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餐厅文化及发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2

茶餐厅,可谓是代表香港的文化标志。

在香港街头,你可以看到,茶餐厅开的遍地都是,每隔三五间店铺就会有一间是茶餐厅。

香港的茶餐厅文化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了

茶餐厅是一百个巴仙的香港发明,属於本地最平民化的饮食场所。

事实上,茶餐厅的特色也正正体现了香港人的精神取向和价值观—速度要快、配搭要多变化、价钱要实惠、行事方式中西合壁。

总而言之,要用最快捷稳妥的方法把事情办好。

茶餐厅的出现源於半个世纪以前,殖民地的香港受西式生活习惯影响,一些华人喜欢上“吃西茶”(喝咖啡),但当然不会光顾为外国人而设、收费昂贵的西餐厅。

於是茶餐厅应运而生。

依此发展而来的茶餐厅食品,自然是中西特色兼收并蓄,如咖啡和奶茶(又称为“茶奶”)的口味跟西洋标准不很同,还发明了洋人所没有的“鸳鸯”(咖啡兑奶茶)。

茶餐厅也确有自己的一套,顾客可以是西装领呔,也可以是衬衫拖鞋。

桌子上除了摆放著糖,还有酱油、醋、牙签、胡椒粉,甚至辣椒酱。

压在桌面上玻璃底下的,是完全属於香港人半中不西的菜单,从蛋挞(内地同胞称为“蛋塔”,可能是同志们不懂念“挞”,即英语中的 Tart 馅饼)到馒头,从云南米线到义大利粉,从扬州炒饭到葡国鸡饭。

当然还有香港原创的“鸳鸯”(咖啡混奶茶)、柠啡(柠檬咖啡)、甚至简单不过的柠水;而且,海南鸡饭可以配罗宋汤、龙脷(即比目鱼)柳沙律可以送油菜,到“正宗”泰式鱼蛋粉、日式拉面,以及那少不了的各式公仔面(速食面)。

还有就是完全港式的面包:那没有凤梨的凤梨包,加上一块厚厚的牛油,便成为香港独创的鲜油凤梨包(又称为凤梨油),也有与鸡没有关系的鸡尾包,均原是西式包点中没有的;而把中西文化溶合得天衣无缝的,要算那“干炒叉烧意”(酱油炒义大利面拌广东叉烧)了。

其实香港的茶餐厅都是不太大的,无论是厨房还是外面的用餐环境。

明亮乾净是第一感,当然,也说不上什麼环境优雅,这里本来就是平民快餐厅。

据说有人研究一套茶餐厅文化,实在是奇怪那麼小小的餐厅,却可以包容几百种食物。

正如麦兜的对白,就鱼蛋,可以搭配粗面、河粉、油面、濑粉等等,同理搭配的牛肉、牛腩等,因此茶餐厅选择还真不少,真正可以让你眼花缭乱。

茶餐厅的发展

1、叹西茶要追溯到早期殖民统治的香港,由於深受西式生活习惯的影响,“叹西茶”(喝咖啡)的方式,为华人喜爱,但一来早期的西式餐厅为西人所开不招待华人,二来本地人不愿与殖民者同室而坐,且这类食肆收费昂贵。

2、冰室 第二次世界大战後,香港人受西式饮食风俗影响日甚,冰室遂相继兴起,提供廉价的仿西式食物。

冰室当时主要提供咖啡、奶茶、红豆冰等饮品,配以三明治、奶油多士等小食,部分更设有面包工场,制造新鲜菠萝包、蛋挞等。

3、1946年中环兰香阁茶餐厅 後来冰室提供的食品种类逐渐增加,提供传统中国小炒及欧美食物,後来更发展至晚饭小菜,又与西菜馆和餐室的模式结合,演变成为茶餐厅,兰香阁是香港首家茶餐厅。

4、1952年兰芳园 兰芳园则是香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茶餐厅

5、2008年中元浩宇公司团队初创2008年中元浩宇的团队借助市场的情况,首创复合式茶餐厅,把高端酒楼的产品融入到茶餐厅内,让老百姓能品尝到。

6、2017年港优茶餐厅 中元浩宇公司坚持匠人精神的追求并拥有丰富的餐饮管理经验,对市场需求精准把握,根据餐饮环境及食客需求的不断变化而不停创新及研发,满足各类人群的味蕾需求。

时至今日,茶餐厅在香港饮食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港优文化

港式味道|优质生活

香港老味道优(悠)质新生活

十年,

传承匠人精神,

重现记忆中的香港味道

十年

我们不断创造

追寻极致鲜美香港滋味

十年

我们不断创新

让更多人圆梦属於自己的茶餐厅

十年磨剑,港优茶餐厅不断完善自身、突破创造,竖立起深厚的企业文化。

拥有百家餐饮管理经验和精炼的运营团队,以精准的市场定位、新颖的管理模式为亮点,以与行业领军为目标和动力全方位支援加盟商,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专业、全面的创富平台、定制双赢,让加盟商与品牌共同发展,共创辉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