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鱼身上长了很多小白点点?

朋友刚给了两条10cm左右地图鱼,今天发现了两只鱼身上都出现了许多小白点点,怎么办啊,我是新手啊,请养鱼高手来给点建议吧。我的鱼缸体积1.2m*0.4m*0.6m ,现在温度21.5摄氏度,跪求养鱼高手给与个具体解决办法,我是新手什么也不懂啊。有人说是白点病,求高手告知具体怎么加药,加什么药,加多大浓度的药啊,药是加到鱼缸里还是配好药水,把鱼捞出来泡洗啊?如果需要换水的话应该注意什么。跟水草有关系吗?越具体越好啊!我这里先谢谢了。
我的鱼最近不吃东东了,我很急,我买了白点净加如鱼缸中,已经四天了,鱼体表好像长了层白色粘液!我急啊,还有啊,你们说的什么硝酸亚汞,什么孔雀绿,我都不知道去哪买,晕死!哪位大侠能给个好使的办法啊!

应用硝酸亚汞,每次把病鱼浸泡在有硝酸亚汞的水中两小时左右。
白点病的病原是由原生动物小瓜虫侵入鱼体皮肤或鳃部而引发。其小瓜虫属原生动物中纤毛虫的一种。镜检成虫体内具有马蹄形大核。幼鱼仅有圆形、椭圆形或棒形的大核。虫体柔而可塑,形态多变。此病是观赏鱼中最为常见的多发病之一,它的发病特点是传染快,流行广,危害大。 查看词条图册
目录简介症状发生环境治疗方法防治病症状及防治展开简介症状发生环境治疗方法防治病症状及防治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白点病是一种最常见的鱼类寄生虫病,多发于秋末春初水温较低的季节鲤科和慈鲷科的热带鱼较易感染。 白点病  白点病也叫小瓜虫病,小瓜虫虫体(l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呈球形,全身披有纤毛,直白点病(5张)径约0.8mm,为肉眼可见的小白点。在水温18-23℃的情况下,小瓜虫常寄生在鱼的皮下、尾鳍和鳃部,吸食鱼体组织的营养,并刺激鱼体分泌大量粘液,因此在鱼体表形成一个个白色脓泡,遍  布鱼全身。热带鱼患此病时,表现在鱼鳍上先出现白点,鱼儿显得精神呆滞、漂浮于水面,很少活动。或者常在水草、砂石旁侧身迅速游动蹭痒。严重时,导致鱼体周身密布白点、停止摄食、肌体消瘦、呼吸困难直至死亡,病程一般约为5~10天。白点的形成不是产卵的它有一个生命周期,当人们看到鱼体上的盐粒,是它吸附在鱼的皮肤上吸食的阶段,在这其间,它是抗药的,当它喂饱了,它会从鱼体分离,掉下来到缸底。这种寄生虫产生保护膜,形成一个胞囊,里面有10个小幼虫(40倍的放大镜可以看见),它们分裂繁殖,一个能变成1000个以上的个体,它们会寻找鱼做寄体,来提供它们的食物,整个过程对温度的依赖很高。因小瓜虫不耐高温,一般25℃以上就会停止发育,当水温升至28~30℃时,就会自然死亡。因此对患白点病的热带鱼来说,治疗并不太麻烦。只须将水温维持在28~30℃左右,一星期以后,鱼体表的胞囊就会全部脱落。如果此时在辅以药物治疗,效果会更好。用药物治疗时,可在鱼缸中用0.1ppm的硝酸亚汞作药浴处理。对病重的鱼,可用2ppm的硝酸亚汞或0.5ppm孔雀石绿溶液侵洗病鱼2-3小时。当病鱼症状消失后,要及时更换新水,以免时间太长引致鱼的汞中毒。预防此病只须注意保持25℃以上的水温,引进新鱼时先将新鱼用高锰酸钾溶液或盐水浸泡消毒后才放入鱼缸,一般就能杜绝白点病的发生。白点病(6张)编辑本段症状   白点病:在患病初期,病鱼会用身体摩擦硬物,希望藉此清除身上讨厌的病原体。病鱼体表、鳍条和鳃上可见许多小白点。病鱼消瘦,浮于水面或群集一角,很少活动。后期体表如同覆盖一层白色薄膜,粘液增多,体色暗淡无光。