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书法,但求平正,这是古人学习书法的方法,为什么今人总是听不进去?

如题所述

在书法教学和学习中,除了把握好学碑或临帖的问题外,“师古人”还是“学今人”的问题也是初学书法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古代书论家有过明确的论述:梁巘说:“学书须步趋古人,勿依傍时人。”康有为说:“学书必须摹仿,不得古人形质,无自得性情也。”

师古人还是学今人?启功先生的观点十分明确:学书必须临摹古帖,不可学今人。他说:“作书勿学时人,尤勿看所学之人执笔挥洒。盖心既好之,眼复观之,于是自己一生,只能作此一家名家之拾遗者。何谓拾遗,以己之所得,往往是彼所不满而欲弃之者。或问时人之时,以何为断。答曰:生存人耳。其人既存,乃易见其书写也。”

启功先生认为今人的字不宜学,更不能看今人挥毫写字,否则将会“心既好之,眼复观之”,受其影响,成为某某人之“拾遗者”。为何不能学今人?原因是今人的字乃是其“所不满而欲弃之者”,我们如果把其字当作宝贝和范本来学习,必然学到其缺点和毛病。启先生认为当今名家的字,是古人妙处和自家病处相结合的产物,要求学书者不要学今人,而应该临习古代碑帖。他说:“学书所以宜临古碑帖,而不宜但学时人者,以碑帖距我远。古代纸笔,及其运用之法,俱有不同。学之不能及,乃各有自家设法了事处,于此遂成另一面目。名家之书,皆古人妙初与自家病处相结合之产物耳。”

当代书坛,学书者众,有师法古帖者,亦有学当今所谓名家者,后者还为数不少。我们有的书法教师编教材时,放着古代优秀碑帖的范字不用,而是以自己书写的字形作范例,这是十分要不得的。不让学生学习古代优秀的经典作品,而让学自己的毛病,实在是误人不浅。

不管学任何知识,都必须明白一个极为浅显的道理,即“取法乎上”。我们尽管努力在学习古人,却只能得其皮毛而已,更不要说放弃古代而学今人了。今人学古,各有所得,可以说是“古人妙处与自家病处相结合之产物”,个性鲜明,风格突出。我们完全可以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理解和分析,有所取舍,有所得,亦有所失。

启功先生是当代书法大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习启功先生书法的人不在少数,而且有的学得还相当像,启先生开玩笑说,都比他写得好。但实际上启先生是反对别人学他的字的。关于这个问题启功先生在给青年书法家徐利明的信中反复说明了自己的观点:“写今人的字容易似,因为是墨迹,他用的工具与我用的也相差不远,如果再看见他实际操作,就更易像了。但我奉告:这办法有利有弊,利在可速成,入门快,见效快。

但坏处在一像了谁,常常一辈子脱不掉他的习气(无论好习气或坏习气)。所以我希望你要多临古帖……”看到徐利明临写自己的字后,启先生在信中说:“临拙书甚似,但千万不要再临了。‘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斯为下矣。’也不知是谁的话,因为他有理,就得听他的。这并不是我自己谦逊,因为咱们如果共同学习一些古代高手,岂不更好。学现在人最容易像,但一像了,一辈子脱不掉,以后悔之晚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13

在书法教学和学习中,除了把握好学碑或临帖的问题外,“师古人”还是“学今人”的问题也是初学书法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古代书论家有过明确的论述:梁巘说:“学书须步趋古人,勿依傍时人。”康有为说:“学书必须摹仿,不得古人形质,无自得性情也。”

师古人还是学今人?启功先生的观点十分明确:学书必须临摹古帖,不可学今人。他说:“作书勿学时人,尤勿看所学之人执笔挥洒。盖心既好之,眼复观之,于是自己一生,只能作此一家名家之拾遗者。何谓拾遗,以己之所得,往往是彼所不满而欲弃之者。或问时人之时,以何为断。答曰:生存人耳。其人既存,乃易见其书写也。”

启功先生认为今人的字不宜学,更不能看今人挥毫写字,否则将会“心既好之,眼复观之”,受其影响,成为某某人之“拾遗者”。为何不能学今人?原因是今人的字乃是其“所不满而欲弃之者”,我们如果把其字当作宝贝和范本来学习,必然学到其缺点和毛病。启先生认为当今名家的字,是古人妙处和自家病处相结合的产物,要求学书者不要学今人,而应该临习古代碑帖。他说:“学书所以宜临古碑帖,而不宜但学时人者,以碑帖距我远。古代纸笔,及其运用之法,俱有不同。学之不能及,乃各有自家设法了事处,于此遂成另一面目。名家之书,皆古人妙初与自家病处相结合之产物耳。”

