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世连的简介

关于黄世连(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的介绍

故乡的榕树

1.课文解读

⑴作者简介

黄河浪,原名黄世连,曾用笔名洪荒等,1941年生于福建省长乐县。中学时代就酷爱文艺,善绘画,他的许多画被选送参加在国外举办的国际少年儿童画展,并获奖。1960年考入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后,便从诗歌起步,走上了文学道路,先后在《福建文艺》、《人民文学》、《人民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作品,获好评,其中诗歌《两代人》等被译成英文和法文。1975年赴香港定居,从事绘画并坚持业余写作,先后在香港的《海洋文艺》、《文汇报》、《新晚报》、《七十年代》和内地的《当代》、《作品》、《花城》、《海峡》等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歌和散文;还同妻子合作以“连云”的笔名发表了一些反映香港现实生活的短篇小说。福建人民出版社先后出版了他的诗集《海外浪花》、《大地诗情》。《故乡的榕树》获香港第一届(1979年)中文文学奖散文组冠军奖之后,曾被海内外十多家报刊转载。

⑵基本解读

文章开头,作者由住所左边的两棵榕树想起了“故乡熟悉的大榕树”。这是全文的引子。文章第3段起过渡作用。其中,“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我仿佛又看到……看到……”这些词句,像一座桥,把眼前景物与思乡情怀联系了起来,过渡得巧妙自然。

文章接着写作者对故乡榕树及与榕树有关的人和事的回忆。这部分是文章的主体。

先写故乡榕树周围的景色。小溪、鹅卵石、洗衣和汲水的少女……这浓浓的闽东农村景色,既初步展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又为刻画榕树抹上了一层底色。末句,由上段渲染榕树周围景色,回到榕树本身,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对榕树的具体描写。

两棵榕树,着重描写的是“驼背”榕树。不但刻画了榕树的顽强形象,而且通过写小伙伴们“划船”去表现出儿时的欢乐及与榕树的感情。又写有关“驼背”的传说,赋予榕树神秘的色彩,为下一段将要回忆的内容作了准备。在榕树下发生的事:母亲用榕树的液汁为孩子治癣;老祖母让“我”折榕树枝祭祀祖先,都表现了老榕树在人们的心目中的神圣的。

接着,文章还通过回忆夏日里农人们在榕树下避暑纳凉、挡风遮雨去歌颂老榕树给劳苦而淳朴的人们带来福荫,又一次抒发了对榕树也就是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作者儿时在榕树下度过了许多个愉快的夏夜。这些描写富有生活情趣,文笔细腻,语言优美,充分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无限眷恋。其中,“仰望头上黑黝黝的榕树的影子,在神秘而恬静的气氛中,用心灵与天上微笑的星星交流” ,“在睡意朦胧中,有嫦娥驾一片白云悄悄飞过”,这两处想像的运用,给美丽的夏夜蒙上了神秘的色彩,表现了儿童富于幻想的心理特征。

最后,回忆结束,回到现实中来,直接抒发蓄积在心头的思乡之情。 “那样的日子不会回来了”一句,总结了上文,表明回忆结束,也表现出向往和眷恋的感情。“我仿佛刚刚从一场梦中醒转,身上还留有榕树叶隙漏下的清凉”一句,运用想像,和上面关于夏夜的描写承接,接得自然、巧妙。再以叶笛的哨音和文章的开头呼应,又以几个设问句把思乡之情推向高峰。文末深情呼唤故乡的榕树,也就是呼唤故乡。省略号,表示言有尽,而思乡情意无穷。

福州又名“榕”,南方一些村落,常在村口种上榕树,作为“风水树”,以作庇荫乡人。本文选取“榕树”作为载体,围绕着榕树下发生的许多事情,升起浓浓的思乡之情。这样写,把故乡的风貌人情浓缩在榕树下,使文章更加精炼。文章中写到的拜祭、治癣等事情,看似迷信活动,但正是这些带有风俗的事情,才是故乡的最好再现。

本文联想丰富,感情真挚。文章由住所左边的两棵榕树,联想到故乡的榕树,由故乡的榕树联想到可爱的故乡和淳朴的故乡人。老榕树苍虬多筋的树干,使作者想到了儿时的缤纷之梦;老榕树那世世代代讲不完的传说,勾起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老榕树那“温柔的翅膀”投下的“一地阴凉”,引发了作者深深的思索和无限的情思。读着它,我们仿佛看到了老祖母那慈祥的身影,听到了农人们那充满着原野风味的粗犷小曲,感受到了浓蔚的绿阴里飕飕的凉意……故乡的榕树以无限的爱心庇护着故乡的人们,远离故乡的游子怎不怀念故乡的榕树?作者以榕树为凭借,把故乡这些平凡的生活贯穿起来,联想丰富,感情真挚。