编辑本段发生环境  白点病的发生环境,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发生在12月至翌年6月间,水温在14—25℃时,为小瓜虫繁殖的最适宜温度,也是此病的好发季节。而水温在10℃以下或高于28℃以上时,则小瓜虫幼虫发育停止或逐渐死亡。  及早发现是最重要的,较轻的症状,可以把鱼捞起,放入30~32℃温水中,因为白点虫在这个水温中不能生长。另外还可以用10%的食盐水兑1000千克水进行药浴,连续3天,即可治愈。编辑本段治疗方法   白点病:无论使用什么药物首先要提高水温到30度。可利用小瓜虫不耐高温的方法,促使产生在鱼体表面的孢子快速成熟,加速其生长速度,使他们从鱼体表面脱落。治疗药物:1。也可用5%盐水浸泡数天;2。或用百万分之二(2ppm)的甲基蓝溶液,每天浸泡6小时;3。用百万分之零点零五(0.05ppm)的孔雀石绿和百万分之二十五(25ppm)的甲醛溶液混合处理,疗效较好;4。或用28~30℃的百万分之二(2ppm)的盐酸奎宁药液浸泡3~5天;5。或用百万分之二(2ppm)的硝酸亚汞药液浸泡30分钟;6。或用百万分之五十至七十(50~70ppm)浓度的红汞溶液浸泡5~15分钟,每天2次  治疗待白点消失后,仍要用药一段时间使未附着鱼体的小瓜虫死亡  注:硝酸亚汞、孔雀石绿,是剧毒产品,会对人体产生巨大伤害,极易至癌。故不推荐使用,在其他病害的治疗上也应避免使用  注:孔雀石绿在化学上称为碱性绿,分子式为:C23H26N2,分子量为:346.4,在工业上可用作绿色染料。但鱼病治疗方面也应用很多(尤其渔场),可用于多种鱼体外寄生虫和病原体(包括:霉菌、细菌、皮肤与鳃部的吸虫感染等等),临床治疗已被证实有效的病症包括:白点病、水霉病、丝霉病、皮肤黏液病等等。  注:红汞是一种外用药,浸泡也是一种外用的方法,主要是掌握浓度和时间。在初期只是身体很少的部分,可以擦拭,但如果后期,全体皆是,那么稀释之后擦与浸泡是一样的。擦拭只是局部,大可不必稀释,因为擦拭是将鱼先捞出,这样的鱼脱水时间不应该很长,稀释擦之后马上放入水中,药效大失,疗效不大。所以,局部是可以擦拭的,但不应该稀释,如果是全身,那么应该浸泡。因为全身擦拭,鱼鳃是很难擦到的,操作也很难,操作不慎还会对鱼鳃造成外伤。编辑本段防治  白点病  因小瓜虫不耐高温,一般25℃以上就会停止发育,当水温升至28~30℃时,就会自然死亡。因此对患白点病的热带鱼来说,治疗并不太麻烦。只须将水温维持在28~30℃左右,一星期以后,鱼体表的胞囊就会全部脱落。如果此时在辅以药物治疗,效果会更好。用药物治疗时,可在鱼缸中用0.1ppm的硝酸亚汞作药浴处理。对病重的鱼,可用2ppm的硝酸亚汞或0.5ppm孔雀石绿溶液侵洗病鱼2-3小时。当病鱼症状消失后,要及时更换新水,以免时间太长引致鱼的汞中毒。预防此病只须注意保持25℃以上的水温,引进新鱼时先将新鱼用高锰酸钾溶液或盐水浸泡消毒后才放入鱼缸,一般就能杜绝白点病的发生。多采用小瓜虫不耐高温的弱点,提高水温到32℃,再配备药物治疗,通常治愈率可达90%以上。若治疗及时,治愈率可达100%。用1%盐水或庆大霉素浸泡15分钟左右,一天一次,浸泡数天。或用百万分之二(2ppm)的甲基蓝溶液,每天浸泡6小时;或用28~30℃的百万分之二(2ppm)的盐酸奎宁药液浸泡3~5天,均可取得良好效果。  (1)换水时应注意温差过大,致使鱼体“感冒”,让病虫乘虚侵害鱼体。  (2)充分利用小瓜虫在24小时后找不到寄主即可自行死亡这一弱点,饲养金鱼的水,应经过曝晒或静置2—3天后再使用。这是预防小瓜虫病最好的方法之一。  白点病  (3)按每立方米水体用0.05—0.1克硝酸亚汞比例进行全池(缸)泼洒或者当水温在15℃以下,可在50千克水中放入0.01克硝酸亚汞,将病鱼浴洗0.5一l小时左右,然后用等温新水过洗,再放回消毒过的新水池(缸)中,稍加绿水后静养。