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生平最后一副画的名称

如题所述

现在大家认为是1955年6月,与陈半丁、何香凝等画家合作巨幅《和平颂》是齐白石最后一幅作品,献给在芬兰赫尔辛基召开的世界和平大会。

但是他儿子发表在《北京日报》上的回忆文章披露的确实牡丹,文章如下。
  
  我父亲画的最后一幅画
  
  齐良巳文龙森整理
  
  铁栅三间屋,笔如农器忙。
  
  砚田牛未歇,落日照东厢。
  
  勤劳是我父亲齐
  
  白石一辈子艺术生活的特点,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不断刻苦努力,至老不衰。正如上面他自己写的诗中讲的:他画画象老牛耕田一样,笔耕不辍,一天到晚都不休息。在将近七八十年的画画生涯中,他差不多天天都要作画。二十七岁以后,只有两次害病,一次遭父母之丧才搁过笔,他的勤奋是持久而有恒的,即使到了晚年,他也没睡过早觉,每天照例黎明即起,吃过早饭,便要画上几幅,对艺术真是孜孜不倦。
  
  回想起父亲一九五七年逝世这一年的春夏之际,他的精神有些不济了,健康情况已大不如从前,他还丝毫不服老,顽强地和衰老作斗争,画了一幅花中之王--牡丹,这是父亲一生中最后的一幅画。
  
  记得那天早晨,风和日晴,父亲不用扶持,自己竟从卧室走到画室中来。我看父亲这天精神特别好,按习惯知道他要画画了,赶忙铺开了纸,准备好了颜料等东西。他和往常一样站着,挽起袖子,不慌不忙,先看看准备好了的笔等用具,在笔筒里仔细找出他相用的那几支笔。又用手摸了摸纸,仔细辨别了纸的正反面(这些都是他多年的老习惯了),拿起斗笔,对着纸停视了许久,然后蘸了洋红。我看第一笔用的是洋红,就知道要画牡丹了,这是父亲一生中最喜爱画的花卉之一。我赶紧抻直了纸。这一天,父亲的情绪很好,兴致委极高,用墨用色,信手拈来,斗大的花朵,比真花大有夸张,用极重的洋红,笔的水份又饱满欲滴,水份洇出来非常得当,真是美艳绝伦。花叶由下至上,由墨绿至老黄,有墨有色,泼色泼墨,随心所欲。叶子趁未干时用苍老的笔法勾的叶筋,笔笔见功,又融合一体。使得茁壮苍劲的叶子看上去有浓有淡,又能分出阴阳向背,叶子都向一边,似乎是随风而动。父亲勾完最后一片叶子,我知道要把画夹在铁丝上看一看了,父亲坐在椅子上,注视许久,又取回来加了数笔,再挂起来,才点头:"要得"。父亲不管画什么画,都要这样反复修改多次,绝不马马虎虎,即使是画了上百次的同一题材的画,也都极为认真,一丝不苟。父亲看这幅牡丹比较满意了,才提笔题上款:"九十七岁白石。"没想到这竟是父亲辛劳一生的最后一幅画。
  
  父亲非常喜爱画牡丹,他一生画了多少幅牡丹,已记不清了。记得只要每年牡丹花开的季节,他常到公园去参观牡丹的各种姿态,而且画的方法也变化多次,但无论如何变,都能把牡丹的富丽堂皇、欣欣向荣的景象描绘得非常突出。就这幅画而论,一改过去枝叶分开的画法,而是花、枝、叶浑然一体,色、墨融合在一起,枝叶虽然很苍老了,但受到甘露的滋润,又开放出艳丽的花朵,那枝叶随风摇曳,似乎听到了枝叶的沙沙声,真是春雨初过花更新。我想这大概就是父亲自己一生的写照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