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东吴的吴郡、柴桑、建业等几个城市的区别?

三国时期东吴的吴郡、柴桑、建业这三个城市是不是都做过东吴的首都?

那么,巴陵,巴丘,巴邱 还有柴桑,南郡,鄱阳,跟周瑜有什么关系?或者说周大都督在这几个城市做了什么?

还有就是关于东吴迁都的事情,赤壁前和赤壁后的首都都有哪些变化?

周瑜的府邸在哪里?是在柴桑还是建业?他是不是一直跟孙权住一个城市??

好复杂啊。。。我都绕晕了。。。。
那伯符死的时候公瑾在哪???吴郡是干嘛的?

他们的区别就是吴郡是治县,建业是首都,柴桑是军事重镇,它们三个城市的政治地位不一样。孙氏属于吴郡治下。吴郡是孙吴都城之一。建安初,孙策平定江东后领有该郡。隋大业元年,复改苏州为吴州。大业三年,又改吴州为吴郡。

西周时期,建业为吴伯周章的封地。春秋时期,势力范围在江南地区的吴国,到第十九世吴王寿梦时变得日益强大,曾经联晋攻楚。柴桑地形险要,交通四通八达。东吴末代皇帝孙皓时期,曾经迁都武昌,但举国上下都表示强烈反对,之后还是回到建业。

吴郡、柴桑、建业的分布:

    吴郡

吴郡是江东孙氏家族起家的地方。孙氏家族历代住在富春,属于吴郡治下。所以,吴郡就是东吴皇帝龙兴之地,就像朱元璋当皇帝之后,他的老家凤阳也水涨船高一样。

吴郡是孙吴都城之一。建安初,孙策平定江东后领有该郡。郡治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领吴、海盐、乌程、余杭、毗陵、丹徒、曲阿、由拳、钱唐、富春、阳羡、无锡、娄、永安、临水15县及海昌屯田都尉。

    建业

建业是孙吴的行政中心,也就是首都。因为此前孙权曾经在秣陵建造了非常坚固的城防要塞,作为防备北方曹魏势力的防线,称为石头城。而孙权在武昌称帝之后,移都石头城,改称建业。

一方面是看中了石头城坚固的城防,在内部错综复杂的吴国,是一个非常好的依仗,同时,在最靠近曹魏的地方建都,也表现了孙权跟曹魏决战的决心。因为建业就是到徐州的前线,而徐州一直都是孙吴的主攻方向。

    柴桑

柴桑是东吴最重要的军事重镇。柴桑在历朝历代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因为柴桑地形险要,交通四通八达,扼守住柴桑,就等于掐住了长江的七寸。柴桑古称九江,就是取流经此地的九条江河之意,交通发达可见一斑。东吴历来都是双军团制,皇帝直属军团驻扎建业,大都督(周瑜、吕蒙、鲁肃、陆逊等)的军团驻扎柴桑。

在孙权称帝后,一度将首都设在柴桑所属的武昌,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建业。之后建业的百姓之中就有“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的说法,在东吴末代皇帝孙皓时期,曾经迁都武昌,但举国上下都表示强烈反对,之后还是回到建业。因为选择武昌,就等于选择永远缩在长江流域自保,而在建业,才有向北方拓展的可能。

扩展资料:

三国(公元220年~280年,另有184年、190年或208年起始说),是中国历史上东汉与西晋之间的分裂对峙时期,有曹魏(魏国)、蜀汉(汉)、孙吴(吴国)三个政权。三国时代波澜壮阔,充满生机,常引起后人追思。

唐宋诗词中有大量三国内容。元明清时期,三国事迹成为戏剧和民间艺术文学常见话题。晋代陈寿所作史书《三国志》,颇有参考价值。

明代罗贯中以三国历史为蓝本,编撰小说《三国演义》成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丰富多彩的历史内涵也流传到世界各地。三国时期又称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之间魏蜀吴三足鼎立时期,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孙吴 (三国时期政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14

区别:

吴郡是治县,建业是首都,柴桑是军事重镇。

建业为吴伯周章的封地。春秋时期,势力范围在江南地区的吴国,到第十九世吴王寿梦时变得日益强大,曾经联晋攻楚。柴桑地形险要,交通四通八达。东吴末代皇帝孙皓时期,曾经迁都武昌,但举国上下都表示强烈反对,之后还是回到建业。

吴国(222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 ),三国之一,是孙权在中国东南部建立的政权,国号为“吴”,史学界称之为孙吴。由于与曹魏、蜀汉呈鼎立之势,所统治地区又居于三国之东,故亦称东吴。

孙吴是三国之中历时最久的国家,历四帝,共52年(自公元222年算起则为59年)。魏黄初年间,孙权名义上依附于曹魏,并受封吴王。

黄龙元年(229年)5月23日,孙权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称帝,孙吴正式建国,随后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黄龙二年(230年),孙权派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人”航海到台湾(时称夷洲),这是我国的政治势力第一次达到台湾。