但是要注意的是硝酸亚汞毒性大,应慎用。尤其小鱼对药液的抵抗力比大金鱼弱,故药液浓度要适当降低,浸洗时间要适当缩短。  (4)在10千克水中放人红汞(即医用红药水)0.5—1毫升,浴洗病鱼5—15分钟。如果是成色,则可直接用红汞搽擦局部或周身。后用新水过洗,再放入干净新水中饲养,也可按l立方米水体(即l000千克)泼洒3—5(克)毫升红汞使池(缸)水浓度为3—5毫克/升。隔2—3天后视病情状况,可改用上述浴洗法治疗一次,然后换入干净新水(嫩绿水)饲养,同时延长日照时间,适当提高水温、停食、增氧,可获得满意疗效。  (5)根据小瓜虫不耐高温的特点,放在太阳下晒,将水温提高至30℃时,在鱼的周身搽擦一次红汞,再经新水过洗后捞人干净等温嫩绿水中饲养、停食、晒阳1周后更换新水即见痊愈。  (6)在水温20—26℃范围内,每立方米水体(1000千克)用0.3克或0.4克孔雀石绿溶液浴洗病鱼2小时,可以杀死小瓜虫,对金鱼也比较安全。[1]编辑本段病症状及防治草鱼  (1)、病原: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  (2)、发病规律及危害:是我国流行较广、危害较大的鱼病之一。小瓜虫的适宜繁殖温度为15~25℃,因此本病有明显的发病季节,春、秋季,南方初冬是流行季节。本病无宿主特异性,任何淡水鱼都可被侵袭、发病。  (3)、病症:病鱼体表和鳃瓣上布满白色点状的虫体和胞囊,肉眼可见。体表头部、躯干、鳍条处黏液明显增多,与虫体混在一起,似有一层薄膜,表皮糜烂。鳃上大量寄生时,黏液增多,鳃丝端部贫血。病鱼在水中反应迟钝,游动缓慢,不时与固体物摩擦,不久即死亡。  (4)、防治措施:A、预防:①合理密养,消毒鱼种; ②鱼池放养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B、治疗:用福尔马林(15~25毫克/升)全池遍洒,隔天1次,连续2~3次。[2]甲鱼(鳖)  1.流行情况:发病季节为8月-10月,控温养殖全年均可患病;病程为5天-15天。温度不适宜时,可达30天。该病呈暴发流行。通常水质偏酸,溶氧偏低,放养密度每平方米大于5O只较易患白点病。发病水温为25℃-3O℃,流行范围为全国性,若不及时治疗,死亡率可达到1O0%。稚鳖易患此病,病程一般为7天-15大,个别可达月余。  2.病原:白点病的病原为苏伯利产气单胞菌(传统名称是温和气单胞菌)。  3.症状与病理变化:在小鳖的颈部、背部、腹部、四肢的角质皮下有粟米、绿豆大小的白色或淡黄色斑点,病灶略向外突出,刮去病灶可见干酪样物。  4.防治方法:  预防: 适宜的放养密度是每平方米内前期稚鳖不应超过6O只,饲养时间不应超过30天。改良水质,pH值保持72以上,溶氧保持每升水3毫克-4毫克。稚鳖水体可用硼砂或用碳酸氢钠来调节,先用百万分之二到百万分之五的浓度全池遍洒,不足时可重复洒。稚鳖可以忍耐百万分之2O到百万分之25的浓度,不宜用生石灰,用呋喃唑酮0.O02%浓度浸洗消毒,小幼鳖用0.0O3%浓度,水温20℃以上时,浸洗30分钟-4O分钟;水温在20℃以下时,浸洗40分钟-5O分钟。用白点灵防治:用百万分之二到百万分之四浓度全池遍洒,连续用药3天,再用此药投喂,每5O千克稚鳖每天用药1克-2克,连续用药5天-7天,治愈率可达95%。  治疗: 用呋喃唑酮百万分之1.2到百万分之2.5浓度遍洒。用红霉素百万分之1.5到百万分之2.5浓度全池遍洒。通常在用药之前先将水调到pH7.5左右,红霉素才能显效。用鱼广灵和治霉灵各百万分之五全池遍洒。此两种药系四川省产品,经李茵明女士试用于白点病防治,效果显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6
白点!

