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民族性是什么?知道俄罗斯的民族性的朋友请帮帮忙。。急用!

如题所述

不能用一句来总结俄罗斯的民族性,但是它还是有其自己的特性的。我觉得俄罗斯是一个非常情绪化的民族。一个人的性格左右摇摆有它的度的。比如一个人既是全世界最勇敢的人,又是全世界最怯懦的人,恐怕这样人存在的几率很小的。我们说俄罗斯是非常的好战和富有进攻性,它赢得了很多战争的胜利,否则它也不会拥有今天如此辽阔的疆土。但是同时俄罗斯还有其忧郁的一面,比尔加耶夫在《俄罗斯的命运》中提到“德国是欧洲的男人,俄罗斯是欧洲的女人”的观点。作为俄罗斯的有影响的哲学家,他的这一观点并非空穴来风的。我们可以喝酒这件事情,看到俄罗斯人的这种矛盾的性格。我们可以说俄罗斯人喝酒就象吸毒,是一种生活的习惯。俄罗斯在刚开始喝酒的时候,非常的豪爽,但是喝酒以后就是哭泣。喝酒的过程就充分地体现了俄罗斯人的性格的两个极端。例如,俄罗斯的前总统叶利钦去美国访问的时候,中午就喝醉,无法参加下午的记者招待会。美国人认为这个缺乏理性的,而俄罗斯人认为这是非常正常的。这体现出了俄罗斯人的性格很粗糙的一面。俄罗斯人在某些方面很不在乎,而在某些方面又非常的在乎。就是粗糙的俄罗斯人又把芭蕾这种精细的艺术发展到了一种极端。又如1975年美苏有一次太空合作,就是美苏的太空仓在空中对接。事后,两个太空仓都放到当时俄罗斯的宇宙博物馆去展览。对比之后,就会发现俄罗斯的太空仓是非常的粗糙,而如此精细的太空对接都可以完成,它却不去重视太空仓的一些外观的东西。俄罗斯人的粗与细应该说和其他民族不同的。

俄罗斯民族性格中还有一个非常优秀的东西—乐于助人。在某些时候非常的大度,但是同时有时候又非常小鸡肚肠。例如在50年代中苏关系的“蜜月时期”,对于新中国的援助,至到今天在国际关系史还是非常罕见的,但是后来又由于一些事情,苏联又一夜之间撤走所有的专家。很难想象,几年前还是如此慷慨的援助,但是几年之后又一下子撕破脸皮来卡脖子,这种急遽变化的国际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俄罗斯民族性格情绪化的一面。

我们可以想象为什么俄罗斯民族会有如此情绪化的性格呢?我的原因很多。我想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俄罗斯地处欧亚两个大陆,既是欧洲又是亚洲,既是东方又是西方。俄罗斯在面对中国的时候,非常强调他的西方特性,而当他面对欧洲的时候,他又强调他的东方特性。他是处在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两个板块之间,摇摆于东西两个文化之间,而自己还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极。

俄罗斯的文化起源很晚,所以俄罗斯的文化在今天还无法确定自己的身份。面对这种在东西方文化的选择,对于民族性格的分裂有一定的影响。俄罗斯的文化起源很晚,对与自身和社会的认识都非常的不成熟,同时农奴制度的长期存在使得社会的下层无法接受西方文明。而同时彼得大帝的改革使的贵族有机会接受西方文明。同时存在受奴役的农奴和受西方文明的贵族,使得俄国社会的矛盾非常的尖锐。这种矛盾的存在对于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形成构成某种影响。

下面我们谈一下与俄罗斯文学紧密联系的三种性格:

