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最多的衣服,跳最媚的舞

如题所述

文|江小花


朱瑾慧,就是那个用一曲叫《媚》的舞蹈,让张艺兴跳着脚兴奋大叫“我就喜欢这样的”舞者,吃瓜评价,穿最多的衣服,跳最媚的舞。胖哥我以四十多的高龄,也就看了有几百遍吧,每次撸到小朱同学就撸不过去了,着实是撩到我了。


如果还没看过的,强烈建议去补个课,坊间最集中的两大评论:我们都错怪纣王了;我一女的都爱看。


车企的人尤其要去看一看,特别是在艰难转型中的大型车企们。 如今是个人都能当车企的营销专家顾问,大致上就是三句话:


第一句,没有卖不好的车,只有卖不好的价格。


第二句,车好不好,用户说了算。 


第三句,你去看看理想呀。 


万试万灵,纷纷共鸣。 这真是股评级的专家话语体系,完全正确,以天下做韭。特点就是无可辩驳,所有人听了都必须点头,然而并没有什么内啥用。 


没错,在2023这个节点上,很多车企都很痛苦,和前几年的痛苦自然一脉相承,但不同的是今年很多企业的痛苦开始上升到了危机,比如盈亏平衡的危机,渠道崩塌的危机等等。求变自然是企业应对危机的自然选择。


所有人都认同汽车的长期主义逻辑,但体量如此之大,也不会有人能无视短期的剧烈阵痛。




但是面对眼前的痛,是脱衣服来应对,还是穿整齐了打起精神来对抗前凸后翘的对手,这还是值得考虑的事情。 


应该说脱衣服的诱惑是巨大的。毕竟简单嘛。朱瑾慧从五岁开始练舞,至今十八年,要像她那样穿戴整齐,不露胳膊不露腿,空中劈叉不露底地把粉圈了,当然是羡煞旁人,但毕竟难嘛。 


对一个大企业而言,很多时候对和错的选择,是拗不过难和易的选择的。很多企业里的人会或一脸无奈,或理所当然地告诉你,我们这嘎达就这样,但日子总不能不过了吧,我干点什么总比不干要强。话肯定没错,但还是要看干的是什么。


这大概就是当产业面对如今这个级别的变局,最终会逼死一些看似强大的玩家,而成就一些不怕穿鞋的新手的底层逻辑。 


几乎所有身段比较慢的大型企业,都在说长期主义,在说有所不为,但话虽然都是差不多的不招待见,活儿确实大有区别,纠其根本,就是各自的求变之举,你到底是在脱,还是在穿。 


脱,可能不会死,但也就别想再活了。比如三月的东风雪铁龙,典型的无人问津,一脱成名。但并不会有什么然后,没解决任何企业的核心问题,赔本赚吆喝如果也算高招的话,那商业社会两千年前就定型了。


说到底,底裤能是多好看的玩意儿呢。 


同样在水深火热中煎熬着的新车企们,其实就等着你脱呢,你不脱干净了,他们要怎么穿呢。除了跋扈的科技创新之外,商业此消彼长的逻辑,从来都是资本和牛人修饰下的障眼法。


那么到目前为止,汽车的这轮升级到底算不算是跋扈的产业变革呢?其实倒也不难回答,看特斯拉之外的新车企的资本市场估值就好了。 




多数大企业在中国市场的痛,并不是落后之痛,而更多的是大家把产能过剩之痛,消费疲弱之痛,劣币驱逐良币之痛,都很要好地归结于落后之痛了。这是好事,有利于产业更快速地升级,也有利于消除一些莫名存续至今的傲慢。 


比如最近两个星期,多家主流合资车企就用全新旗舰产品大幅降价的方式,对后续的中国市场策略表了态。


我并不认为这是一次单纯的降价,像东风雪铁龙在三月所做的那样。这代表了主流合资品牌的一轮汽车价值的重新厘定。 


当然各家所为仍有很大差异,在我看来东风日产超混电驱版的奇骏是衣服穿得最多,舞也跳得最卖力的一款。 


抛开东风日产领导们In China ,For China抑或是从我认为到你觉得的各种深情款款的表白,我认为这款车给市场带来的全新价值有这些。 


第一,四驱版合资中型SUV拉进二十万。


虽然四驱两驱同价的说法最终只在官方指导价的层面有意义,但奇骏的四驱版进入二十万以内,尤其是还叠加了e-POWER的超混技术,东风日产这次的诚意超预期了。


并且,作为东风日产事实上的旗舰,奇骏的态度代表了这家企业未来一段时间的市场态度。 



第二,奇骏会让用户重新审视电驱的优劣。


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是很多新企业极力教育市场接受的长板,甚至如今到了很多舆论认为驱动、操控、性能这些都不重要的地步。但这显然不可能,至少驱动绝对是任何汽车产品都能直接体验出优劣的核心内容。 


