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调生 申论考试有什么技巧?

如题所述

您好,中公教育为您服务。

选调生 申论考试技巧

一、整合要点

  审清题意,提炼要点之后,接下来就要加工要点,组织答案了。加工要点、组织答案是申论作答的核心环节,直接决定着考生申论成绩的高低。

  很多考生可能会面临这样的情况:找到很多要点,大大小小一大堆,然后本着“多多益善”的心态逐条列举。虽说答案要点宜多不宜少,但也要避免太多要点啰嗦重复,这就需要整合要点,也是要点的初加工阶段,是对提炼出的要点进行合并或升华。

(一)合并要点

  申论试卷中给定资料的内容庞杂,从中提炼出的要点也是数量不菲,有时涉及到相关题目作答的要点可能是十几条,而合并要点的过程就是考生对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要点进行合并的过程,从而能有效保证答案的全面和简练。

(二)升华要点

  申论考试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材料中完全无法找到要点的题目,需要考生在给定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符合实际、合乎逻辑的分析、推理以及申发论述,从而形成完整而又精致的要点表述。

二、梳理要点

  这是要点的深加工阶段。在这一阶段,重点要求考生对题目中作答条件的理解和感知,强调考生组织答案时严谨的思维和意识。要点的深加工是形成答案的最终步骤,对考生的申论成绩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要点的深加工就是要求考生对要点的结构、框架、语言以及字数进行加工。

(一)加工结构

  经过初加工之后的要点,往往存在两种不同的逻辑关系:一种是并列关系,即各个要点属于同一层面,书写时可不分先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需要把答案一一罗列即可;另一种情况,就是要点与要点之间存在其他的逻辑关系,这样的要点仅靠简单的罗列可能被扣除结构分,这就需要考生按照一定的逻辑对其进行深加工。

  一般来说,申论作答包括三种常用结构:并列结构、总分结构和顺序结构。

  1.并列结构

  并列结构就是将答案要点依次列举,主要适用于要点之间是并列关系的题目,在要求中一般没有“有条理或条理清楚”的限制条件。表述形式一般为“一是……;二是……;三是……”、“首先……;其次……;最后……”、“第一……;第二……;第三……”等。

  2.总分结构

  总分结构(或者总分总结构)也是申论作答中常用的一种结构形式。表述形式一般为一句话点明作答的整体方向,然后就各个部分分别论述。

  总括句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当分类较为明显时,我们需要在总括句中把分类的类别进行概括。如按照要点的行为主体进行归类,如立法部门和执法部门、政府和公众、学校和家长等。按照要点中潜含的实施手段进行归类,如管理方面、政策方面、法律方面、资金方面、宣传方面、理念方面等。或者是按照要点的归属领域进行归类,如经济领域、社会领域、公共服务领域等。

  3.顺序结构

  顺序结构与总分结构的相同点是各个答案要点分属不同的层次,不同点是层次间有先后顺序之分。

  顺序结构中的顺序在申论作答中大致有三种形式:一是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顺序,如按照“原因——经过——结果”或“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等事物本身的发展顺序来排列,主要适用于概括主要内容、书写情况反映等题型。二是按照认识事物的逻辑顺序,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目的——理由——打算、背景与内涵——重要性与必要性——重要举措、目的——政策——效果等,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不可直接套用万能模式。三是按照工作流程顺序,考生在作答申论题目时,要按照政府部门工作的一般流程来安排结构。

(二)加工框架

  框架的加工主要是针对应用文写作来说的。在申论考试中,有一些题目是具有格式限定的,这就需要考生熟练掌握常用应用文的写作格式和框架,在取得要点分的同时不丢失框架分。

(三)加工语言

  一般情况下,申论作答的语气只要严肃认真,不口语话即可。但在部分试题中也会对语言风格和语气作出限制,这些限制条件一般通过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是作答者与对象之间的关系;二是任务的特殊性。

(四)字数的加工

  字数的加工对于形成完整、准确、符合要求的最终答案十分重要。因此,在这里提供加工字数、解决字数不够或超出字数问题的几种技巧供考生运用:

  1.字数不够扩充词句

  有时,考生在组织答案往答题纸上书写时,会发现与作答要求的字数还有一定的差距,为了避免被扣分,考生可以对答案中的词句进行扩充。例如,在答案前面加一句总括句,在句与句之间加过渡句,或在段尾加总结句,这些都是使答案饱满的有效方法。