一, 尚武精神。我们知道,俄罗斯的战争文学非常发达。其实,俄罗斯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从9世纪的一个小公国,通过1000年的扩张而成为世界上版图最大的国家。在俄罗斯的境内,到处都是战争的纪念碑。战争成为俄罗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与土耳其在100年的时间里,发生6次大的战争。彼得一世在位期间,平均每7个月就有一场战争。叶卡迪林娜女皇在位期间,对欧洲发动了6次战争,占领了波兰和克里米亚半岛。下面,我们去了解战争和战争中人在文学中的表现。俄罗斯的战争史诗有其特殊之处,就是俄罗斯的战争史诗带有一种悲剧的色彩,而并非象通常的史诗那样去歌颂。蒙古统治时期文化比较落后,但是仅有的几部作品都是描写战争的,例如《邓河彼岸之战》。18世纪,俄罗斯兴起的古典文学也是以歌颂战争为主题。19世纪的普希金写俄土战争是一种凌驾于上的态度来写的,战争的场面如同小孩子的打架,没有任何个人的色彩加在双方的身上。在俄罗斯,古典主义之后是浪漫主义。俄罗斯的高加索地区是浪漫主义的理想之地。崇山峻岭而且充满了神秘的情调。所以普希金就写了很多以高加索为背景的作品,如《高加索的俘虏》。战争文学和浪漫主义在这里交汇。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开始对人的性格进行一种百科全书全书式的体现。在《战争与和平》中写战争不是唯一的目的。而是通过战争来描写社会生活,将人放到战争中去,在战场上凸现人物的性格。20世纪,俄罗斯的战争依然不断,战争文学依然风光。据统计,在卫国战争以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平均每年大约有500部有关卫国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问世,构成了俄罗斯战争文学的高潮。一般认为20世纪俄罗斯的战争文学出现了三个浪潮,第一浪潮就是在卫国战争刚开始的一段时期,主要是歌颂性质的,歌颂爱国主义和英雄气质,还有领袖的伟大领导,这时候文学真正成为一种武器。小托尔斯泰在他的作品讲到,在现实生活中,人的身上裹了一层层的外衣,只有当战争发生后,就象太阳晒破你的皮肤一样,剥去你外衣,让你露出的本质。第二个浪潮是在斯大林死后,战争作品开始凸现战争中悲哀和阴暗的东西,被称为“战壕真实派”,代表作是《一个人的遭遇》。第三个浪潮就是将英雄主义和悲剧结合起来写,代表作就是《这里黎明静悄悄》。最后总结一下,我们发现在俄罗斯文学的战争文学中人物,既有一种崇高的英雄主义精神,又带有他自身的缺点。文学作品,既描述战争胜利的喜悦,又让战争中人带有一种悲剧色彩。

二, 宗教情怀,也被称为尼塞亚精神。在俄罗斯还处于公国时期的时候,当时统治者希望可以从意识形态上统一各个部落。最初希望通过一个自然神来统一各部落,而在当时各个部落都有自己的自然神,所以用自然神无法统一。于是,公国的统治者就从拜占庭(现在的君士坦丁堡)引进了基督教,此时基督教成为统一的工具。第二个就是“第三罗马”学说,就是罗马教廷在分裂成东西教廷以后,天主教逐渐在欧洲占据了领先地位。于是基督教就转移到了土耳其的拜占庭。但是,在土耳其的拜占庭又不能为伊斯兰教所容纳。于是就从拜占庭转移到莫斯科。在俄罗斯的宗教发展史上有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就是,在1834年的时候,当时的国民教育大臣卧瓦洛夫提出了“三位一体”的政治思想,即东正教,专制制度和人民性是整个国家意识形态的基础。我们看到在这个三个因素中,东正教是排在第一位,甚至超过了专制制度。还有一个现象可以看到宗教在俄罗斯的深远影响。在俄罗斯的统治者最初称“大公”,在依万雷帝的时候,改称“沙皇”。沙皇在俄语中是“凯撒”的意思。其实在俄罗斯“三位一体”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一直延续到“十月革命”。在苏联时期,唯物主义的无神论成为国家的意识形态的基础,俄罗斯的宗教开始衰落,莫斯科的教堂数量大量地减少。但在苏联解体以后,宗教的思潮又开始复苏。其实俄罗斯的书面文字就是教会发展起来的,书面文字出现就是传教的需要。19世纪有三个作家和宗教的联系比较紧密,果戈里和妥斯托耶夫斯基,其中妥斯托耶夫斯基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观点就是“美可以拯救世界”,而这里的“美”实质上是艺术和宗教的结合。第三个是托尔斯泰,托尔斯泰是被教会开除出教的。但实质上从他的作品中提出的“心灵辩证法”,我们可以看到托尔斯泰在创造他自己的宗教。即使在苏联时代,无神论占据主导地位,宗教衰落的时候,我们依然可以从文学作品找到宗教的影子。如《母亲》中的巴威尔身上,我们看到实质上是殉道者的形象。在俄罗斯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它其中的宗教感。人物既彷徨又虔诚,这样两种情感的结合产生了《多余人》的形象。这种人的情绪的分裂,处于进退之间,或许也是俄罗斯富有情绪化的民族性格的原因。这种富有情绪化的民族性格,或许对于俄罗斯这个国家是一个不幸,但是对于俄罗斯的文学来说,或许又是大幸。