比如即便是无人驾驶的汽车,一款车在急加减速,在过急弯,乃至在普通启停等环节上,驱动以及底盘悬挂的配合带来的体验,也肯定是汽车的核心体验标准。


相反,智能座舱随着跟手机的对接,倒会失去灵魂,无非是舒适,便利和超爽的硬件配合而已。理想目下的成功不就大体如此么。 


奇骏的纯电驱动设计和雪狐四驱的配合在电驱汽车中的体验水平显然是标杆性的。这不需要特别的专业,开一趟综合路况对比一下五十万以内的电驱产品立刻就能感受到。 



第三,能源补给的反思。


奇骏超混四驱版,虽然在能源补给方面没有所谓的纯电续航里程,显得不太主旋律。但是纯电续航这件事情到底有什么用户价值我一直没搞明白。


是假装的环保,还是经不起推敲的省钱?好像发电不用煤,买电池不要钱一样。 


相反,作为燃油车替代解决方案的e-POWER,电池体量并不大,但是用了成本和效率都更高的功率型电池,既不必让用户花大价钱买电池,又能把奇骏这样一款大车的综合油耗做到百公里不到4L。


在我看来,如果纯电是板上强行钉钉的未来,那么e-POWER就是目前最让用户受益的过渡技术。虽然看上去走的不是所谓主流的路,但日产企业的优势就是创新技术解决方案,寻求最优解,并控制成本的用户逻辑。 




最后来说两句东风日产这家企业。


和日系两田的明星车型策略不同,东风日产的策略从来都是通过技术创新来寻求产品用户价值的市场逻辑。 


无论是轩逸逍客骐达、奇骏还是天籁,主导细分市场都是靠同价位甚至更低价格之下用户体验更优越而力压很多明星车型领跑市场的。


比如如今被封神的配置零重力座椅,谁还记得这是技术日产在近二十年前就在研发的舒适性配置吗?


技术日产的最大市场优势就是改良用户体验和创造用户需求。


面对当下的份额下滑,产业变革的局面,这家企业内部当然也像多数所谓的传统车企一样,有忙乱,有纠结,有对市场话语权流失的担忧,也有燃油、超混、插混和纯电多路线并行导致的品牌定义顾此失彼的焦虑。 



但是如前所说,这是一家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用户获益和成本控制最优化的车企,事实上,这样的品牌文化跟如今中国市场的契合度天生是非常高的,发挥好自身优势,东风日产的转型逻辑是要比很多还在纠结品牌溢价的同行要更丝滑的。


并且,让我尤其赞赏的是,虽然同样锁定了电气化未来,但是东风日产是为数不多的没有在还要卖很多年的燃油产品上技术摆烂的企业。


卖一天,就做好一天,卖一台就做好一台,这才是大车企的用户之道,纠结我到底是吹油车的牛还是站电车的台,没有意义且伤人品。 


所以,如果你鉴定自己是这样的企业,那千万不要在这个貌似特别新的产业格局中随便脱衣服。


到时不妨先审视一下自己,是不是衣服穿得不够好。自身优势,有没有被大企业文化和熟悉的市场节奏消磨成自身禁锢,产品定义是否还能既突出自身优势,又兼容时代创新。


不必啥都听用户的,但是否仍然能忠实于用户真正需求。比如,即便自身优势强悍,但以此拒绝直面用户对智能化和舒适性升级的实际需求,那就是固步自封。 


然后穿好衣服,跳最媚的舞。就可以了。


抛弃优势,选择懒惰,莫名傲慢,效率低下,才是巨头取死之道。脱,你是脱不过“年轻人”的。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autocarweekly,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