孙吴领有汉末扬州与荆州大部地区及交州全境,后分交州东北部为广州。孙吴大力发展经济,对江南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

天纪四年(280年)5月1日,孙吴亡于西晋,标志着中国汉末三国以来割据局面的彻底结束。

扩展资料:

三国(公元220年~280年,另有184年、190年或208年起始说),是中国历史上东汉与西晋之间的分裂对峙时期,有曹魏(魏国)、蜀汉(汉)、孙吴(吴国)三个政权。三国时代波澜壮阔,充满生机,常引起后人追思。

唐宋诗词中有大量三国内容。元明清时期,三国事迹成为戏剧和民间艺术文学常见话题。晋代陈寿所作史书《三国志》,颇有参考价值。

明代罗贯中以三国历史为蓝本,编撰小说《三国演义》成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丰富多彩的历史内涵也流传到世界各地。三国时期又称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之间魏蜀吴三足鼎立时期,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孙吴 (三国时期政权)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3
吴郡是江东孙氏家族起家的地方。孙氏家族历代住在富春,属于吴郡治下。所以,吴郡就是东吴皇帝龙兴之地,就像朱元璋当皇帝之后,他的老家凤阳也水涨船高一样。

建业是孙吴的行政中心,也就是首都。因为此前孙权曾经在秣陵建造了非常坚固的城防要塞,作为防备北方曹魏势力的防线,称为石头城。而孙权在武昌称帝之后,移都石头城,改称建业。一方面是看中了石头城坚固的城防,在内部错综复杂的吴国,是一个非常好的依仗,同时,在最靠近曹魏的地方建都,也表现了孙权跟曹魏决战的决心。因为建业就是到徐州的前线,而徐州一直都是孙吴的主攻方向。

至于柴桑,是东吴最重要的军事重镇。柴桑在历朝历代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因为柴桑地形险要,交通四通八达,扼守住柴桑,就等于掐住了长江的七寸。柴桑古称九江,就是取流经此地的九条江河之意,交通发达可见一斑。东吴历来都是双军团制,皇帝直属军团驻扎建业,大都督(周瑜、吕蒙、鲁肃、陆逊等)的军团驻扎柴桑。在孙权称帝后,一度将首都设在柴桑所属的武昌,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建业。之后建业的百姓之中就有“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的说法,在东吴末代皇帝孙皓时期,曾经迁都武昌,但举国上下都表示强烈反对,之后还是回到建业。因为选择武昌,就等于选择永远缩在长江流域自保,而在建业,才有向北方拓展的可能。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2
  ◎“吴郡”是郡,应该是吴县(今江苏苏州市),那时还不算首都,只能算治所。200年孙策死后,东汉朝廷册封孙权为讨虏将军,兼领会稽太守,屯吴。

  ◎“柴桑”也是驻地(今江西九江市),208年,赤壁之战前夕,孙权拥军在柴桑。

  ◎“武昌”算首都,221年,孙权将治所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县)迁到武昌(今湖北鄂州市)。后曹丕封孙权为吴王,都武昌。

  ◎“建业”是首都,229年,孙权称帝,同年秋将都城从武昌迁到建业。

  ◎“巴陵”即周瑜逝世的地方,又叫巴丘(今湖南岳阳市) *当时有两个巴丘

  ◎“巴邱”即另一个巴丘(今江西峡江县)是199年,周瑜回兵平定豫章庐陵等地后留镇的地方

  ◎“南郡”即赤壁之战后,周瑜在此击败曹仁,治所是江陵(今湖北荆州市),后来借给了刘备。

  ◎“鄱阳”(今江西波阳)是周瑜在赤壁之战前,受命出使的地方,当时鄱阳山贼横行,个人估计是去招安。。
  《三国志 周瑜传》:时周瑜受使至鄱阳,肃劝追召瑜还。

  ◎赤壁之战前,那时还不能称为首都,应该叫“治所”。治所一直是“吴县”。赤壁之战后(209-211年间),由“吴县”迁到“京城”(今江苏镇江市),于219年,迁到“公安”,又于221年,迁到“武昌”,此次已封为吴王,可称为首都,最后在229年称帝后,迁都到“建业”。

  ◎关于周瑜的府邸应该和孙权一起,在“京城”(今江苏镇江市),柴桑是驻兵的地方,建业是在周瑜死后才迁都于此的。

  ◎孙策死时,周瑜还在巴丘县(199年留镇于此,孙策死于200年)

  更详细的加HI聊。。。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0-08-05
柴桑是赤壁之战前孙权集团的驻地,当时住于此是为了攻打江夏。后来孙权还将治所迁往京口,武昌,最终称帝是在建业。周瑜在孙策死后一直在鄱阳训练水军,后得知曹操进攻东吴,而回柴桑与孙权商议。赤壁之战后周瑜像夺取西川,在进军西川的途中病死在巴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