当代书坛,学书者众,有师法古帖者,亦有学当今所谓名家者,后者还为数不少。我们有的书法教师编教材时,放着古代优秀碑帖的范字不用,而是以自己书写的字形作范例,这是十分要不得的。不让学生学习古代优秀的经典作品,而让学自己的毛病,实在是误人不浅。

不管学任何知识,都必须明白一个极为浅显的道理,即“取法乎上”。我们尽管努力在学习古人,却只能得其皮毛而已,更不要说放弃古代而学今人了。今人学古,各有所得,可以说是“古人妙处与自家病处相结合之产物”,个性鲜明,风格突出。我们完全可以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理解和分析,有所取舍,有所得,亦有所失。

启功先生是当代书法大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习启功先生书法的人不在少数,而且有的学得还相当像,启先生开玩笑说,都比他写得好。但实际上启先生是反对别人学他的字的。关于这个问题启功先生在给青年书法家徐利明的信中反复说明了自己的观点:“写今人的字容易似,因为是墨迹,他用的工具与我用的也相差不远,如果再看见他实际操作,就更易像了。但我奉告:这办法有利有弊,利在可速成,入门快,见效快。

但坏处在一像了谁,常常一辈子脱不掉他的习气(无论好习气或坏习气)。所以我希望你要多临古帖……”看到徐利明临写自己的字后,启先生在信中说:“临拙书甚似,但千万不要再临了。‘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斯为下矣。’也不知是谁的话,因为他有理,就得听他的。这并不是我自己谦逊,因为咱们如果共同学习一些古代高手,岂不更好。学现在人最容易像,但一像了,一辈子脱不掉,以后悔之晚矣。”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2-16

书法是自古以来的一种艺术,王羲之是我们国家伟大的书法家之一,虽说他是到了老年的时候才有所成就,但也为书法奠定了基础。


书法第一阶段是非常重要的打基础的阶段。"分布"主要是指字的结构安排。而联系其前文可知,它还包括用笔的全部法则,即按照一定的方法正确地写出每一个笔画来。"平正",从结字上说,是端正、平稳、均衡的意思;在笔法上,则应是严格地遵从规矩法度,绝不能随心所欲、胡涂乱抹。"但求",即只能有此追求,莫有过高要求。

第二阶段的要求,是在基本掌握了结字方法、用笔法度,即打好基本功之后,一定要充分发挥个人的创作才华,在不失法度的前提下,大胆追求变化,且要力争达到惊险异常、令人叫绝的程度,探索自己的艺术语言。从古今名家的各体法书中,都能看到许多结体、用笔一反常态、不落俗套、极富个性的字。正是这个朝气蓬勃的阶段,书家们八仙过海,才使书法艺术永葆青春。

第三阶段是"复归平正"的阶段。同是"平正"二字,与第一阶段的意思却大不相同。这是在已能"险绝"基础上的"平正",是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艺术内涵丰富、充分个性化的返朴归真。这是一个出乎自然、"随心所欲不逾矩"的理想境界。


求变者又要随时注意法度与美的法则,严防狂怪而"走火入魔"。这时,更需要正确理论的支持和多种养分的滋润,力求通会而达自然天成。

第3个回答  2019-11-21

书法是自古以来的一种艺术,王羲之是我们国家伟大的书法家之一,虽说他是到了老年的时候才有所成就,但也为书法奠定了基础。


书法第一阶段是非常重要的打基础的阶段。"分布"主要是指字的结构安排。而联系其前文可知,它还包括用笔的全部法则,即按照一定的方法正确地写出每一个笔画来。"平正",从结字上说,是端正、平稳、均衡的意思;在笔法上,则应是严格地遵从规矩法度,绝不能随心所欲、胡涂乱抹。"但求",即只能有此追求,莫有过高要求。

第二阶段的要求,是在基本掌握了结字方法、用笔法度,即打好基本功之后,一定要充分发挥个人的创作才华,在不失法度的前提下,大胆追求变化,且要力争达到惊险异常、令人叫绝的程度,探索自己的艺术语言。从古今名家的各体法书中,都能看到许多结体、用笔一反常态、不落俗套、极富个性的字。正是这个朝气蓬勃的阶段,书家们八仙过海,才使书法艺术永葆青春。

第三阶段是"复归平正"的阶段。同是"平正"二字,与第一阶段的意思却大不相同。这是在已能"险绝"基础上的"平正",是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艺术内涵丰富、充分个性化的返朴归真。这是一个出乎自然、"随心所欲不逾矩"的理想境界。


求变者又要随时注意法度与美的法则,严防狂怪而"走火入魔"。这时,更需要正确理论的支持和多种养分的滋润,力求通会而达自然天成。

第4个回答  2019-09-13
一是现实生活的快节奏 ;二是浮躁的心态 ;三是只求会、不必 精, 玩玩就行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