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原话是什么

如题所述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是民间的白话说法,并非原文。

1.名句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

2.解释

比喻要努力读书,让自己的才识过人并让自己的所学,能在生活中体现,同时增长见识,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

3.原文

来自:明朝,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中有“昔人评大年画,谓得胸中万卷书。更奇,又大年以宗室不得远游,每朝陵回,得写胸中丘壑,不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欲作画祖,其可得乎?”

4.解析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下一句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句子的意义是:行万里路跟读书是互补的,读书是静态的,行路是动态的,书中知识有限,只有行路眼观耳识才能补其不足。

“闻知”和“亲知”都是不够的,最终还是要把“闻知”和“亲知”结合起来,再通过思考和领悟得出“说知”,才是最经验的知识。这就启发我们以后还是要读很多的书,也要去走很多的路,读完走完还要去悟,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6-10

原句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原话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出处为董其昌《画旨》中有“画家六法,一曰‘气韵生动’。‘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成立郛郭,随手写去,皆为山水传神。”

万卷原指:皇帝的试卷,读万卷书意为:读书为了进京赶考,金榜题名。行万里路意为:走入仕途,为皇帝办事。

现解释为:读万卷书:是指要努力读书,让自己的才识过人。行万里路:是指让自己的所学,能在生活中体现,同时增长见识,也就是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

扩展资料:

这句话的意义:

行万里路跟读书是互补的,读书是静态的,行路是动态的,书中知识有限,只有行路眼观耳识才能补其不足。

1、行路

“行路”理解为在实践中学习。人类进化是从行路开始的。从树上到了地面,首先学会的是行走。行走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食物,为了寻找安全的憩息地,同时也开阔了眼界,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

大禹是在随父治水中悟到了“宜疏不宜堵”的治洪原理。孔子非常重视实践在学习中的作用,并通过周游列国治国安邦来印证所学。李时珍、徐霞客、马可波罗、达尔文、哥伦布都是靠“行路”写出了宏伟巨著或取得重大发现。可见,“行万里路”较“读万卷书”要重要得多。

把“读书”与“行路”关系作个比喻:“读万卷书”好比人们通过一个窗口看到了知识和能力的金山,但要想真正得到知识和能力这个金山,还要靠走出门去“行万里路”。

2、读书

读万卷书”之后,只有“行万里路”,走出去亲自看一看,体验一下书中描述的情景,才会发现书中所说的不及体验的千分之一,同时也理解了作者对这种情景的感受并同自己的感受加以比较,从而放大知识层面,只有这时读书的效果才能体现出来。

所以说:读书好比一个放大镜,不管所读的知识是“真”是“假”,它都会放大若干倍(当然,读书越多,放大倍数越大)。

还指读书很多,行路很多的人。

参考资料: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百度百科

第2个回答  2023-08-04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是一句古语,原话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这句话的意思是,阅读虽然重要,但与亲身经历和实践相比,它的价值相对较低。它强调了通过亲身经历和实践来获取知识和经验的重要性。

这句话的含义是,通过阅读书籍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智慧,但只有亲身经历和实践才能真正让人成长和领悟到生活的真谛。它鼓励人们不仅要在书本中汲取知识,还要积极地去实践和探索,通过行走万里路来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

这句话也反映了古人对实践主义的重视,他们认为实际行动和亲身体验是获取真正智慧和成长的重要途径,而不仅仅依赖于书本知识。
第3个回答  2023-08-02
首先要指出,这段话的原始版本出自明代书画家董其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至于后来演变成“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云云,其实出自当代某些人别有用心的篡改。就我所知,最流行的版本是这样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家指路。”这里的“名家”是谁?就是各色各样的讲师、培训师,他们最爱讲这句话。当他们给你“指路”的时候,就是你给他们交钱的时候。

读书和行路,哪个更重要?如果非要把两者分个高下,毫无疑问,是读书更重要。所以,先讲“读万卷书”,再谈“行万里路”,古人诚不我欺也。读书是智慧,行路是阅历。阅历当然也可以上升为智慧,甚至可能比从书中获得的智慧更实用、更重要,但是,如果没有一定的人文素养,阅历就只是阅历,不能够发酵为智慧。举例来说,同样是游览长城,一个不识字的农民,大概充其量只能感叹一句:“长城啊,真TMD地长!”而一个具备一定人文素养的人,他面对长城,很容易就会引发思古之幽情,他会想到秦始皇,想到李斯,想到吕不韦,想到秦二世,想到朝代更迭,想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想到人生的意义……这两者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还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诸葛亮。想当年,躬耕陇亩的年轻的卧龙先生,凭什么就敢大言不惭地“自比于管仲、乐毅”,尽管“时人莫之许也”?还不是读书给他带来的自信和底气吗?人家在乡里种田,却可以把天下装在他的心里,这一点非读万卷书不能做到。老子《道德经》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这段话用在诸葛亮身上最为贴切。

题主说的这个段子,是有意地把读书和行路的关系给说反了。

至于“名师指路不如自己领悟”我是第一次看到,不知道这句话是什么人加上去的。我赞同这句话。中国文化跟重视逻辑和实证的西方文化不一样,我们高度重视体悟。听到了,读到了,如果自己没有悟到,依然是难以发生作用的,所以韩寒说:“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然而,“名师指路不如自己领悟”可以归结到“读万卷书”,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得多了,总有一天会领悟。所以,题主说的这一段话,其实是车轱辘话,说到最后,又回到起点,玩弄文字游戏而已。

还是老老实实去读书好了,只有书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至于段子什么的,都是由段子手专业炮制出来的,能不看就尽量不看吧,浪费时间是小事,被带到坑里就不好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