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世纪到现在不过二百多年,那个时期同时出现着如此之多的伟大的古典音乐作家以及作品,而时至今日

却难以见到惊人的作品了?

    约翰·库利奇·亚当斯(英语:John Coolidge Adams,1947年2月15日-),一般简称为约翰·亚当斯或亚当斯,美国当代古典音乐作曲家,简约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亚当斯的音乐结合了简约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的部分风格,其歌剧《尼克松在中国》是20世纪下半叶最著名的歌剧作品之一。

    亚历山大·格里戈里耶维奇·阿鲁秋年(俄语:Алекса́ндр Григо́рьевич Арутюня́н,拉丁转写:Alexander Grigorevich Arutiunian,1920年9月23日-2012年3月28日),苏联和亚美尼亚作曲家。早年在埃里温学习,1948年获得苏联国家奖金,并获得哈恰图良的青睐。他一直和苏联当局保持合作关系,并创作一些具有亚美尼亚民族风格的音乐。阿鲁秋年擅长写作管乐作品,他的小号协奏曲非常著名。

    亨利‧杜替耶(法语:Henri Dutilleux,1916年1月22日-2013年5月22日),生于法国曼恩-卢瓦尔省昂热,是一位活跃于二十世纪下半叶的法国古典音乐当代作曲家。他的作品既类似莫里斯·拉威尔、阿希尔-克洛德·德布西和阿尔伯特·鲁塞尔的风格,又有独自创作的风格融合两者。他的作品数量不多,但都具有重要影响。

    亨里克·米科拉伊·戈雷茨基(波兰语:Henryk Mikołaj Górecki,1933年12月6日-2010年11月12日),波兰作曲家。一般被认为是神圣简约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音乐一开始受到韦伯恩的序列主义影响,但是后来更注重从传统的波兰圣咏、文艺复兴时期的复调音乐以及浪漫主义音乐那里得来的灵感。其《第三交响曲“悲愁之歌”》由于鲜明的有调性,以及优美低沈的感伤风格。而深受全世界听众的喜爱,是20世纪下半叶古典音乐中少有的现象。

    约翰内斯·亚伯拉罕·德·梅杰(荷兰语:Johannes Abraham de Meij,1953年11月23日-),简称约翰·德·梅杰(Johan de Meij),荷兰作曲家,编曲家,长号演奏家,指挥家。其最著名作品之一为基于托尔金的小说创作的第一交响曲《指环王》(魔戒)。[1]他的很多为管乐队改编的曲子也广受欢迎

    奥利佛‧克努森(英语:Oliver Knussen1952年6月12日-),出生于苏格兰格拉斯哥),是英国当代作曲家和指挥家。

    克努森于苏格兰格拉斯哥出生,父亲是一名伦敦交响乐团的低音提琴首席,并多次参与本杰明·布瑞顿的作品首演。

    克努森在1963-1969年间于普赛尔音乐院跟随法国知名音乐教育家娜迪亚·布朗热的弟子约翰·兰伯特学习作曲[1],15岁的克努森于1968年在卡内基音乐厅亲自指挥了伦敦交响乐团演出他的《第一号交响曲(Symphony No.1)》[2]。

    随后三年(1970-1973)克努森于坦格尔木屋音乐季中接受冈瑟‧舒勒的指导,期间创作了多首为大型室内乐团而做的作品并参与演出[3],包括有《小熊维尼的哼唱与歌曲(Hums and Songs of Winnie-the-Pooh)》[4],《第二号交响曲(Symphony No.2)》[5],由纪尧姆·阿波利奈尔的诗作《海洋地球(Océan de Terre)》改编而成的大型室内乐团曲目[6],《奥菲莉亚之舞(Ophelia Dances)》[7]。这些作品接连在音乐季中荣获大奖[8],作品风格具有丰富的层次感和流畅性,以及令人舒畅的现代感,因此很快的便在美国及英国打响了名堂。

    1975年后克努森决定从此定居在英国,并创作了为数众多的曲目,尤其以《窃喜(Coursing)》[9]及《第三号交响曲(Symphony No.3)》[10]最为著名,更以此两首作品将他成功的推向英国当代音乐的第一线。

    约翰·肯尼思·塔文纳爵士(英语:Sir John Kenneth Tavener,1944年1月28日-2013年11月12日),英国作曲家,以宗教精神深厚的合唱作品著称。

    彼得里斯·瓦斯克斯(拉脱维亚语:Pēteris Vasks,1946年4月16日-),拉脱维亚裔作曲家。神圣简约主义的代表作曲家之一。

    简郁珊(Sansan Chien,1967年7月1日-2011年10月24日),台湾当代古典音乐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作曲教授。

    谭盾(1957年8月18日-),湖南长沙人,著名作曲家、指挥家,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约翰·凯奇的追随者,以其非常规音响手段,音乐剧场以及自己的作品中的大量拼贴(音响以及自己的其他作品)闻名,1987年获巴托克国际比赛首奖、1988年获新西兰国际杰出作曲奖、1990年获日本人野义郎作曲比赛首奖、1993年获美国贝丝最佳舞剧音乐创作奖、1994年,其交响乐作品专辑被BBC评为全球最佳十大唱片之一,并获日本文学艺术院最佳古典音乐唱片大奖、2001年获美国第73届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1]2006年被世界十大中文媒体被评为影响世界的十位华人。2008年为北京奥运会创作徽标Logo音乐和颁奖音乐。2010年担任中国上海世博会全球文化大使。

    约翰·米尔福德·鲁特,CBE(John Milford Rutter,1945年9月24日-),英国作曲家及合唱指挥,擅长处理大型圣乐合唱作品,曾编写多首圣乐作品,包括《荣耀经》(Gloria)、《安魂曲》(Requiem)、《大地好风光》(For the Beauty of the Earth)、《一切美丽光明物》(All Things Bright and Beautiful)等。

    郭文景(1956年2月1日-),中国作曲家,生于重庆。1978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1983年毕业后回重庆工作,曾任四川省重庆市音协副主席。1990年回母校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任教。郭文景深受四川文化影响,经常把无调性的创作技法融入四川民歌风格的作品中。所写歌剧《狂人日记》在数个国家的歌剧院演出过。被称为是“唯一一位未曾在国外长期居住而有国际声望的中国作曲家。

    陈怡(1953年4月4日-)生于广东广州,著名女作曲家,现旅居美国。陈怡三岁时开始学习钢琴,四岁时学习小提琴,1968年因下农村插队而中断学业。1970年陈怡返回广州并担任广州京剧院乐队首席。在1978年恢复高考后,她考取了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并师从于吴祖强教授,与谭盾、陈其钢、叶小纲、郭文景、周龙、刘索拉等人同班。1984年,陈怡创作钢琴曲《多耶》,多受好评,并于1985年获得全国第四届音乐作品比赛的一等奖。1986年陈怡成为中央音乐学院首位女硕士,同年获奖学金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深造,师从美籍华人作曲家周文中和阿根廷作曲家达维多夫斯基(Mario Davidovsky)。陈怡于1993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先后担任美国作曲家管弦乐团和纽约新音乐乐团作曲家顾问、美国妇女爱乐乐团的驻团作曲家,她的作品也在全美乃至全球获得多个大奖。2006年,陈怡被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分校音乐学院聘为终身教授。2008年陈怡接受英国BBC广播三台委托,创作管弦乐曲《奥林匹克之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