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于养道 养生,是告别温饱后中国人的普遍追求。“养生”之说古而有之,不过在“极左”年代当作“另类”被“扫地出门”了。 所谓养生,又称养身,乃保养身体、延年益寿之道。这方面古人积累经验多矣。如《管子·形势解》说:“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庄子·达生》云:“人之所畏者,衽席之上、饮食之间,而不知为之戒者,险也”;《战国策·齐策四》曰:“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荀子·修身》道:“安燕而血气不惰,劳倦而容貌不枯”等等,这些先哲之论不乏科学道理,经受千百年实践检验,堪称经典也。 养生固然重要,而养德尤胜于其。一个人只重养身而轻养德,养生也难以如愿的。这是因为人的寿命与德操大有关联,所以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仁者寿”、“有大德必得其寿”的观点。唐代名医孙思邈也言:“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暇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明代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云:“积善有功,常存阴德,可以延年。”针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之道,老子提出“三宝”论:“吾有三宝,持而守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故能器长。”此言与孔子“仁者寿”如出一辙,将养身与养德“高度统一”了。 今人也总结出养身与养德的“三宝”:吃得下饭,睡得着觉,笑得出口。表面看,这是说一个人的身体状况和外在形象,其实却映射其精神气质与内心世界。其可贵处,正是将“仁者寿”的理念完美融于一身了。有“平民中的大师,大师中的平民”之誉的著名学者季羡林,曾力赞文学大师张中行“淡泊宁静,不慕荣利,淳朴无华,待人以诚”,他自己何尝不是这样一位嘉言懿行的“高人”?季老说“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本性的,就是有道德之人”,他做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与张中行一样,都能颐享天年而功业盖世。而贪图名利、心怀杂念之人,是难以达到此一境界的。想一想,那些曾经呼风唤雨养尊处优而今被绳之以法的昔日“权贵”,不都在养身与养德上“一手硬一手软”而身败名裂了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