三, 艺术气质,也就是审美乌托邦的问题。我们可以接触一些去过俄罗斯的人,当我们去询问他们对俄罗斯的印象时候,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如果是商人或者政府官员,他们认为俄罗斯很差劲,不行。当时去询问知识分子或者艺术家,他们会认为俄罗斯很了不起,是个很有艺术气质的民族。从历史上,俄罗斯的文学作品是非常“入世”的。18世纪的叶卡迪琳娜时代,“文学是一种时尚”。19世纪的时候,“美就是生活”。到后来的“白银时代”依然非常的“入世”。象征主义不是一种纯粹的艺术游戏,其目的是要改变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审美的乌托邦”。对俄罗斯人来说,现实是一个世界,艺术再造一个世界。俄罗斯对生活艺术化,而俄罗斯的作家,艺术生活化。俄罗斯一直强调文学作品的教育功能。“文学是生活的教科书”。俄罗斯的文学很沉重,有道德感。

最后,如果在以后阅读俄罗斯文学作品,理解人物形象的时候,能够一种带有悲剧的英雄主义精神,或者能够感受到一种既虔诚又使命感的宗教情怀,或者能够感觉到既严肃又天真的审美乌托邦的气质,那么你就拿到打开俄罗斯人艺术心灵大门的钥匙。

问:俄罗斯是否会成了和东西方文化并驾齐驱的第三种文化呢?

答:这是我在讲的过程中的一个例子,很难说俄罗斯文化时候会成为第三种文化。我们知道,尽管美国非常强大,但是我们依然提到美国文化的时候,把它归欧洲文化或者欧美体系。当然现在看来,美国文化有崛起的势头,因为美国是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具有政治经济军事的优势地位。我个人认为,或许随着时间的推移,俄罗斯文化可能要最终归入欧洲文化的范畴,这也是俄罗斯的努力方向。

问:刚才你说俄罗斯富有情绪化的民族性格对俄罗斯国家是不幸,对俄罗斯文学是大幸,你能具体解释一下吗?

答:好的。这是我个人的观点,我并非预测俄罗斯的将来的形势。我们一般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治需要稳定,一种延续性,用中国话来说,就是要“中庸”一点,并非经常性走到极端上去。

摘要: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典型性特征及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形成,是受俄罗斯文化、俄罗斯地理上东西之间的矛盾以及俄罗斯社会结构之间的矛盾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而形成的,探讨和研究俄罗斯民族性格有助于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经济...

