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个回答 2019-12-10
贴篇旧文,从另一方面了解下司马炎。
自古能谥号的武的皇帝大都英明神武并且能治国安邦的明君,诸如:周武王,汉武帝,光武帝,魏武帝等等。可是是在这些武帝中,晋武帝却例外的成为了一个颇有争议的皇帝,有人说他精明强干,也有人说他误国荒淫。废屯田,收东吴,完成大一统,在他统治期间还出现了“太康之治”使晋朝出现"牛马遍野,余粮栖田,行旅草舍,外闾不闭”国泰民安的繁荣景象。这是自东汉分争之后难得的盛世。这些与晋武帝的作为是分不开的,可是另一方面也是这样一个精明的皇帝把晋王朝推向了一个灭亡的深渊。
一,官风不正,推波助澜
晋建立之初官场弊病横生,武帝不但没能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治理,反而在其间推波助澜.
1,视官职封赏为儿戏.而自曹魏起继成和发展了的九品中正制在这个时候被正式确立了下来,可是这并不是一个真正能够有效选拔人才的制度。“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家”当官的要么父亲是大官地主,要么就是自己特别能“炒作”的明星人物,其实本身并没有什么才能。而武帝对官员的选拔也缺乏认真的态度。王济是当时的常山公主的附马,做为一个皇亲国戚,武帝觉得 应该给他一个官当,可能是又觉得这样会太便宜了这小子,于是打算羞辱一下他,自己给他个官才能心理平衡,不想事得其反,被王济给羞辱了。凉州刺史空缺,当时有两个人选:一个贪财的叫唐彬,一个嗜酒叫杨宗。武帝说贪财尚可满足,而嗜酒这个毛病不好改,于是就把官职给了那个贪财的。
2,这个时候官风也很不好,比如当时作为朝廷比较有影响的大臣毕卓晚上曾去邻居家偷酒喝被捉.并写下诗句说:“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凉州石崇刺史也曾在白天公然抢劫(石崇跟王恺斗富的上部分资本就是来的)。清谈之风在晋王朝建立之后也并没有缓和。士大夫把现实生活看作是俗鄙之事,面崇尚虚无,装痴扮癫。刑狱官不管诉讼,将领不问军事,还引以为荣。
3,赏罚也不够分明。就拿平定东吴这件事来说,谋划灭吴的杜预,张华,还有前线的司马怞,胡奋,王 濬等人的赏赐却不如靠阿谀奉承的贾充多,要知道此人曾一度反对伐吴,并且在伐吴过程中也并不积极。特别是对于攻入南京城活捉孙皓的王 濬,因功劳大而被王浑嫉恨,于是王浑向武帝进谗。武帝却偏袒王浑,也引起了包括王 濬在内的多数大臣的不满。还有就是同罪不同罚,当时山涛等大官和另外一个县令都犯了占用良田的罪,可是这个倒霉的县令就被砍了头,而山涛等人就安然无恙.
4,另一方面,武帝为了便于操纵大臣,宗亲,后党势力,培养了两组对立集团。一组是贾充荀勖为首的一党,另外是以任恺,裴楷等为首的一党。另外一组就是宗亲王室和后党。这两组集团势力在朝中争权夺利,相互倾轧。藩王和外戚也相互制肘。这两组对立集团的你争我夺,对于中央集权是很不力的,它分解了晋王朝的实力。
这样的朝庭风气为晋朝内部矛盾埋下了隐患。就如当时的丞相(大约相当于这样的一个官)何曾对他的儿了说的:国家刚建立应该是朝气蓬勃的才是,可耻下场是我每次参加御前会议,宴会,就没听到一句跟国家有关的话,只谈些日常琐事。这不是好现象,们或许还能幸免,但是孙儿辈儿的恐怕就免不了灾难了。可惜这种忧患意识武帝并没有,所以300多年后唐太宗评价晋武帝说他是“居治忘危”。
以上说的都是武帝的错误决策引起晋朝衰落的内因,而下边的的事情却直接导致了晋朝的灭亡。
二,大封宗亲藩王
武帝在灭吴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整日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这样安逸的生活让他终于在某一天产生了不安,他不知为何总会想起曹魏,也想起了他的归命候——孙皓,此时可能正在群臣之中失落着。这样的生活让他觉得恐慌。于是某天他让停下轻歌曼舞,让大臣们来分析下他典午氏为何能取代曹氏。群臣面面相觑,当然没有人敢说:你祖孙三代居心叵测,夺了曹家权势,又逼人禅位,所以才取代了曹氏坐拥江山。大臣们吱吱唔唔谁也不敢出声。武帝也明白大家的心思,于是表示大家可以畅所欲言。于是有人说:曹魏之所以灭亡是因为大权旁落,子孙中没有宗亲援助。武帝听罢,不由的点头称是。暗自酝酿着一个封王的计划。过不多久,武帝便封了大大小小的藩王共27个,没有封王的只要是表现突出以后也仍旧能有被封王的机会。这些受封了的王也立刻表示誓为皇帝马首是瞻,于是各自回到自己的封地上做起了“土皇帝”。武帝这时心里也踏实了起来。这次的分封可以说是为西晋的灭亡埋下了深重的隐患,“八王之乱”的祸根也在这种土壤中潜滋暗长起来。这种灾难最先体现在齐王之死上,武帝就率先在诸王中带了个自相残杀的头。
三 错立司马衷
封建王室立向来讲究名正言顺,打仗要师出有名,立储亦是如此,立长子是正统的方法。司马炎有26个儿子,至于为什么会立这个智力有限的司马衷我们可以从4个方面来看。
