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人教版生物名词及其概念汇总

如题所述

  你好!
  内环境: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稳态: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反射: 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指在中枢神经系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兴奋: 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体液调节: 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二氧化碳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 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
  反馈调节: 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的工作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激素: 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种群: 是一定自然区域内 所有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种群密度: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环境容纳量: 在环境条件不收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群落: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演替: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是演替。
  初生演替: 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已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生态系统: 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
  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生物多样性: 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希望可以帮到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2-10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就是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部分组成。
2、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日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下丘脑:既有感受器,也是神经中枢,又是内分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能分泌激素。下丘脑可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和抗利尿激素,是体温调节、水平衡调节、血糖调节的中枢。
2、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3、局部电流:神经元已兴奋部位和它邻近的未兴奋部位膜内外都有电位差,因而发生电荷移动,称为局部电流。这样的过程在膜表面连续进行下去,就表现为兴奋在整个细胞的传导。局部电流也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4、突触:一个神经元和另一个神经元接触的部位,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膜和突触后膜。
5、突触小体:轴突末梢经多次分支,每个小枝末端都膨大成杯状或球状体,叫做突触小体。
6、言语区:人类的语言功能与大脑皮层的某些区域有关,这些区域叫做言语区。如S区受到损伤时病人不会讲话;H区受到损伤时病人听不懂别人讲话;V区受到损伤时病人看不懂文字;W区受损不会书写文字。
7、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这就是激素调节。
8、体液调节:在体液中除激素外,还有CO2、H+等对机体也有调节作用。是指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二氧化碳、H+等)通过体液的传送,对人和高等动物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体液调节包括激素调节。
9、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如:在大脑皮层的影响下,下丘脑可以通过垂体调节和控制某些内分泌腺中激素的合成与分泌,而激素进入血液后,又可以反过来调节下丘脑和垂体中有关激素合成与分泌。
10、协同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结果。如: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
11、拮抗作用: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如:胰高血糖素(胰岛A细胞产生)是升高血糖含量,胰岛素(胰岛B细胞产生)的作用是降低血糖含量。
12、免疫调节:依靠免疫系统消灭入侵的病原体或清除体内出现的衰老、破损或异常细胞。
13、非特异性免疫:包括人体的皮肤、黏膜等组成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等组成的第二道防线。
14、特异性免疫:主要是指由骨髓、胸腺、脾、淋巴结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免疫细胞,以及体液中的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共同组成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
15.抗原:是指能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具有异物性,也就是说抗原一般都是进入人体的外来物质,但自身的组织和细胞有时也可称为抗原,如细菌病毒等;具有大分子性,通常分子量大于10000;具有特异性,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16.抗体:是机体受抗原刺激,由效应B细胞产生的,并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包括凝集素和抗毒素。抗体主要分布于血清,也分布于乳汁中。
17、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其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预防过敏反应的主要措施是找出过敏源,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源。
18、自身免疫病:抗原的抗原决定簇与自身的组织和器官的表面结构十分相似,导致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不仅向抗原进攻的同时,也向自身的组织、器官发起进攻.有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19、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和缺乏引起的疾病。该病可分两类: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另一类是由HIV引起的,其病毒能够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T细胞,称为艾滋病或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1、植物激素:植物体内合成的,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并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会。植物激素的种类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等,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2、生长素类似物:人工合成的具有与生长素相似生理效应的化学物质,如α-萘乙酸、2,4-D、NAA、IPA、IBA和生根粉等。生长素类似物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
3、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人们成功合成了多中植物生长调节剂,它们在生产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产生了一些人们原来没有预料到的影响。
4、两重性: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
5、顶端优势:顶芽优先生长,抑制侧芽生长的现象。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逐渐向下运输,枝条上部的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较高。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因此它的发育受到抑制,植株因而表现出顶端优势。
6、胚芽鞘:分为胚芽鞘的尖端和胚芽鞘的下部,胚芽鞘的尖端是产生生长素和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胚芽鞘下部是发生弯曲的部位。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1.种群: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如: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鲤鱼就是一个种群)
2.出生率和死亡率:指在一特定时间内,一种群新诞生个体占种群现存个体总数的比例;死亡率则是在一特定时间内,一种群死亡个体数占现存个体总数的比例。
3.迁入率与迁出率:对于一个确定的种群,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种群的个体数占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分别成为种群的迁入率和(immigration rate)迁出率(emigration rate)。
4.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数目比,自然界中,不同种群的正常性别比例有很大差异,性别比例对种群数量有一定影响,例如用性诱剂大量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会使许多雌性害虫无法完成交配,导致种群密度下降.
5.年龄组成:是指以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6.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
7.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8.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9.种内互助:同种生物生活在一起,通力合作,共同维护群体的生存。如:群聚的生活的某些生物,聚集成群,对捕食和御敌是有利的
10.种内斗争:同种个体之间由于食物、栖所、寻找配偶或其它生活条件的矛盾而发生斗争的现象是存在的。
11.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或对一方有利但对另一方无害;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两种生物的这种关系叫共生 。
12.寄生: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那里吸取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对寄主有利,对宿主有害。这种现象叫寄生。
13.竞争: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叫竞争。结果往往对一方不利,甚至于被消灭。
14.捕食: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为食的现象。
15.垂直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成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具有明显的分层的现象。群落的分层现象保证了植物在单位空间中更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条件。动物分层主要与食物有关,其次还与栖息空间有关。
16.水平结构: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的水平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其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镶嵌性即植物种类在水平方向不均匀配置,使群落在外形上表现为斑块相间的现象。
17.初生演替: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18.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看法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第五章.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有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2.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及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等,属于自养型生物
3.消费者:主要是指动物,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绿色植物制造出来的有机物,所以把它们叫做消费者。寄生类植物如菟丝子也属于消费者。消费者属于异养生物。
4.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及腐食类动物(蚯蚓、秃鹫)。
6.食物网: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
7.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成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8.物质循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这里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9.生物的富集作用:是指一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农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大量积聚的过程。这些污染物一般性质稳定而不易分解,在生物体内积累不易排出。因此生物的富集作用会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而不断加强。
10.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具有保持和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1.抵抗力稳定性:在生物学上就把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称之为抵抗力稳定性。
12.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
第六章.生态环境保护
1.生物净化:生物体通过吸收分解及转化作用,使生态环境中污染物浓度降低或消失的过程。
2.富营养化:由于水体中氮、磷等植物必需元素含量过多,导致藻类等大量繁殖。藻类的的呼吸作用及死亡藻类的分解作用消耗大量的氧,并分解出有毒物质,致使水体处于严重的缺氧状态,引起水质量恶化和鱼群死亡的现象.水华:在淡水湖泊中发生富营养化现象。赤潮:在海洋中发生富营养化现象。
3、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数十亿年生物进化的结果。
4.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都是直接价值。
5.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也叫生态功能,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
6.潜在价值:人们尚不清楚的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7.就地保护:是指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将包含保护对象的一定面积的区域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建立自然保护区就是就地保护的有力措施。
8.迁地保护:是指将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与管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