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成都杜甫草堂?

如题所述

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因避安史之乱,在759年冬天来到成都,于浣花溪畔苦心经营了一所草堂,前后在这里住了将近4年的时间。千百年来,草堂虽几经摧残,却被后人一次又一次修复起来,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圣地。杜甫初到成都时,寄住在浣花溪上的僧寺里,次年春天在溪边找到一块荒地,靠着一棵大楠树,盖起了简陋的茅屋。这就是他诗中一再提到的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卜居》)、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狂夫》)的成都草堂。后世又称浣花草堂、工部草堂、少陵草堂。杜甫投奔成都,是由于当时任东西两川节度使的严武在成都。杜甫和严武是世交,不仅是文学上的诗友,政治主张也很接近。杜甫流亡成都后,严武多方关顾,并多次造访草堂。杜甫曾有诗:元戎小队出郊垌,问柳寻花到野亭。对严武轻骑简从到草堂来表示感激。严武病死后,杜甫惟一的依靠也没有了,只好痛别成都,乘舟东下,草堂开始日渐荒芜。

杜甫在成都所作的诗,留存下来的有247首,约占他全部诗篇的六分之一。他在成都草堂的生活比较安定,过着为农的生活,与四邻的田父野老都相处无间,结成纯友谊。尽管如此,他没有忘却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先后在此写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桔》等反映世上疮痍的千古名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