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从古至今的教育制度的变化???

如题所述

1、上古

舜时,设庠为教,分下庠,上庠,七岁入下庠,庶老为师,十五岁入上庠,国老为师。

2、夏商时期

相传在夏朝,国家就设立了以“序”为形式的官方学校,到了商代中华文明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化积累,并形成了成熟的文字系统,在此基础上,开始出现新的学校形式“瞽宗”。

从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上,发现当时的学校还被称为:大学、右学等,教育的对象主要面及贵族子弟,学习内容以文武、礼仪、乐舞等为主,在天文、历法方面也多有涉及。而老师则由巫师、乐师或者政府官员充当。

3、西周

西周时期,政府设国学和乡学两类。国学又分大学和小学两级,而乡学则多称为庠、序、校、塾等。《礼记·王制》记载,“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西周前期,因战事频仍,学校教育以武事为主,而西周后期政权稳定,开始倾重文化教育。当时大学学习以礼、乐、射、书为主,而小学则多学六艺基础知识。而此时的教育依然以贵族教育为主,平民是很难进入官办学校学习的。

出土于西周初期的《大盂鼎》记载,“女妹辰又大服,余隹即朕小学,女勿克余乃辟一人”,意思是大孟年纪很轻时父亲就死了,他继承了父亲的官职。康王就对他说:“你年纪这么轻就做官,我要你进我的小学。”。

4、先秦到汉初

先秦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春秋时期,孔子办学,开启了私学教育。

5、近代到现代

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人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守旧势力的干扰,成功引进西学,推广新式学校。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1901年,刘坤一与张之洞联衔上凑提出“兴学育才”、改学制、变科举、立学堂,仿日本学制。

1902年8月15日,清廷颁布管学大臣张百熙主持拟定《钦定学堂章程》,称为壬寅学制。由于该学制制定仓促,公布后遭到诸多批评,因而未能实施。1904年1月13日,清廷颁布张百熙等人重新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称为癸卯学制,为中国第一个由中央政府颁布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的法定近代学制系统,标志着近代新式教育制度的确立。

1905年9月2日,清廷下诏宣布自次年起,科举制度废止。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1909年,地方科举考试停止以后,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亦正是教育方式的这一根本性转变,为后来风起云涌的辛亥革命和国家建设培养造就了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宝贵人才。此后,新式教育在中国各地得到迅速发展。

到了近现代,中国曾积极向外国学习,在教育制度上学过日本、德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又向苏联学习过。在教学内容方面也曾引进西方的政治社会学说和自然科学技术作为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

在向外国学习的过程中,走过了一些曲折的道路,其中有经验也有教训,最大的教训是在吸取时没有注意结合中国的实际加以分析、鉴别,忽视了中国的特点。这些经验和教训,对中国教育史研究来说都是一笔财富。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中,创立了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教育。这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的经验是丰富的,在教育方针学制、课程和教育方法上都有很多创造,需要认真地研究和总结。

今后中国教育史研究的发展趋势是:

①加强断代史的研究,如先秦教育史的研究、宋教育史的研究等。

②对著名教育家思想的全面、系统的研究,如孔丘教育思想研究、蔡元培教育思想研究等。

③加强专题教育史的研究,如师范教育史高等教育史少数民族教育史地方教育史的研究等等。

扩展资料

中国教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学前教育

指3—6岁的儿童在幼儿园接受的教育过程。全国共有幼儿园111,752所,幼儿教职工90万人,在园儿童2036.02万人,适龄儿童入园率为43.8%。幼儿园一般由民间兴办,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已基本满足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需要,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正从城市向农村推进,一些乡镇已基本普及了学前1年教育。

初等教育

指6—12岁的儿童在小学接受的教育过程。全国共有小学456903所,小学教职工634.02万人,小学生12156.71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1%。小学一般由地方政府兴办,也有个人和民间团体创办的。

中等教育

指在12—17岁期间在中等学校接受教育的过程。初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和中专均属于中等学校。普通中学分为初中和高中,学制各为3年,初中毕业生一部分升入高中,一部分升入职业高中和中专。全国共有中等学校93968所,在校生9415.21万人。中等学校一般由地方政府兴办。

高等教育

继中等教育之后进行的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中国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为大学、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高等学校具有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全国共有普通高等院校1396所(截止2002年6月20日统计),民办普通高等院校72所(截止2001年6月18日统计),教职工103万人,在校生413万人(1998年底统计数据)。

成人高等院校718所(截止2001年6月18日统计),民办成人高等院校4所(截止2001年6月18日统计),教职工20万人。为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国家“九五”计划期间,提出了"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

继续教育

包括成人技术培训、成人非学历高等教育以及扫盲教育。全国成人技术培训学校46万所,在校生6293万人;全国各类成人高等非学历教育结业人数280万人;成人初等学校5万所,在校生227万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16

最早的教育时代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此时的人们更多把教育理念放在劳动上,上至制造工具,下到捕猎种田都是当时的教育核心。在生产力情况得到改善之后,人们又将教育重心往艺术文化上偏移,开始了对文字与音乐的追求。

