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控告父母,因为他们生下了我,这就是《何以为家》。
影片为黎巴顿本土导演拉巴基拍摄,展现了一个黎巴顿贫民窟的故事。电影没有找真正的演员,包括主演在内都是苦难生活的难民,那些剧情中悲惨又荒谬的事情,实则每天都真切地在发生。
何以为家之名直白地表示了主角痛苦的经历,但其原名迦百农则更加具有深刻意义,迦百农一词起源于圣经,该地方是耶稣传道的开始,但后来受到诅咒。法国常常用这一词表示混乱无序,正如黎巴顿的难民生活一样。
12岁的赞恩用尽所有努力在活着,他出生于贝鲁特的贫民窟,一家共有七个姐妹,没有正式证件,苟且活在一个破败的小房子中。
他从未接触过学校与教育,每日的生活是去小卖店打工,照顾妹妹,还要遭到父亲的责骂与殴打。这样的生活,在来月经初潮的妹妹被父亲卖给房东抵扣租金时打破,他愤然离家出走。
在流浪的旅途中,他遇到了黑人女工拉希尔,这个苦命,没有证件,终日为孩子劳碌的女人,给予了他一段平稳又安定的生活,好景不长,拉希尔被拘留,只留下他和还是幼儿的约纳斯。
赞恩用尽一切办法,想要将约纳斯抚养长大,可最终他被现实击垮,只得将约纳斯卖掉。回家后,发现嫁人一年的妹妹去世,愤怒之下的他用刀捅向房东,他被抓入监狱,绝望之下将父母告上了法庭。
生育,是本片提出的一大主题。
赞恩用生命在控诉,战乱频发,难民众多,食不果腹的土地上,依旧有着无数孩子出生,明明一家人已经生活在社会的最低端,却仍旧不忘记频繁的生育。
孩子的出生本该被寄予希望,爱以及未来,假若他们即将迎来的是殴打,贩卖,遗弃,这样的孩子难道真的有出生的必要吗?
赞恩的父亲在法庭上反驳,觉得孩子是一个男人的脊梁,传承香火本无过错,血脉的延续实则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繁衍,可生而不养则是最大的罪恶。当你盲目生育,无法养活孩子,甚至用售卖孩子获利之时,生育这件事就应该被禁止。
每一个孩子的出生,应该是因为爱,而不是为了繁衍与尊严,没有养育能力却又不断生育的父母,最终只会造成一起起的悲剧。
在黎巴嫩的难民区,有一种现象似乎成为了社会潜规则,越穷就越想要生孩子,生完孩子后会变得更穷,但孩子被视作赚钱的工具,男孩稍微长大便可以出门工作补贴家用,女孩则可以成为贩卖的商品,用于交换更好的物质,无数的孩子活在这一社会的阴影之下,终生无法挣脱。
战争造成社会的动荡,数不尽难民涌入城市,城市本身负担不起这些人口,难民则需要用自己的方式求得存活,当生育率迅速增加之时,只会让城市陷入更深的混乱与不稳定。
赞恩的人生,或者说那些难民般孩子的人生,悲剧的起源在于父母的生而不养,而根本原因则在于整个社会大环境的问题。
父母是多米诺骨牌游戏中的第一个支撑,当他们无法承担抚育孩子责任之后,孩子将被生活的重担彻底压垮。那片动荡又贫穷的土地,存在着无数问题,战乱,贫穷,宗教,医疗,一个稳定社会应具有的东西,在这里全都崩塌。
穷人的繁衍,成为活着的本能,赞恩的悲剧,只是无数个孩子中的一例,大环境如此,谁又能够逃脱既定的命运呢?
一个生命出现的开始,应该是受到期待,被喜爱,且能够养育的,社会结构想要改变,不是一个人的力量能够做到的,这需要时间,人力,以及金钱。但至少影片向我们传达了一个理念,当你无从改变社会结构之时,改变生育观念,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如果父母无法承担责任,将孩子寄予望于真主的恩赐,那么至少人可以选择不成为父母,将悲剧扼杀在摇篮之中。这个世界上,有无数的证件,可唯有一件事情是不需要考证的,那便是成为父母。并非所有人都有资格成为父母,若只生不养,贪图快活或将孩子视为工具,那么这样的父母根本不配为父母。
当你无法给孩子幸福的时候,请不要生育孩子,这是对每一个生命最起码的尊重。
赞恩这个孩子,是这片土地上的奇迹,他拥有着远超过年龄的成熟,顽强和勇气,他用弱小的身躯坚定的活着。
贫穷是他身上的标签,但我们却能够看到他贫穷背后内心的温柔和善良,明明是社会上被欺负,被排挤的存在,自己生活都很艰难,却依旧用尽所有的办法,让弟弟活下来,守护妹妹。
当一切走入绝境之时,赞恩有勇气对这个世界提出反抗的声音,他控诉父母的不公,他的反抗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未来出世的孩子们,希望他们不要再被生下来,过着如此痛苦的生活。
某种程度上,赞恩就像是一个救世主一样,他在诅咒这个地方的同时,又坚强的存活着。迦百农,是一个圣洁开始的地方,这意味着这里可以出现天使,也是一个罪恶源起的地方,意味着将有恶魔在此诞生。
赞恩就像是黑暗之地,绽放的一束光芒,虽然微弱,却仍旧给人以光明。某种程度上,正是有这样孩子的存在,才让这片混乱之地有了一个新的希望。
我们每天接触的世界,是和平,安定,无争端,享受生活,那些饥饿,战争,贫穷离我们都很遥远,我们屏蔽了那些不相干的一切,是因为现实社会的安稳。同处于一个世界,不过是另一端,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过着想象不到的生活。
愿这个世界永远充斥着光明和未来,每一个勇敢的孩子,都应该得到最善意的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