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是如何注音的?

如题所述

1913年的读音统一会制定了一套“注音字母”,亦称“国音字母”,是中国第一套为汉字注音和推行汉语标准音的拼音字母, 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共计字母39个,1919年增加一个字母,总计数40个。1930年,国民政府曾把注音字母改名为注音符号。注音字母用专门的符号给汉字注音,比直音和反切有很大进步,但也存在一些缺点,不是理想的拼音工具。从符号设计来看,也不符合国际习惯。因此,我们需要设计一套更为理想的注音工具。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央文字改革委员会的领导下,周有光等几位语言专家经过长期的研究探索,不断地总结历史经验。到20世纪中期,终于创制出一套既实用有效又能与国际接轨的注音工具——采用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母来注音的《汉语拼音方案》。此方案经过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1958年2月11日正式公布并实施。

《汉语拼音方案》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拉丁化。拉丁字母是世界上通用范围最广的字母,汉语拼音采用拉丁字母便于与国际接轨,确立国际标准,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商贸合作的桥梁,为汉语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开拓了宽广的通道。

二是音素化。《汉语拼音方案》字母表所列的26个字母代表语音的音素,用它们来拼音,运用起来既精确又灵活,而且拼写时便于变化,学习方便。

三是口语化。此方案拼写的是全国普遍通行的汉语普通话。当《汉语拼音方案》拟定后,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作出如下决定:《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帮助学习汉字和推广普通话的工具,应该首先在师范院校、中小学进行教学,同时在出版等方面逐步推行,并且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完善方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2-23
我国古代汉字读音大多采用“两字相切”的读音方法,如“东”(都笼切)。这个方法太繁琐,不易读准。公元1610年,法国有个传教士叫金尼格莱来到了中国,他是个中国通。他在1626年写了一本《西中儒耳目资》的书中,首次准确地用拉丁拼音字母记录了汉字的读音。他在中国期间结识了韩云、王征等人,并在他们的帮助下,在利玛窦等传教士汉语注音的西书《西字奇迹》基础上,编写了中国第一部拉丁化拼音字字汇。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汉字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1958年2月11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该方案。1982年,成为国际标准ISO
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部分海外华人地区如新加坡在汉语教学中采用汉语拼音。2008年9月,中国台湾地区确定中文译音政策由“通用拼音”改为采用“汉语拼音”,涉及中文英译的部分,都将要求采用汉语拼音,自2009年开始执行。汉语拼音是一种辅助汉字读音的工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