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5年前,巴沙鱼还是一种默默无闻的淡水鱼,2015年之后巴沙鱼在中国的消费需求直线上升,在2017年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巴沙鱼消费市场,进口量占全球巴沙鱼产量的23%。虽然国内的广东、广西、海南等省份也有养殖,但依然满足不了火爆的巴沙鱼市场需求。
2018年,国内的巴沙鱼养殖突然井喷式爆发,有人甚至将其称为中国的下一条罗非鱼。近两年从湄公河流域刮来的巴沙鱼市场飓风,或将引起新的产业变革。
一条巴沙鱼,究竟什么来历?
巴沙鱼(学名:Pangasius bocourti)是近两年火遍我国南方沿海各省的新品种,原产自湄公河三角洲流域,是东南亚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淡水养殖品种之一。巴沙鱼的主产区在越南,其腹腔内有三团丰厚的油脂,约占体重的58%。
巴沙鱼的养殖难度并不大,这条鱼食性广、产量高、味道鲜美、没有小刺,深受消费者喜爱。此外巴沙鱼对恶劣环境的适应性也表现不俗,在高温季节不容易缺氧,养殖门槛相对较低,非常接地气。
刚开始引进我国的那段时间,巴沙鱼是一条自带明星光环的新晋品种,发展势头甚至一度赶超加州鲈。在广东西部,巴沙鱼养殖基本上都能大获成功,只有一部分养殖户因管理不到位导致鱼肉发黄,出塘价也会打个折扣。目前国内巴沙鱼的亩产量在5000公斤上下,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还有望突破1万公斤——巴沙鱼之所以能够实现超高密度养殖,主要是因为它有辅助呼吸器官,还可以用嘴直接呼吸空气中的氧气,耐低氧能力极强。
对多数养殖户来说,养殖成本在5~6元/公斤左右,塘口收购价在8元/公斤时,每亩的利润就可以超过8000元以上(一斤鱼肉赚一块钱,产量直接决定纯利润)。有这样的行情,谁能不心动呢?
从“明星鱼”到“地摊货”,巴沙鱼的命运太波折!
目前影响巴沙鱼市场价格的原因,主要是肉色。巴沙鱼成品肉有两种颜色,黄色和白色,其中白色的品质好、卖相佳,价格自然也更高,而黄色的就很难保证收益了。
2018年巴沙鱼市场走俏,但养殖户盲目跟风,加大饲养密度,不注重水质调控,结果导致巴沙鱼产量升高的同时质量却严重下降。对生产者来说,2019年巴沙鱼市场遭遇了“滑铁卢”,对消费者来说,买到的巴沙鱼多是次品,体验自然也大打折扣。
另外,巴沙鱼毕竟是从热带地区而来,最适宜的生长水温为23~32℃,一旦水温低于20℃,生长速度就会变慢,低于13℃时就会出现死亡现象。在国内能够满足这个条件的也只有海南、广东、广西等地,最佳养殖时间也只有8个月左右(4-11月,春夏秋三季)。地区温度的差异限制了巴沙鱼在北方市场的推广,因此巴沙鱼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如北方或许可以尝试工厂化养殖)。
目前从越南进口的巴沙鱼大多是冷冻鱼片,可以用来做涮火锅、红烧或做水煮鱼、酸菜鱼,也可以用来制作鱼油。巴沙鱼的消费群体主要是接受新鲜事物的年轻人,冷冻的巴沙鱼从购买到使用,整个过程非常方便快捷,而且没有肌肉小刺,特别适合在生活节奏快的城区消费。
巴沙鱼,越南水产贸易的王牌?
越南是世界上最大的巴沙鱼养殖国,具有得天独厚的养殖条件及成熟的养殖模式。产自越南湄公河流域的巴沙鱼,对我国本土巴沙鱼的养殖造成了很大冲击。对于同一批次的商品鱼,越南的巴沙鱼往往比我国的巴沙鱼更具有价格优势。
由于地理位置靠近我国广西,因此越南巴沙鱼对广西的水产冲击最大。在2019年8月,广西近90%的养殖户都明确表示以后都不会再养巴沙鱼这个品种,主要原因就是越南巴沙鱼的强力压制。
对此越南人却表示,中国对巴沙鱼的需求还在快速上升,今后将出口更多的巴沙鱼到中国。
越南的水产供应商算盘打的挺好,没想到2019年8月,越南出口到我国的水产品被检测出聚磷酸盐超标。中国海关总署迅速发布通告,禁止15家越南海鲜公司向中国出口水产品,其中就包括两家越南的巴沙鱼加工厂。越南一家全国排名前10的水产公司(主要发展巴沙鱼业务),也因此暂停了对中国的外贸来往。
由此以来,越南巴沙鱼对我国本土的巴沙鱼冲击将大大减少,国内巴沙鱼(尤其是广西)有望重获生机。虽然目前有了一线喘息的机会,但当务之急还是要尽快完善巴沙鱼的流通渠道,形成一个规范的产业链,增强产品竞争力,这样才有实力应对新的冲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