新鱼入缸及换水会有很大的几率造成白点!

治疗白点药品应该在你们本地观赏鱼市场就有的卖了,如果没有可以在化学品商店买到亚甲基蓝和硝酸亚汞。福尔马林是禁药一般买不到!(渔市除外)

常见药品有专门的品名如超级白点净等,一般效果很好!
也可用福尔马林+亚甲基蓝,或硝酸亚汞效果也很好!(具体用量要根据你买的药品上面的说明具体实用)

盐!一般情况对白点无效而且会加重病情,它对金鱼的白毛有疗效!

治疗方法就是提高一些水温最少25(水温越高新陈代谢越高,食欲越好,张得越快)关闭循环系统(不知道你有没有循环系统)一般连续4-6天基本就痊愈了,用药期间无需换水(当然换水也可以不要超过1/3)停食,每天按照说明加药!

预防:换水是造成白点的主要病因,所以拟以后换水水温不要超过正负2°切记!水最好是溆溆入缸。注意换水了一般白点很难出现!!!

根据你诉说的情况只能回答你这么多了!

你可以到我的个人主页看看或联系我!
http://hi.baidu.com/%CE%D2%B5%C4%C9%FA%BB%EE%BF%D5%BC%E4/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6-12-19
看你所说的情况,可以确定是白点病,也叫小瓜虫病.因小瓜虫不耐高温,一般25℃以上就会停止发育,当水温升至28~30℃时,就会自然死亡。因此对患白点病的热带鱼来说,治疗并不太麻烦。只须将水温维持在28~30℃左右,一星期以后,鱼体表的胞囊就会全部脱落。如果此时在辅以药物治疗,效果会更好。用药物治疗时,可在鱼缸中用0.1ppm的硝酸亚汞作药浴处理。对病重的鱼,可用2ppm的硝酸亚汞或0.5ppm孔雀石绿溶液侵洗病鱼2-3小时。当病鱼症状消失后,要及时更换新水,以免时间太长引致鱼的汞中毒。预防此病只须注意保持25℃以上的水温,引进新鱼时先将新鱼用高锰酸钾溶液或盐水浸泡消毒后才放入鱼缸,一般就能杜绝白点病的发生。
第3个回答  2006-12-19
根据你的描述这应该是白点病,我养鱼16年了,按照以下的方法应该可以治愈。尤其地图鱼身体长到10CM后比较强壮,尽快治疗不会有问题。

以下是具体方法:(水温很重要,至于用药的比例不可能精确,以水的颜色不要太深为准)

