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故事有哪些?

如题所述

1、齐白石奇思妙想,蛙声十里处山泉

1951年夏天,老舍先生到齐白石家中做客,老舍从案头拿起一本书,随手翻到清代诗人查慎行一首诗《次实君溪边步月韵》,有意从诗中选取一句“蛙声十里出山泉”,请齐白石用画去表现这一主题。这诚然是朋友之间的游戏,更是伟大艺术家之间的“暗中较量”。

齐白石经过几天的认真思考,根据老舍写给齐白石的信件内容(蛙声十里出山泉,蝌斗四五,随水摇曳,无蛙而蛙声可想矣。)的“出山泉”三字得到了启示,就在“泉”上作文章。齐白石凭借几十年的艺术修养,对艺术的真知灼见,经过深思熟虑,画成了《蛙声十里出山泉》。

水墨点缀的山间奇石,一条小溪清澈流淌,三三两两的小蝌蚪在溪流间欢快的游着,它们该是听到了母亲的呼唤,于是顺流而下急切的投入到母亲的怀抱。一幅意味盎然的竖轴水墨画,以无声胜有声,望着画面我们仿佛真的能从水墨间听到那十里山泉传出的蛙鸣!

白石老人以视觉艺术表现听觉艺术,以空间表现时间,构思巧妙,意蕴悠长,充分运用留白与欣赏者的想象力,堪称经典。

2、京剧大师马连良

马连良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工老生,马派唱腔以其得名。就是这样一位舞台经验极其丰富的艺术家,却能一丝不苟的面对每一场演出,对艺术的敬畏与尊重之心令人感动。

有一次,马连良和同为京剧名家的程派青衣演员李世济,同台演出他们的拿手好戏《秋胡戏妻》,这出戏讲的是鲁国大夫秋胡外出做官多年。

回家之后为试验妻子罗敷女是否守妇道,便假扮浪荡公子戏弄妻子,后妻子迁怒与秋胡的不信任,秋胡认错夫妻二人和好的故事。这出戏马连良已经演过了数百场,应该说是驾轻就熟、烂熟于心。

3、叶永青

圣奥古斯丁说:“世界是一本书,不旅行的人只读了一页。”在一个艺术基金会的支持下,叶永青开始更便利地去看世界、了解世界。“在孟加拉的一些村子里,人们连一支铅笔都没有,就在铺盖上做他们的作品,在树枝做作品,用鸡窝做作品。

用生活中稀疏平常的东西来进行创造。”在叶永青看来,那些作品是很打动人心的。“其实艺术是在每个人心里的东西。甘和苦,其实都跟你的行走和你的内心有关系,而不是像我们原来看到的那些表面上的东西。”

说到做艺术,叶永青觉得现在很少有人愿意去吃那份苦了。真正“艺“的人,内心是有个魔鬼的。“做艺术是一辈子你都不会得到安宁的一个事情,就是你永远都会被一些东西折磨。

就是一个人有表达的欲望,或者是有才能,或者是有天赋,这不是幸福,这是一个会难受的事情,因为当你的这个表达,或者是你的这种诉求不能得到满足的时候,你会非常痛苦,你会很受煎熬。

如果你没有这份感受力和这个东西,你没有这个需求,你也不会想去把这个东西表达出来,那你不会受这个东西的折磨,那你会很幸福、很安详地过你的日子。

但是一旦你有这样的一种感受力,而且这种感受力被压抑了,还有你没有寻找到这样的,你没有发现去把这些东西,把这种诉求转换出来的时候,你会非常难受的,这一辈子都解决不了。”

4、文森特 凡高

1888年冬天,修拉在巴黎引起人们的注意,塞尚在埃克斯的居地埋头工作,这时一位热情的荷兰青年离开巴黎,到法国南部去追寻南方的强烈的光线和色彩,他是文森特 凡高( Vincent vanCogh)。凡高1853年生于荷兰,是一位牧师的儿子。

他深深地信仰宗教,在英国,还在比利时矿工中间,当过俗人传教士。他对米勒的艺术和它的社会寓意深有所感,决定自己也当个画家。他有个弟弟叫提奥(Theo),在一家艺术商店工作,把他介绍给印象派画家。

他这个弟弟很不寻常,虽然自己很穷,但却总是慷慨地帮助哥哥文森特,甚至资助他去法国南部的阿尔勒。文森特指望能在那里专心致志地工作几年,有朝一日他就能卖掉他的画,报答慷慨大方的弟弟。

