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托·魏宁格的《性与性格》

如题所述

《性与性格》是奥地利哲学家魏宁格的成名作,也是生前发表的唯一著作。魏宁格曾将本书的纲要给著名性心理学家佛洛伊德看,但后者拒绝推荐,理由是该书立论缺少实例。《性与性格》于1903年扩充出版后,魏宁格说:“我面临着三种可能:绞架、自杀,或者连我自己都不敢想像的辉煌。”果真,同年,二十三岁的魏宁格因绝望反响,自杀于维也纳贝多芬故居。奇葩之死,使这本书终于揭起空前轰动,被译成多种语言,畅销欧洲。连佛洛伊德后来也不得不承认,魏宁格确实“颇具天才”。
本书以“性别的中间型态”为立论基点,认为现实中不存在绝对意义的男性与女性,每人都是这两种类型素质的混合,一个人的基本性格取决于两者的比例及构成方式;同时,男性性素质代表“有”,而女性素质代表“无”。作者亦旁征博引大量当代哲学、科学思想,其惊世骇俗的见解受到热烈推崇,也同时招来憎厌女性、反闪米(犹太)主义等骂名,争议喧腾百年。
《性与性格》究竟是一部天才之作,抑或合理化仇恨的邪说,或许未有定论,但其反映了十九世纪末的欧洲,女人崛起、男人阴性化、同性恋等现象引起的价值动摇及性焦虑,确有历史价值。然而,对比当今大谈两性关系的流行书,我们似乎能从中发现相似的论调,相似的焦虑,历经百年波折未曾消失,这部书不仅仅是过去的历史,也是反照现在的镜子。因此,强烈建议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青年们(尤其是男人)要把魏宁格的《性与性格》作为必读书之一。
书评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也许你会有一种感觉,就是如果连魏宁格这样的人都不能称为“天才”的话,这个世界上大概也就没有“天才”了——希望这不会成为对魏宁格及其著作的过分溢美之词。虽然魏宁格是奥地利人,并没有多少东方文化背景,但是,他的许多思想和佛教都是“暗合”的——这一点确实让人感到惊讶!
必须得承认,这是一本天才之作。魏宁格年纪轻轻就博览群书,并结合自己的天才特质写出了这本儿疯狂前卫的《性与性格》。看的时候,感觉自己好像被他的大作中散布各处的大胆猜测和相互矛盾冲撞着--真是太刺激了!他写道:“要理解一个人,其实就必须去做那个人。”所以要理解魏宁格,我们必须得精神分裂,至少在翻开这本《性与性格》的时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