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的浅层结构记录了大型撞击事件和岩浆喷发的次数、规模以及它们之间的时序关系,这些是月球三十多亿年演化故事的天然“日记本”。然而,人类对它的认识仍然有限,它就像是一个等待探索的“隐秘角落”。
中国科学家基于玉兔二号前3个月昼雷达探测数据,获得月球背面着陆区月壤和浅层结构的重要发现和认识,为月球演化“日记”翻开全新的一页。这项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9月8日在《自然·天文》上发表。
月球的演化与小行星撞击密不可分。科学家通过对月球浅层结构的分析,试图揭示小行星撞击的历史。地球的早期演化历史由于长期的地质构造活动而难以了解,但月球上较好地保留了这些记录。
论文通讯作者、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林杨挺介绍,月球质量较小,很早就停止了内部活动。因此,月表的撞击坑以及撞击坑溅射物堆积剖面是了解月球演化历史的很好的视角,也可以为认识地球的早期演化提供重要参考。
科学家为小行星撞击假设出一幅幅“高能画面”。月球表面遭受普遍和强烈的小行星撞击改造,因此,月表物质是不同撞击事件溅射物的混合。溅射物的石块大小和堆积厚度又与撞击事件的规模和距离相关。此外,岩浆喷发的次数、规模以及它们之间的时空关系等信息都可以通过分析月球浅层结构获得。
自2019年1月嫦娥四号探测器携带玉兔二号抵达月球背面南极-艾肯盆地中的冯·卡门撞击坑以来,中国科学家在玉兔二号上搭载了先进的测月雷达,以探测人类向往已久的月表浅层结构。
经过地质解译,玉兔二号所到之处的浅层结构剖面清晰地展现在科学家面前。这些新发现对于认识月球南极-艾肯盆地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月球内部物质组成与结构的后续探测和研究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研究人员表示,期待后续探月工程能搜集到更多来自月球背面“隐秘角落”的信息,以帮助科学家完整解密“月球日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