本文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于一体。叙述明快流畅,描写绘声绘色,议论点到即止,抒情充满激情。

本文的语言很有诗味,细细品读,会觉得自己是在读着一首优美的诗。例如:

“而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飞过迷蒙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我仿佛又看到那高大魁梧的躯干,鬈曲飘拂的长须和浓得化不开的团团绿云;看到春天新长的嫩叶,迎着金黄的阳光,透明如片片碧玉,在袅袅的风中晃动如耳坠,摇落一串串晶莹的露珠。”

“ 苍苍的榕树啊,用怎样的魔力把全村的人召集到膝下?不是动听的言语,也不是诱惑的微笑,只是默默地张开温柔的翅膀,在风雨中为他们遮挡,在炎热中给他们荫凉,以无限的爱心庇护着劳苦而纯朴的人们。”

“故乡的亲切的榕树啊,我是在你绿阴的怀抱中长大的,如果你有知觉,会知道我在这遥远的异乡怀念着你么?如果你有思想,你会像慈母一样,思念我这漂泊天涯的游子么?”

⑶精华鉴赏

本文过渡巧妙自然。例如第3段中,“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我仿佛又看到……看到……”这些词句,像一座桥,把眼前景与思乡情联系了起来,过渡得巧妙自然。

2.习题解说

⑴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本题的命题意图是为了训练学生梳理文章的能力,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从课文引伸开去,关注学生个体的感受。

参考答案:

小时候在“驼背”之船上做“水手”梦;有关“驼背”的古老传说;女人们对榕树之神的祈求及祖母的疼爱;农人们酷热时在榕树下的纳阴乘凉;儿时在榕树下度过的夏夜生活。这些都使“我”记忆深刻。

差别就在于“我”有着浓浓的思乡之情,眼前的榕树和悠扬的哨音,勾起了“我”对故乡的回忆,激发起“我”内心已有的体验。而儿子没有这样的负担他只觉得好玩。这就是乡土情结在起作用。

⑵第二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本题的命题意图是使学生认识几个设问句连用对表达感情所起的不同作用,并学着自己去运用。

在这里,作者连用几个问句,不断追问,同时答案就在语句之中,使思乡的感情表达更加连贯,更加强烈。

学生练习写这样的句子时,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设问,也可以递进地设几个问题。

⑶第三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本题的命题意图是让学生感受文章如何才能写得有文采。

参考答案:

①而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飞过迷蒙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我仿佛又看到那高大魁梧的躯干,鬈曲飘拂的长须和浓得化不开的团团绿云;看到春天新长的嫩叶,迎着金黄的阳光,透明如片片碧玉,在袅袅的风中晃动如耳坠,摇落一串串晶莹的露珠。

②我怀念从故乡的后山流下来、流过榕树旁的清澈的小溪,溪水中的彩色的鹅卵石,到溪畔洗衣和汲水的少女,在水面嘎嘎嘎地追逐欢笑的鸭子;我怀念榕树下洁白的石桥,桥头兀立的刻字的石碑,桥栏杆上被人抚摸光滑了的小石狮子。那汩汩的溪水流走了我童年的岁月,那古老的石桥镌刻着我深深的记忆,记忆里的故事有榕树的叶子一样多……

③苍苍的榕树啊,用怎样的魔力把全村的人召集到膝下?不是动听的言语,也不是诱惑的微笑,只是默默地张开温柔的翅膀,在风雨中为他们遮挡,在炎热中给他们荫凉,以无限的爱心庇护着劳苦而纯朴的人们。

④故乡的亲切的榕树啊,我是在你绿阴的怀抱中长大的,如果你有知觉,会知道我在这遥远的异乡怀念着你么?如果你有思想,你会像慈母一样,思念我这漂泊天涯的游子么?