文森特在阿尔勒选择了一个僻静的地方住下来,他在寄给提奥的信中,写下了他的全部想法和希望,读起来好像一本连续的日记。这些信件出自一位几乎是自学的寒微的艺术家之手,他根本不知道他会享有盛名。

那些信件是全部文学作品中最感人和最振奋人的作品之一,我们能够从中感觉到艺术家的使命感,他的奋斗和胜利,他的极端孤独和渴望知音,而且我们意识到他在以无比的热情极为紧张地工作着。不到一年,1888年12月他身体垮了,得了精神病。

1889年5月,他进人精神病院,但是还有清醒的时候可以继续作画。凡高痛苦地挣扎着又持续了14个月,1890年7月凡高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一一跟拉斐尔一样,死去时37岁,他的画家生涯还没有超过10年;他的成名之作是在3年之中画成的,那3年时间还夹杂有病危和绝望的时期。

今天大多数人都知道其中的一些画;他的向日葵、空椅子、丝柏和一些肖像画用彩色版复制出来,到处流传,在许多简朴的房屋里都能见到。

这正是凡·高所希望的结果。他想让他的画具有他激赏的日本彩色版画那种直接而强烈的效果,他渴望创造一种纯真的艺术,不仅要吸引富有的鉴赏家,还要能给于所有的人快乐和安慰。

然而事情并不仅此而已。复制品都不是尽善尽美的。廉价的复制品使凡高的画看起来比原画要粗糙,人们有时可能会厌烦。一且发生这种情况,就到凡高的原作前面去,看看即使在使用最强烈的效果时他画得仍是多么微妙,多么深思熟虑,就会有全然意外的感觉。

5、李秋实

在整个艺术发展史上,版画与雕刻、印刷术密不可分,是一种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传统意义上的版画,是一种单一的画种;近代意义上的版画,则更多超越了绘画的意义,变成一种启蒙运动的武器。

1931年,随着左翼启蒙运动的发展,以及鲁迅的大力提倡,木刻版画开始异军突起。其刚劲有力、色彩分明,给大众带来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很快,版画就成为了中国革命的一部分,从此新兴版画与广大底层群众的命运紧紧相连,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密不可分。

从这个意义上看,李秋实《那年的岁月》表现出来的是对沧桑的历史的沉思,也是对未来的展望。《那年的岁月》是一幅综合版画,由10幅作品组成,作品中的主要形象是草鞋,而草鞋恰是艰苦年代的象征。在其他材料上,李秋实选用废弃的厚塑料片,剪成各种细小的、不规则的形状。

对此,李秋实表示,“我对草鞋编织的过程和叠压出来的质感特别感兴趣,正好综合版画的材料性能可以与画面的肌理和质感相融合,于是我便采用现代的工业材料和拼贴手段的综合材料印制,以表现出现代元素的设计趣味。”

在李秋实的这幅作品中,观赏者的第一印象便是现代化。他运用了一些现代的绘画语言,如圆、点、线、面等,并不是直接利用了一个草鞋的形象,而是将这些现代的元素组合成了一双草鞋。

经过这样的一番构造,李秋实说,他想表达一些更深层次的意义,通过一些当下时代的讯息,刻画出属于另一个时代的印象,使受众看到脱离表象的艺术品背后的深意。表象与本质,时代与意义,这也许是每个艺术家都在追求的艺术语言。

对于作品,李秋实坦言,仍然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版画)理念表达与印制技术结合方面还需要完善。但在综合版印制某些特定的内容过程中,作品出现了与最初想法有差异的地方,形成了一些不可控的偶然效果,这些偶然出现的因素让我很兴奋。”

将《那年的岁月》与李秋实此前的作品对比,会发现这一作品的表现方法更加灵活,形式更加多样化,包含了画面构成、几何切割、颜色套印等方面。

“虽然版画制作复杂,但我最开心的便是能印制出一张精致的、较之前有技术突破的作品。”这么多年的版画经历中,这依然是李秋实最单纯的诉求。

谈及国家艺术基金时,李秋实说,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对青年艺术家的艺术创作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它肯定了青年艺术家的努力付出,从某种角度上讲,增加了青年艺术家的创作动力。

能够资助他们创作出一批优秀的艺术作品,这种结果不仅对个人艺术生涯的发展起到作用,对社会文化、中国艺术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