在从夏商至春秋的奴隶社会教育时期,人们开始了对人伦事理的研究和记录。直至西周,社会上已经出现了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准的教育考察规范,在招揽社稷人才时也常常据此选拔。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完备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整套学校体制。宋代学校制度更为完备,在中央有太学、国子学等,宋代私人讲学的书院兴起。

书院注重依照封建伦理观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在学习方法上也鼓励讨论、辩难和让学生自讲心得,风气比较活跃。清朝前期的科举和学校,基本承袭明代的制度,在教育方面进一步加强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

扩展资料

教育制度的实施一般并不涉及家庭、企业以及其他一些公共活动场所,原因就在于这些机构与组织并不是专门化的教育机构或组织,它们只是具有一定意义的非专门化的教育影响作用而已。

又例如一些短期或长期的培训班尽管担负起一定的教育培训的任务,但它们不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机构或组织系统之内的,属于一些零星的教育活动,因此,也不在教育制度规范之内。

国家在制定各项教育制度时,也很少将这些临时性的教育机构与组织包括在自己的系统之内。其次,教育制度是指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的规则,如各种各样的教育法律、规则和条例,等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2-30

最早的教育时代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此时的人们更多把教育理念放在劳动上,上至制造工具,下到捕猎种田都是当时的教育核心。在生产力情况得到改善之后,人们又将教育重心往艺术文化上偏移,开始了对文字与音乐的追求。

在从夏商至春秋的奴隶社会教育时期,人们开始了对人伦事理的研究和记录。直至西周,社会上已经出现了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准的教育考察规范,在招揽社稷人才时也常常据此选拔。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完备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整套学校体制。宋代学校制度更为完备,在中央有太学、国子学等,宋代私人讲学的书院兴起。书院注重依照封建伦理观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在学习方法上也鼓励讨论、辩难和让学生自讲心得,风气比较活跃。

清朝前期的科举和学校,基本承袭明代的制度,在教育方面进一步加强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

扩展资料

中国近代教育是从禁锢被迫打破,外来文化汇流开始的。当旧时代人民与新兴科学思想交流时,学校的教育制度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改善,多元交融的教育思想促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批留洋学生的产生,在这些教育理念的碰撞与接纳中,中国的近代化道路也是由此拉开序幕,与教育并驾齐驱。

教育迅速发展还是得看现代至当代的教育改革。国家在教育事业上投入了大量资金,用科技带入知识的方法将书本知识推上新高度。在促进教育系统完备后,继而引进更广泛的道德,音美,健康以及技术学科,不再拘泥于“背多分”模式,这在中国教育历史上是一项重大创新。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1-01-16

最早的教育时代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此时的人们更多把教育理念放在劳动上,上至制造工具,下到捕猎种田都是当时的教育核心。在生产力情况得到改善之后,人们又将教育重心往艺术文化上偏移,开始了对文字与音乐的追求。

在从夏商至春秋的奴隶社会教育时期,人们开始了对人伦事理的研究和记录。直至西周,社会上已经出现了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准的教育考察规范,在招揽社稷人才时也常常据此选拔。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完备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整套学校体制。宋代学校制度更为完备,在中央有太学、国子学等,宋代私人讲学的书院兴起。

书院注重依照封建伦理观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在学习方法上也鼓励讨论、辩难和让学生自讲心得,风气比较活跃。清朝前期的科举和学校,基本承袭明代的制度,在教育方面进一步加强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

扩展资料

中国现阶段所存在的教育问题: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包括:在现实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中,如何建立政府与学校的正确关系;在市场化的社会环境中,如何确立政府与市场在发展教育上的不同定位和功能。

在利益多元化的格局中,如何建立、平衡中央与地方管理教育的权限和关系,促进教育的地方化;改善学术与政治的关系,促进学术民主和学术自由,以保障学术研究的高水平和创造性;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1-08-06

人们从古遵从“不学不知义”主流思想,对于学习教育一直存在崇敬观念。

流传千年的教育正如古人所说该当长思久故,因此在当代中国社会,科教兴国战略的兴起不仅是历史精华的承载,更是学子前行的规章。

中国近代教育是从禁锢被迫打破,外来文化汇流开始的。当旧时代人民与新兴科学思想交流时,学校的教育制度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改善,多元交融的教育思想促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批留洋学生的产生,在这些教育理念的碰撞与接纳中,中国的近代化道路也是由此拉开序幕,与教育并驾齐驱。

起源:

最早的教育时代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此时的人们更多把教育理念放在劳动上,上至制造工具,下到捕猎种田都是当时的教育核心。在生产力情况得到改善之后,人们又将教育重心往艺术文化上偏移,开始了对文字与音乐的追求。

在从夏商至春秋的奴隶社会教育时期,人们开始了对人伦事理的研究和记录。直至西周,社会上已经出现了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准的教育考察规范,在招揽社稷人才时也常常据此选拔。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