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是个怎样的人?

如题所述

司马迁评论说晋文公重耳是个“谲而不正”的人,通俗一点讲,重耳是个曹操一般的人物。在我看来,重耳是一个能人但并不是一个名义上的好人。
首先说说他的能力体现在哪:
1.晋文公重耳自少好士,年十七,有贤士五人。
2.晋大臣里克政变之后,首先想到拥立的是重耳。
3.晋惠公韩原战败后,人心更是倾向于重耳,使得晋惠公为了巩固政权,派人杀重耳。
4.即位之后,晋国富强。最终称霸一方。
此外,他也做过一些不符人情的事:
1.从逃亡翟国之时,谓其妻:待我二十五年不来,乃嫁。而自己在不久之后,沉迷于齐国温柔乡不能自拔。
2.咎犯为了让重耳不再沉迷于齐国温柔乡。与赵衰谋,醉重耳,载以行。重耳怒,引戈欲杀咎犯。
咎犯为重耳舅。
3.有仇必报,称霸之后伐郑,曹。杀对自己有威胁的侄子圉及流亡期间的郑国忠臣叔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0-11

晋文公--有仇必报、恩怨分明、顾全大局为何晋国要联合秦国对郑国大举进攻呢?其根源是:复仇与争霸。而“复仇”只是战争的借口,“争霸”才是实质。而“复仇”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这是因为,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晋文公对郑国的势利以及“骑墙”行为深为不满,再加上自己称霸的需要,以“复仇”为借口再好不过了。

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晋文公的确是有仇必报,恩怨分明。其次,他又非常顾全大局。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卸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这就是原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则指“秦立晋君”之事。在这件事上,秦国对晋国有恩。而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这就是原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晋国的出尔反尔,使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

而今,秦国又废弃与自己的盟约而与郑国结盟,面对两国之间的恩恩怨怨,在子犯力谏攻打晋军时,晋文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由此可见,晋文公还是念着秦国对本国的恩情,可谓恩怨分明。而他在情急之下,仍能从两国的关系出发,考虑到“仁”、“知”、“武”等方面,真的是一个非常理智的国君。

第2个回答  2017-10-10
楚成王: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
叔詹: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公子,姬出也,而至于今,一也。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殆将启之,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三也。
《左传》:文公其能刑矣,三罪而民服。《诗》云:“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不失赏刑之谓也。
孔子:齐桓公正而不谲,晋文公谲而不正。
孟子: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3]
司马迁:①晋文公,谦而好学,善交贤能智士。②晋文公,古所谓明君也,亡居外十九年,至困约,及即位而行赏,尚忘介子推,况骄主乎]
荀彧: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服从。
司马贞:重耳致霸,朝周河阳。
林同:伐蒲君父命,校者是吾雠。披直寺人耳,钥麑信有谋。
顾颉刚:晋文公的主要功绩是城濮之役遏住了楚国,使他们不得向北发展。晋襄公的主要功绩是崤之役遏住了秦国,使他们不得向东发展。有了他们父子,春秋时的中原诸国才获得休养生息的机会,才渐渐孕育了后来诸子百家的灿烂文化。
第3个回答  2018-02-23
只记住人家仇,去记不住人家恩,所以人们编了一个介子推来磕碜他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