  2.超过字数浓缩词句

  在组织答案时,超出了规定的字数要求怎么办?这就需要考生对答案语言进行进一步压缩、凝练,将加工后的要点删繁就简,如能继续合并归类的就继续合并归类,不能的就尽可能地将不必要或是繁冗的表述删掉,但要确保要点的准确性和全面性,从而使答案更为精准、符合要求。

更多备考资讯,详情请关注公务员考试网



如有疑问,欢迎向中公教育企业知道提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3-03
第一, 形成关注社会热点和新闻报道的习惯。考生报考国家公务员必须对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有全面和较为系统的把握,而不能对社会问题漠不关心。申论材料一般分为表现、原因和对策,那我们在分析社会现象时也可以有意识地按照这样的方法来进行分析。比如我们看新闻联播就会发现,里面的绝大部分内容都可以划分为表现、原因、对策,特别是对策,往往都是中央层面的,对申论考试有非常大的帮助。如果曾经在复习资料上看到过,再在新闻联播里听听,相当于“视听资料”,能起到很好的复习作用,听多了自然就会说了,会写了。这不仅对申论考试有用,对考生以后的公务员职业生涯也大有裨益。
第二, 形成理智的思维方式,凡事重在分析原因。发牢骚,甚至是批评政府是公民的权利,但公务员不仅仅是普通公民,其职责在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考生在分析问题时首先不应情绪用事,看到一个负面社会现象就大加挞伐和抨击。而应该理智的分析,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应该怎么样解决。比如在学校食堂吃饭看到饭菜中有一条青虫,不应像愤青一样大骂无耻可恨,这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而是应该想想这是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管理体制不健全,净菜员工作不认真负责,监督不到位,思想认识上不重视等。对于学校食堂的小事尚且如此,对于社会问题就更是如此。社会问题的成因要复杂得多,更需要考生深入剖析,全面思考。又如杭州飙车案,考生在看这个新闻时是否一味斥责肇事者素质低下,甚至有的考生还大呼这样的人“该杀”,“不杀不足以平民愤”,这就显然不符合申论思维了。申论思维是从政府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考生应该理性分析,出现这一问题除了肇事者不可推卸的重大原因之外,还有立法不健全、执法机关执法不够严格等多方原因造成违法成本过低的问题。结合现在迎接建国六十周年开展的全国打击醉驾行动就可以进一步印证严格执法的重要性。
第三,习惯联系思维和适度抽象。申论考试,特别是国考对考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考生应在平时就形成抽象性思维。申论是一种归纳性思维,这种抽象要求考生从个别现象上升到一般问题,从局部认识到整体。如考生看到行人在马路上横穿猛跑,在路边看到路人随地吐痰,在火车上看到旅客旁若无人的大声喧哗,应能将这些现象联系在一起上升抽象为部分公民的素质有待提高。此外,常用的抽象和归纳思维还有:房屋拆迁上升到城建;汽车堵塞上升到城市交通;污染治理上升到环保;治安混乱上升到稳定;下岗分流上升到社会就业、民生问题;盗版光碟上升到知识产权保护;偷税漏税上升到社会分配;户籍问题上升到城镇化建设;农民工进城上升到三农问题;高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发明专利应用上升到创新型社会;能源资源短缺浪费现象上升到节约型社会;土地、农民、农村、农业同时出现上升到新农村建设;衣食住行物价教育就业同时出现可上升到民生问题;贫富、阶层、收入差距、劳资同时出现可归结为和谐社会;污染、治理、人口、能源、城乡建设同时可上升到科学发展观等等。
第四, 多学习党和政府文件,专家学者观点,形成对特定社会现象的独特认知,提出专业性的对策。部分考生对党和政府文件、政策不了解,言必称“科学发展观”,而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外延并不清楚,不能很好地实现自己观点和理论的“接轨”,反而出现生搬硬套,盲目上纲上线的感觉。要避免这种现象就要熟读党和政府的文件,特别是十七大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熟悉其精神内涵和话语表达系统,只有这样,考生在作答的时候才能游刃有余。对于一般社会问题提对策,如果一味按照模板和套路,则容易流于形式,怎样保证自己提出的对策有针对性、可行性、合情合理合法,还有独创性和新颖性,那就是多看专家学者的观点。专家学者一般都是专门研究某一特定领域,在这一领域他们有较大的发言权,我们完全可以借鉴他们优秀的研究成果。由新华社主办的《瞭望》杂志每期都会针对热点提出很多专家对策,而且每期会开辟一个专题,对申论考试大有帮助,考生可以加以学习。
第2个回答  2014-03-02
跟公务员考试差不多,可以多练习真题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