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学记》漫谈6

如题所述

原文:

大学始教,皮弁(biàn)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yì)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qiè),孙(xùn逊)其业也。夏(jiǎ)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dì)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liè)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注释:

①皮弁(biàn):弁,古代的一种帽子。皮弁就是皮帽子,这里代指礼服。

②祭菜:用作祭品的芹藻之类。

③宵雅;即《诗经》中的《小雅》。

④肄(yì):学习。肄业就是还在学习,尚未毕业。

⑤三:《小雅》中的《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首诗。这三首诗都跟官场礼仪有关,所以下文说“官其始也”。官:这用指做官的道理。

⑥鼓箧(qiè):击鼓召集学生,打开书箧取书。箧,箱子一类的东西,这里指代书包。

⑦孙(xùn):同“逊”,恭顺。

⑧夏(jiǎ)楚:夏,同“槚”,楸树的别称。楚,也是一种树,又叫荆树。这两种树木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枝干坚劲有韧性,所以用来做教鞭,也就是“戒尺”,小朋友们不听话,老师就用这个来打手心。

⑨收其威也:收,约束。威,仪容举止。

⑩卜禘(dì):卜是占卜。 谛是一种盛大的祭祀。

⑪躐(liè):超过。躐等就是逾越等级,不能循序渐进的意思。

⑫伦:本意是人的辈分,引申为原理,原则。

解读:

大学始教,皮弁(biàn)祭菜,示敬道也。大学开学的时候,学生都穿著礼服,以苹藻之菜祭祀先圣先师,表示尊师重道。这是一种仪式,用来培养恭敬心。跟我们现在开学典礼上升国旗唱国歌是一个道理。

宵雅肄(yì)三,官其始也。演奏和唱诵《诗经•小雅》中《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首曲子。那个时候《诗经》都是自带曲调的,可以演奏和唱诵,其中《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属于贵族阶层的主流音乐。为什么要演奏和唱诵这三首呢?因为这三首诗都是跟做官相关,而这些学生们将来都是要做官的,算是一种职业教育吧。这三首诗歌大约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校歌了。

其中《鹿鸣》描述的像是年会聚餐的情景。《四牡》和《皇皇者华》描述了出差路上的情景,一个心情比较忧伤,一个心情比较愉快。这三首诗度娘那儿都有,我就不附录在这里了。

入学鼓箧(qiè),孙(xùn逊)其业也。击鼓召集学生上课,打开箱子(箧)发书,希望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谦恭有礼。跟现在上课打铃一样,可能不同的是,那时候的书都是竹简,老重的不方便携带,而且数量未必有那么多,不能满足人手一份,可能都是放在教室里,上课时才能打开箱子取出书本,下课了还得整理好留在教室里。

夏(jiǎ)楚二物,收其威也。夏楚(教鞭)是用来警惕鞭策学生的,收到整肃威仪的效果;

皮弁祭菜,鼓箧夏楚,都是在讲仪式感,以形成一种支持学习的氛围。

仪式非常重要。仪式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易经》上说,“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神道设教就是把抽象的文化变成具象的仪式。仪式是领导者的重要工具,为什么要大办年会?年会有生产力吗?当然有,它是通过文化建设来促进生产力的。

未卜禘(dì)不视学,游其志也。古时候祭祀是大事情,《左传》里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夏商周三代,一年到头有数不清的祭祀,其中每个季节各有一次大祭,在春曰礿、在夏曰禘、在秋曰尝、在冬曰蒸。禘祭发生在夏天,而学生们入学是在春天,夏禘之前,教育部的官员不会来视察,也就是说没有考试,为的是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依着自己的兴趣志向来安排学习。

想想现在的学校,有多少考试,学生能不烦吗。

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教师常常观察学生,但是并不轻易发言,等到适当的时机再加以引导,这是要让学生“存其心”,存什么心呢?存乐学之心。孔老师在《论语》里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不要轻易告诉学生答案,要让他们去琢磨,去讨论,去苦思冥想,让课堂上讲授的孤立的知识点在他们心里碰撞发酵,产生连接,在火候到了的时候轻轻点拨一下,然后豁然开朗。不这么做,其实是老师自己在炫耀,在剧透,从而剥夺了学生探索的乐趣。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liè)等也。所谓幼者就是低年级的学生。古时候的课堂是混班,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小朋友们一起上课,所以特别强调幼者听而弗问,否则会扰乱教学进程,也不利于自己的学习。

我们会想当然的觉得应当同一年级在一起上课啊,其实这只是一个思维定势。混班有混班的好处,听说国外有混班的实验,效果很好。

提问真是一门大学问。提问是一把尺子,问题一出口,你的深浅人家马上就看到了。我们鼓励提问,但是我们不喜欢懒惰的问题。什么是懒惰的问题呢?比如你问,“老师,这个字怎么读?”你不会查字典吗!这就是懒惰的提问,幼者听而弗问,主要是指这类问题。

如果你问,“老师,您在课堂上不是鼓励我们提问吗?为什么这里说听而弗问呢?”哎!这就有意思了,这是个真问题。

真正的问题,象一束光,照亮我们未知的领域,如果你提出的问题,老师也答不出来,而又确有回答的必要,这就是“大哉问”。

孔子说过,“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他听课就不提问,也很牛B。

我们没有颜回的天赋,但是我们可以在提问之前做好准备工作,把资讯类的,可以找度娘帮忙的问题自己先解决掉,把提问时间留给探索性的问题,学习效率可就不一样了。

”躐等“的反面是循序渐进。到底是循序渐进,还是超常规发展,我想这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所有超常规发展的背后,还是有个“序”,只不过这个“序”和通常的“序”不一样。每个人的“序”都不一样,找到自己的“序”,你就是个善于学习的人了。

多说几句关于“循序渐进”这个理念在工作中的应用。很多工具,模型,其应用要点就在于按步骤,不要躐等,比如Design Think五个步骤。可是人们总是太急了,习惯于看到问题,马上搜寻方法,甚至直接付诸行动,这就产生了逻辑上的跳跃,这样子的方法是很肤浅的,是被旧有的经验绑架了,效果肯定不好。古人说,“急事缓做”,这里头就有不躐等的智慧。

此七者,教之大伦也。皮弁祭菜,宵雅肄三,入学鼓箧,夏楚二物,卜禘不视学,时观而弗语,幼者听而弗问。这七件事体现了教学的大原则。

官先事,士先志。做官最重要的是业务要熟练,读书人最重要的是确立自己的志向。

士,春秋时期贵族阶层的最低一个等级,后逐渐成为知识分子的通称。士处于统治阶级和下层民众之间,知道统治的奥秘,又能体察民众的疾苦,成了推动社会发展的精英力量。孔子说,“数始於一,终於十,推十合一为士”,这是给了“士”一个神圣的合法性。

志,从士从心,士心也,读书人的心声,意志,志向,理想。北宋大儒张载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真是说出了普天下读书人的心声。

我们每个人都兼有"官"和“士”两个身份。官是我们的工作角色,士是我们个人学习与成长意义上的角色。

作为职员,首要的是把工作做好,工作做不好,什么情怀都是扯淡。

而作为一个“士”,就是我们自己作为一个人站立在世界上,必须要拷问自己“志”在哪里?志就是人生使命,人生意义。而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活动都只是载体。

如果能把两方面和谐统一起来,当然很好啦,就像下图表达的那样。

你所爱的就是你的志向,你的”士“的身份的表达;社会认可的就是你的工作,你的”官“的身份的表达;你所擅长的就跟你的学习相关了。学习把”官先事“和”士先志“完美地联系在了一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