轩然大波。这位备受学术界尊重的学者,竟因一次争议性的落选而被聚焦。尽管刘文典在学界享有盛誉,然而,非评议员王叔岷的一票反对之声,犹如晴天霹雳,他直指刘文典的《淮南子》和《庄子》校勘考据质量欠佳,甚至预言傅斯年不会推荐这样的候选人。王叔岷深受傅斯年严谨校勘学的影响,对于刘文典的学术成果持批判态度,认为其作品“糟糕”。

然而,刘文典的作品并非全无亮点,他曾受到学术界大佬的推荐,这无疑让人们对他的落选产生了疑惑。傅斯年对刘文典的不满似乎源于其不当行为,他力主从候选人名单中移除刘文典,最终,刘文典的落选成为了事实。这段学术纷争的尘埃落定,45年后,王叔岷在为自己的《庄子校释》重印本撰序时,再次提及了对刘文典《庄子补正》的评价,这无疑是一次深入的学术交锋。

王叔岷在1945年初夏的评议会上,通过《庄子校释》附录中一篇名为“评刘文典《庄子补正》”的文章,对刘的学术成果进行了详尽的剖析。他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刘氏校订工作的不足,如版本资料的匮乏、引用错误的频繁,质疑其学术根基的扎实性。王氏指出,刘著在严谨与武断之间摇摆,让读者对学术真理产生混淆。遗憾的是,这些批评所指出的问题在商务版的《庄子补正》中并未得到改正,刘文典的学术水准与陈序所述相差甚远,甚至成为了一个学术疏漏的反面教材。

关于《庄子补正》校订延误的问题,刘文典在1939年至1947年间未能修订的原因复杂而深刻。抗战爆发后的北平滞留,国难家愁的困扰,以及经济压力(如鸦片烟瘾和生活开销)等,都对他的学术活动构成了挑战。尤其在1942年,解聘事件让刘文典的学术状态一落千丈,与王叔岷批评的时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研院院士落选,胡适未能出手相助,可能是由于傅斯年和王叔岷的有力证据,让评选结果显得铁证如山。刘文典的学术追求受阻,政治漂泊的信心丧失,可能正是这一系列打击的累积效应。

这段历史揭示了学术界对于严谨治学的高要求,以及个人际遇与学术成就之间的微妙关系。刘文典的落选,不仅是对他个人学术成就的检验,也是学术界对于学术品质与道德责任的深刻反思。而王叔岷的批评,无疑在学术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