要使文章写得有文采,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要有丰富的想像,要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要注意句式的选用和变化,要运用华丽的词语。

3.相关资料

谈《故乡的榕树》修辞与标点的运用艺术(徐祖明)

一、多样的修辞手法

《故乡的榕树》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1、形象的比喻句

①看到春天新长的嫩叶,迎着金黄的阳光,透明如片片碧玉,在袅袅的风中晃动如耳坠,摇落一串串晶莹的露珠。

该句表现出春天新长的嫩叶的可爱至极:其一,色泽鲜亮,是沭浴在金黄的阳光里,且在喻体“碧玉”前加修饰语“片片”以状其嫩叶繁多、纯一;其二,形状优美,是摇摆在袅袅的风中。句中把嫩叶比作碧玉、耳坠,不仅表现其美丽,而且表现其亲切可人。

②使人留恋的还有铺在榕树下的长长的石板条,夏日里,那是农人们的“宝座”和“凉床”。

这句运用暗喻的方式,从侧面烘托了榕树在夏日里为农人们庇荫送凉的特异功效,在那炎炎的夏日,酷热难耐,辛勤劳作的农人们,暂息在榕树下的石板条上,如同躺在“宝座”和“凉床”上,那种舒逸,那份快感,其乐悠悠,让人留恋无尽。

2、传神的拟人化

①唯有这两棵高大的榕树撑开遮天巨伞

这里是把两棵枝深叶茂的榕树比拟作人撑巨伞,寓动于静,变物为人,既表现了两棵榕树的超凡形态,又显示出卓著的功能。

②故乡的亲切的榕树啊,我是在你绿阴的怀抱中长大的,如果你有知觉……

这一段文字将拟人句与假设句结合在一起,直接地把榕树当作人来抒写,形成物我溶化、主客一体的意境,达到人与物的语言交流,情感互移的效果。

3、贴切的比较句

①记忆里的故事有榕树的叶子一样多

这是将人事与物事进行比较的用法,起到变抽象为形象的作用。

②你会像慈母一样,思念我这飘泊天涯的游子么?

这是将未知与已知进行比较的用例,起到由此言彼、以近衬远的表达效果。

文中的比较句都带有修辞词语“一样”,表明是一种等量齐观(即对等)的比较,是以具体的、熟知的事物来反映抽象的、陌生的事物,给人以直观明晰可感可知的印象。

4、深情的呼告语

呼告语共有四句(例句从略),它们都是作者内心深入的感情迸发,前三句分别是为其下文抒情描述而张本,犹如戏曲表演里每段唱词前的叫板一样;最后一句是对前文表达的情感作高度的浓缩与外化。

二、着意的标点

文中有两种标点的用法较为突出

1、省略号 文章有八处用了省略号,分为五种情况。

(1)表动作的重复,例句见第2自然段。

(2)表数量的繁多,例句见第4自然段。

(3)表内容的丰富与衔接,例句有二:①见第6自然段,②见第8自然段。这两例是在句子与句子之间用上省略,具有双重作用:其一、是对前文所述内容的延伸,让读者根据各自的体验来补充,来丰富;其二,是将省略号前后内容自然地衔接起来;例①省略号后的文字是对省略号前故事的出处来源进行补充性交待,以表明其真实可信,同时也表明故事发生时间的久长,使故事的神奇色彩更加浓厚。例②省略号前后的内容有一定的变化,由一般情形转到典型趣境,用上省略号就使过渡自然、对接和谐。

(4)表竟境的深邃,有两例,①见第5自然段,②见第10自然段。这两段文字,描绘的都是优美的画面、悠长的意境,例①中的省略和例②中的第一个省略号,都是接在对梦境的描写语句之后,例②中的第二个省略号,是接在对实境的描述语句之后。不管是对梦境还是对实境的省略,都使间境的描绘更为深厚,

这样使用省略号,可启迪读者展开丰富的联想,扩展语句画面的底蕴,且让人细细的品尝,慢慢的回味。

(5)表情感的凝重,如文末段的句子,这是作者在全文对榕树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描写,思念家乡亲人,眷恋往事故土的情怀已升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但又不得不尽力抑制,所以用上省略号,就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这种深似海,重如山的依恋情结。

总之,文中的省略号,从分布来看,出现在两种位置,一是在一段文字之中,一是在段末;从功能来看,它们都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段中的省略号还有结构上的过渡、转接作用。

2、问号 根据问号所处的位置分为三种:

(1)用在段首的设问句,例句、分析从略。

(2)用在段中的委婉问,例见第11自然段。

这一语句表面上是问句,里层含意却为肯定,它较之直接的正面肯定显得含蓄而韵味深远。

(3)用在段末的抒情问句,例句集中在文章的第11、12两段,共有五个问号句,它们与通常用的问句有着明显的不同。它们是种抒发强烈情感的特别问句,表达的是作者热烈的关切之心、无限的眷恋之情,具有浓郁的感情色彩,可称之为抒情问句。正是通过这种特定的问句,作者那股对榕树,对家乡的恋情才给人一种心灵的震撼,从而引发强烈的共鸣。以上举例所言的省略与问号,虽然是一种形式方面的东西,但这种形式上的标点符号的精当选用,对文章内容出神入化的表达,无疑起到了锦上添花的奇妙效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