参考资料:http://club.heima.com/show_article.aspx?forumid=101141&topicid=1102973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2-20
俄罗斯的民族性

俄罗斯民族由于地处欧亚交界,其由于特殊的地理及历史形成的民族性是不同于任何其他一个欧洲民族的。在俄国,东方和西方两种民族性格始终处于角力状态,俄国人思想深处总是处于极端化。在一个民族身上,两种极端对立的性格能同时并存。总的说来,俄国人有强烈的无政府主义及自由放纵的思想,但同时存在于他们身上的,是对专制的服从和自我克制能力。俄国人能够是善良、温顺、人道主义的,也同时可以变成残忍、暴虐。能够是深沉、沉静的,也能够是热情、奔放的。革命前的俄国人对宗教仪式和神权是虔诚而顺从的,而革命后又完全的变成了无神论者。

历史上有两个国家对俄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东罗马帝国和德国。前者构成了俄国宗教乃至政治文化的基础。沙皇并非是靠政治上的威信来统治俄国,而是作为东正教唯一的领袖来统治。从俄国以“第三罗马”自居发展而来的普济主义,在俄国人心灵深处烙下深深的痕迹。俄国和土耳其是世敌,为什么不是伊朗或者中国呢?因为沙皇念念不忘君士坦丁堡之仇,念念不忘有朝一日能够在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加冕,念念不忘土耳其统治下的斯拉夫各民族。沙皇家族的传统是和德国皇室通婚,甚至几位女皇都是德国人,她们带来了大批的德国技术人员、教师、移民,甚至任用德国人作为俄国的官吏。可以说德国对俄国近代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俄国人心中对德国始终有一种崇拜心理,即使经历了两次大战,这种心理一直还在影响着俄国。

在俄国民族性中,激进的无政府主义和对强权的温顺服从是俄罗斯民族最重要的一个相互矛盾的特性。平心而论,沙皇的统治并不算太坏。尤其是在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后,到最后一任沙皇时,俄国已经建立了代议制机关,有了言论出版的自由,经济、工农业、教育都在高速发展。但这些进步丝毫不能减缓革命的步伐,民众中的无政府主义思潮和知识界的激进左倾,甚至发展到了使用恐怖主义手段。温和的,中产阶级能够接受的渐近式革命已经没人能等得及了。革命者以抽象的意识形态把俄国的一切矛盾都指向君主制度。当革命成为一种自我殉道式的宗教时,当总理大臣,乃是沙皇本身都被刺身亡时,俄国的革命就不可避免了。

1918年德国爆发革命,士兵们占据皇宫时,在硬木家具上铺上报纸加以保护才架上机枪,这种井然有序的革命是不会发生在俄国的。俄国革命是暴风骤雨式的、理想主义色彩浓重的革命。对过去的彻底否定,对世界革命宗教式的献身精神,使俄国人的两极化的民族性在这场革命中风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昨天还是效忠于沙皇的温顺的基督徒,一夜之间就拿起枪来反对过去的一切。如果我们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俄国的革命,会觉得有些理想主义化得不可思议。比如列宁曾宣布俄国境内所有民族都可以根据民族自决的原则独立,并说要送还沙俄强占的中国领土。虽然没有真正执行过,也许这只是一种政治手腕,可是这是任何一个政府都不能不敢说出来的。比如在革命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在俄国“祖国”这个词是落后、反动的,因为布尔什维克真诚的相信“无产者没有祖国”,只是到了现实主义者斯大林的时期才把“祖国”又还给了俄语。布尔什维克是无神论者,不仅消灭了昔日在俄国生活中至高无上的东正教,即使继承自罗马儒略历的俄历也看不顺眼,但公历也是基督教的历法,俄国于是实行了10年自创的革命历法-一星期五天,四天工作一天休息,一个月有六个星期。即使不考虑意识形态上的问题,也实在不能想象在德国、英国会爆发这样彻底否定过去的革命。有趣的是俄国人性格的这种虚无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极端在斯大林时期,迅速转为对权力的温顺服从的另一极端。俄国人的这种深植于民族心灵深处的独一无二的两重性民族性格,必然会表现于今后俄国的政治生活,也会为我们开辟一个新的视角来观察俄国。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