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物我”的超脱观是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9-02-01
所谓“齐物我”就是“万物与我为一”,也就是“道与我为一”。庄子认为,道不必上天去寻找,道就在万物中,与我们同在。庄子从“道齐物”到“齐是非”再到“齐物我”,这样就可以主观吞并客观,达到精神绝对自由的“逍遥(xiāoyáo)游”。所以,“齐物我”是主观唯心论

在庄子看来,自由必须是无条件的,必须消除“有待”,达到“无待”。例如,行船在河中,离不开水深;大鹏奋飞九万里,离不开大风和长翼;人行千里路,离不开三月之粮。这些行船、飞翔、行走,看起来似乎很“自由”,但“有所待”就不能算绝对自由。只有乘着“道”(天地之正),驾着“阴阳风雨晦明”六气的变化,以游于无穷的境域,才算绝对自由。

那么“道”为什么能绝对自由呢?因为“道”能“齐万物”,“齐是非”,“齐物我”。怎么才能做到“万物与我为一”呢?这要做到“三无”。他说:“吾丧我,其形如同槁木,其心犹如死灰。”(《齐物论》)这就是说,我自己丧失自己,使自己的形体变成枯木,使自己的心灵变成死灰。这样不会感到自己的存在(无己),自然也不会有所积极建树(无功),也就不顾别人的毁誉了(无名)。做到“三无”,那么“祸亦不至,福亦不来”(《庚桑楚》),也就“无所待”了。这才是精神上的绝对自由。而要做到这“三无”,就要“坐忘”(《大宗师》),即忘形去知,“无人之情”(《德充符》)。这样,就不会有世俗之是非,性情之欲望。对现实世界的差别、矛盾,通通置之度外,达到“忘物忘我”“物我为一”、自我陶醉的“自由”至极!这就是庄子哲学的中心问题,即人如何在乱世中求解脱。所谓解脱,根本上在于认识真理(道),如果人忙忙碌碌一生,而与真理无缘,这本身就太可悲了。如果再毫无意义地争斗不休,那就无疑于“天刑之”(人的自我分裂),永远得不到解脱了。庄子的这种理论反映了战国大动乱中隐士们不满现实而又逃避矛盾、幻想逍遥自由的心理状态。不过,庄子认为能够把名誉、功业和肉体一并抛弃的人,才能得到最充分的自由和幸福,才能实现其天国的“逍遥”理想,这却反映了对现实社会不满的失意者的无可奈何的叹息和精神胜利法

庄子甚至面对死亡而乐观地思考人生。庄子之所以能达观、洒脱,乃至玩世不恭都与他超脱的生死观有关。庄子认为,人的形体可以死亡,但是能够“齐生死”的高层次的得道的“心”却是不死的。因而,从死观之,生命是悲观的,而从生观之,死亡是乐观的。因为其心不死,怡然自乐,永存世间。从“道”观之,生与死原本就没有什么差异。生不值得喜,死不值得悲。有了这种达观的认识,人们就活得更自在,死得更轻松。视死如生,何来忧患?庄子的这种为我立场,重视我心的主宰的“齐物我”的超脱观,对人的思想解放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详情
    官方电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