1,长子司马轨早夭,按说司马衷是次子,可是似乎是命运注定了的司马家的天下不能长久,长子司马轨早逝,名义上说这个不怎么聪明的皇子也就成了老大,所以武帝会考虑他。当然这不是最主重原因。
2,司马衷的母亲是皇后杨艳,杨皇后是皇帝的原配,与皇帝的感情很好,武帝在作很多决策时时都会听取下皇后的意见,再加上这个女人心机很重。杨后早死,临终前特意向武帝请求一定要立自己儿子司马衷为太子,并向武帝推荐自己的堂妹杨芷继自己为皇后,执掌后宫。武帝都采纳了。这两个建议是相辅相成的,杨芷当上皇后后,杨家的势力迅速在朝野扩张,她的父亲和两个叔叔,都在朝廷里握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有“三杨”之称。而司马衷能否被立为太子,当上皇帝开始与杨家势力集团的利益变得息息相关,杨骏〈杨芷之父〉兄弟,以及杨后肯定会采取各种方式支持和拥立司马衷当皇帝。杨后〈杨艳〉的这两个最后的建议事实上也在一定成度上改变了西晋历史的发展。
3,当时立太子还有另外一个人选,就是齐王司马攸,司马攸是武帝司马炎的弟弟,司马昭好象更加偏爱司马攸多一点,甚至在传位时差点把晋王之位传给了他,司马攸小的时候司马昭会常常抱着他,坐在自己的位子上对他说:看,这宝座是用桃符做的,你以后也就坐在这上边。可能也是考虑到不能废长立幼的传统,司马昭最终还是没有立司马攸。司马昭临终时可能是想到了曹丕和曹植两兄弟,于是把两人叫过来让哥哥炎照顾好弟弟攸,当听到司马炎的肯定答复后才安然去世。司马炎继承王位后逼曹奂禅位成为皇帝,齐王攸辅佐哥哥也是殚精竭虑,尽心尽力,所以齐王在群臣间呼声很高,人们都认为就是立德高望重的齐王为皇太弟也无可厚非。可是如果立了齐王又会对另两面股势力的利益产生影响.一是杨氏集团,他们不会赞同立齐王,原因自不用说。另外就是冯紞,荀勖等人。这群人平时在武帝面前溜须拍马歌功颂德,平日里又将坏事做尽。这引起了齐王的不满。如果齐王继承皇位,这些人必不得安稳。于是二人在武帝面前说:太子得立后天下必不得安宁,齐王在朝廷里一呼百应,恐皇帝万岁之后生出事端,应该将齐王赶回封地。武帝采纳了他们的意见。齐王得知此事,再加上武帝的误解,悲愤交加不久生疾吐血而亡。就这样司马衷就这样轻松顺利的当上了太子。
四,立司马衷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他的孙子,司马衷的儿子司马遹,遹从小就聪明绝顶很讨武帝喜爱。一次皇宫失火,武帝司马炎在城楼上观看,这时遹拉着武帝的衣角让他离开,并解释说,站在城楼上皇帝在明处,如果有人要刺杀皇帝的话,很容易找到目标。武帝听这个几岁的小孩子能想到这些的时候大为惊奇。想到司马家能有这样的孩子正是要用来治理晋朝的,所以他盘算起先立自己这个不怎么聪明的儿子,等过几年儿子把位子传给遹了他就可以放心了。可是武帝没想到的是,他的这个孙子还没等到那一天就被他的儿媳妇贾南风给害死了。不过遹也只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武帝死后(290年),32岁的司马衷继位为皇帝。在做了20多年后的太子之后,司马衷终于当上了这个庞大民族的家长,可是他并不是一个称职的家长,西晋从此走上了一条万劫不覆的深渊。
四,选错儿媳
武帝为他的白痴儿子伤透了脑筋,也包括为他娶媳妇。当时武帝想选卫瓘的女儿做为司马衷的媳妇,可是一场政治斗争把司马衷的亲事也卷了进去。其时贾充势力集团和任恺势力集团的暗战正斗的如火如荼。贾充采取明升暗降的方法向武帝“举荐”任恺为太傅,太傅是个虚职。任恺则推荐贾充担任将军去凉州平定鲜卑秃发树机能的叛乱,以图削弱他在朝中的势力。贾充当然不想去,可是无奈皇帝同意了,他也不得不硬着头皮过去。这时荀岂页,荀勖,冯紞等人充分发挥作为狐朋狗友和同坐一条船的革命般的情谊为贾充出了一个嫁女留京的计策。在贾氏集团的各种努力下,丑,黑,短,恶毒的贾南风最终取代了卫瓘聪明漂亮的女儿成为了太子妃。贾充也因为和司马家成了亲家而留在了京城。
贾后生性残暴,心胸狭隘,嗜血成性。惠帝司马衷的无能给贾后专权提供了机会。包括惠帝在作太子的时候到最后成为皇帝,很多决策他自己作不了决定都是按贾后的意志去做的。贾南风在条件成熟之后,一有机会就结果了杨骏,企图掌权,无奈大权旁落于司马亮和卫瓘手中。贾后自然不甘心,然后又借司马玮等人之手杀死了当时握有重权的司马亮和卫瓘,又过河拆桥把司马玮谄害死了,揭开了导致西晋迅速灭亡的“八王之乱”的序幕。
这场司马家族内的政治斗争先后持续了16年。公元306年随着司马越急火攻心而殁八王之乱也终于划上了句号,西晋也逐渐走上了尽头。这场政治斗争对西晋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再加上惠帝在位后期旱灾饥荒,流民起义,五胡崛起。天灾人祸最终使西晋于愍帝4年(316年)灭亡了。琅琊王司马睿与王导王敦等人南迁,以石头城为都建立了东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