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编者是谁?

如题所述

《论语》是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编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量起草,纪念老师,忧虑师道失传。仲弓,子夏,子贡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并由子夏开创了章句的读法。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本集内容

《论语》可以算是中国最出名的古书了。但这部最出名的古书是谁记录的,什么时候记录的,谁编定的,什么时候编定的,我们其实是不清楚的。儒家经书当中,《易》《诗》《书》《春秋》,这些书名在先秦的典籍里都出现过,而《论语》里有些话,在先秦的古书里被引用过,但《论语》这个书名,在先秦古书里则从来没有出现过,是汉代成书的儒家经典《礼记》里才出现的,但《礼记》没有解释《论语》是本什么性质的书,是谁编的。第一次给我们提供了《论语》是本什么书,是谁编的书的信息的,是东汉时候《汉书》中的《艺文志》

论语溯源

我们都知道,秦始皇不喜欢儒生们引经据典,在民间散布反政府的言论,于是接受丞相李斯的建议,不允许民间私人藏书,也不允许私人办学,还下令焚烧列国的图书,这就是所谓的焚书。秦始皇焚的主要是民间藏书,而民间的藏书也不焚那些讲医学,讲农业,讲占卜的书。所以,说秦始皇搞愚民政策是没有问题的,但说秦始皇烧光了先秦古书是夸大的,因为宫廷里的书他仍然保存着。真正对先秦古书起了毁灭性作用的是楚霸王项羽。他攻入咸阳后烧了秦的王宫,也烧毁了宫廷里的很多藏书。刘邦的文化程度本来就不高,称王之后,也没有对此加以重视,这样图书越来越少,到了汉成帝的时候,他急了,派人向全国征集图书,下诏让朝中学有专长的官员负责整理校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图书整理工作。总负责人是当时的一个大官,叫刘向。他和他同样也是著名学者的儿子刘歆,他们把当时清点整理过的图书全部登记在册,标明作者,还写了一些介绍。后来到了东汉,继司马迁之后,另一位伟大的史学家班固,在写二十四史中的第二部,也就是《汉书》——第一部当然是《史记》了,写《汉书》的时候,他沿用了刘向、刘歆的清点结果,编成了《汉书》当中的《艺文志》,成为现在现存的最早的图书目录,也等于是一部最早的中国文化史,因为我们了解先秦文化成果,都必须通过《汉书·艺文志》。而《汉书·艺文志》介绍论语说: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这是历史上对《论语》的一个最早的介绍,也是一个最经典最权威的介绍,大意是,《论语》这部书,记录的都是孔子回答弟子以及当时的人的问题的话,还有弟子相互之间的传述孔子思想的话,当时的弟子们各自做了记录,等孔子过世之后,弟子们把它们辑录起来,加以编排,所以称为《论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9-26
《论语》: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编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量起草,纪念老师,忧虑师道失传。仲弓,子夏,子贡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并由子夏开创了章句的读法。故汉儒曰:章句发明始于子夏。
参考: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uEHFRHYyS0ByXVQCClxMrh51KWvjkoUXy_odryqJ0ypGL_VJ30sBym-5Q2fo9wK9mEXFAx8DUbu6c2Vdq62_96KqntlQu1cORvKncyZWWtG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09-26
《论语》是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编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量起草,纪念老师,忧虑师道失传。仲弓,子夏,子贡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并由子夏开创了章句的读法。
第3个回答  2021-03-20
《论语》的编者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而成的。
第4个回答  2015-09-26
孔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