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

如题所述

一、身教重于言教
家长首先要注重自身的修养,树立自己的威信。有一个故事:一位妈妈在给自己三岁的女儿讲道理:“孩子,要学会做个讲卫生、懂礼貌的好孩子。”一天,这位妈妈带着孩子去上街,看见一个老爷爷颤颤巍巍地过马路,孩子说:“妈妈,去扶扶老爷爷。”妈妈说:“少管闲事。”在公园里,娘俩坐在椅子上。吃完香蕉,妈妈将果皮顺手往草坪上一扔,孩子说:“妈妈,果皮扔这儿多难看,捡起来吧。”妈妈说:“没人看见,快走!”试想: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下的孩子以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二、要关心孩子的身心发展
孩子非常在乎父母是否全身心投入关注他们成长,大部分父母与孩子常年在一起,但不一定经常沟通。父母尽管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学习成绩,却很少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父母说的比较多的话是:“多吃点,穿暖和些。”还有就是:“这次考试第几名?要好好学习呀!”孩子很难感受父母从思想上去关心他们,于是他们不愿与父母交流,甚至对父母产生逆反心理。因此,父母不仅仅要关心自己孩子的生活与学习,还要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
三、营造一种良好的知识环镜
很多孩子都觉得自己的父母太土了,不是说穿着,而是指思想,许多新的东西,父母听都没有听说过,更别说很了解了。因此他们一般只会选择与同龄人聊这些内容。因此父母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确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这样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这样与孩子就有了共同话题,跟孩子一起探讨,一起交流,同时也可以带领孩子一起学习,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
四、无条件信任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是孩子的终身榜样。孩子身上的优点、缺点、好习惯、坏习惯基本上来自父母和周围环境的熏陶。所以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要做到。要对孩子做到欣赏优点,包容缺点,允许孩子有不完美。父母无条件信任自己的孩子是与孩子沟通交流的重要基础。
五、多赞美、少批评
恰到好处的赞美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兴奋剂、润滑剂。家长对孩子每时每刻的了解、欣赏、赞美、鼓励会增强孩子的自尊、自信。切记:赞美鼓励使孩子进步,批评抱怨使孩子落后。有这样一个故事:上小学的女儿回家就对父亲说:“我的老师不喜欢我。”“何以见得?”父亲问。“她给我的作文的分数太低。你看,这本子都改成了大花脸。”父亲接过女儿的作文本,仔细看后,和蔼地说:“我想,老师一定很喜欢你,她知道你可以写得更好,甚至不怕麻烦地告诉你如何去改进。”“是吗?那我不能辜负老师的苦心,我要把这篇作文再改进。”几天后,女儿果然拿回得了高分的作文给父亲看。这位女儿的名字叫石晓倩,1992面高考全国文科状元,后来成了华尔街华裔女经纪人第一人。
六、纠正孩子的关键性缺点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
当孩子犯了错误,我们一定要注意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可以选择在一家人吃好晚饭,在轻松的家庭氛围中,大家更容易进行心灵的沟通。并且在批评之前,要注意从孩子的优点着手,然后指出错误的地方,这样孩子更容易接受。批评过后,父母不要一直板着脸说话或者不理睬孩子,要让孩子知道,做错了事就应该受到批评,但父母不会因为他做了错事就不爱他。
七、多给孩子发言权
与孩子保持良好的心灵沟通并非是一件难事,最主要的是看你是否把孩子当作自己的朋友,在我国,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很多家长在主观意识上存在着严重的父权、母权的思想,动不动就说:“大人的事,小孩别管”,“大人说话,小孩被插嘴”之类的言语,这怎么能不产生代沟,这怎么能让孩子与你畅所欲言?
把孩子当作自己的朋友必须赋予其发言权,不管他的论点是否正确,想法是否单纯。

一、不要有老子自居的想法,凡事都是以自己为中心。
二、不能总是责备儿子的意见,提供自己的意见出来,觉得自己的才是真理,这种责备会伤了彼此之间真正的沟通和交流。
三、轻视和蔑视,就是觉得儿子还是个孩子,他的观点没有什么重要的,算不了什么。会伤了彼此之间的沟通欲望。
四、指责对方的错,觉得自己是正确的,儿子是错的,儿子必须得听父亲的话。这样的话会伤害儿子的自尊心,引起儿子的抵抗、反感。
五、冷淡,态度很冷淡、冷漠。就是对孩子漠不关心,让孩子失望,会觉得在父亲心里自己不重要,不爱自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9-16
多陪陪他们,多和孩子玩
第2个回答  2017-09-16
多读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