白点病又称小瓜虫病,病原体是一种名叫小瓜虫的纤毛虫,身体为球形或卵圆形,表面长着短小而分布均匀的纤手,身体的中央有马蹄形的大核,患病鱼体上的囊泡就是由这些小瓜虫大量密集寄生所出现的现象。这种属于金鱼、热带鱼的常见病、多发病,病发的后期鱼体表面会有如覆盖一层白色薄膜,体表粘液增多,体色暗淡,光泽减退,鱼体消瘦,游动缓慢,精神萎靡,有时浮游于水面,有时群集于养鱼容器之一隅,很少活动,终至大批死亡。

小瓜虫病的传染率很高,所以当发现病鱼时要立即隔离,养鱼容器要用高锰酸钾水溶液消毒,重新注入新水。养鱼工具也要用高锰酸钾水浴液消毒,并禁止用于未发病的鱼池。

在治疗患有白点病的鱼时,应把病鱼放在含有1%食盐溶液的水体中,在阳光充足的条件下,水深为20一25厘米的浅水中饲养一周。这种方法对初病的金鱼疗效显著。对于生有白点病的热带鱼,可以将病鱼捞至另一个不种水草的容器中用同样的方法治疗,但需要将水温升高到25度以上。用打气机增加氧气,静养效果更为明显。另外,可用2%浓度的硝酸亚汞溶液浸洗金鱼,水温在15度以下时可以浸洗半小时左右,水温在15度以上时可以浸洗20分钟左右。浸洗后将鱼放到清水中饲养,不久即可痊愈。

此外,还可以用浓度为200—250ppm的冰醋酸溶液浸洗鱼体15分钟,效果也很显著。
第4个回答  2006-12-19
痘疮病——又名淋巴囊肿病毒症。
[病原体] 由疱疹病毒的病毒粒子感染所引起。
[症状] 发病初期,病鱼的皮肤表面出现许多白色小斑点,覆盖着二层白色粘液、随着病情的发展,这些白色斑点的数目逐渐增多,区域扩大,患病部位的表皮逐渐增厚,有时厚度可达1~5毫米,形成石蜡状的“增生物”,表面组织由柔软变成软骨状的结缔纽织。这些“增生物”增长到一定程度后,会自动脱落,接着又在原位置重新出现新的“增生物”。这些“增生物”如果占了鱼体表面积的大部分,就会严重地影响鱼的正常生长,使鱼体消瘦,游动迟缓,甚至死亡。若“增生物”不多,对鱼影响不大;一般在春季,水温15℃左右时出现病例。由于此病流行不广,甚少发生,危害不大,故未引起重视。
[防治方法] 此病可用左旋体氯霉素治疗;小鱼可用浓度为百万分之零点二二五(0.225ppm)的药液浸洗,个体大的鱼可以注射此药,均能获得一定的疗效。
其它方法:
1、强化秋季培育工作,使金鱼、红鲤、锦鲤在越冬前有一定肥满度,增强抗低温和抗病力。
2、经常投喂水蚤、水蚯蚓、摇蚊幼虫(血虫)等动物性鲜活食料,加强营养,增强对痘疮病的抗病力。
3、用红霉素10ppm浓度浸洗50-60分钟,对预防和早期的治疗有一定的效果。
4、用红霉素0.4ppm~1.0ppm浓度全池遍洒, 10天后再施用药一次,有一定的疗效。
5、用红霉素10ppm浓度浸洗后,再用呋喃西林0.5ppm-1.0ppm浓度全池遍洒,10天后再用同样浓度全池遍洒,有一定的疗效。

另外给地图鱼换水的水温是不固定的,虽然不超过5度也没事,但最好不超过原来水温的2度左右。例如果原水温是25度,换水水温不能低于23度。

鱼类属变温动物,其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一般鱼体与水体温度相差仅为o.1C左右。如果水温突然变化,温差超过5℃以上,鱼就有不适之感,甚至会患感冒,食欲减少,行动迟缓,游泳不正常,甚至飘浮于水面,渐渐失去活力而死亡。
预防方法为在换水时,注意新水和陈水要保持一定比例,除非发生特殊性水质恶化,才能将水全部更换。但在全部换水时,要注意控制新旧水的温差不超过5℃,便不会患病。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3916790.html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