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由来及习俗

如题所述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时间划分方法,用来表示一年中的气候变化和农事活动。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农耕社会,旨在帮助农民合理安排农事活动。

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和习俗都与太阳的位置变化有关。太阳经过黄道与地球相对应的位置,会产生不同的天文现象,进而影响到气候和农作物生长。所以二十四节气的划分是根据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变化而定的。

在二十四节气中,有一些具有特殊的习俗和庆祝活动。比如: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国传统的新年。有放鞭炮、贴春联、舞龙舞狮、赏花灯等独特的庆祝活动。

清明节:农历四月四日前后,是祭祖扫墓的日子。人们会去墓地祭拜祖先,清理坟墓,祭扫之后还会进行一些户外活动,如踏青、荡秋千等。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也被称为龙舟节。有赛龙舟、吃粽子等传统活动。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也被称为月饼节。人们会赏月、吃月饼,还有一些与月亮有关的活动,如拜月、玩解谜游戏等。

以上只是一些节气的习俗示例,不同地区还有一些特色的习俗和庆祝活动与每个节气相对应。这些习俗和活动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人们共同的文化记忆和生活体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4-27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二十四节气的习俗(有的节气时间前后有习俗,有的节气没有)
立春 斗指东北。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习俗就是中国的春节,过年了,合家团聚,吃大餐,放鞭炮,穿新衣,走访亲友!

雨水 斗指壬。太阳黄经为330度。

惊蛰 斗指丁。太阳黄经为345度。2月2龙抬头差不多在这前后,习俗剃头!

春分 斗指壬。各地农谚有:“春分在前,斗米斗钱”(广东)、“春分甲子雨绵绵,夏分甲子火烧天”(四川)、“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湖北)、“春分种菜,大暑摘瓜”(湖南)、“春分种麻种豆,秋分种麦种蒜”(安徽)。 习俗就是农作时间到了,要种植了。

清明 斗指丁。太阳黄经为15度。在清明节这一天,有些人家都在门口插上杨柳条,还到郊外踏青,祭扫坟墓,这是古老的习俗。

谷雨 斗指癸。太阳黄经为30度。谷雨就是“雨生百谷”。谚云“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立夏 斗指东南。太阳黄经为45度。

小满 斗指甲。太阳黄经为60度。

芒种 北斗指向已。太阳黄经为75度。芒种前后,我国中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增多,气温升高,进入连绵阴雨的梅雨季节,空气非常潮湿,天气异常闷热,各种器具和衣物容易发霉,所以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叫“黄梅天”。

夏至 北斗指向乙。太阳黄经为90度。

小暑 斗指辛。太阳黄经为105度。端午节在此前后,习俗家家户户驱邪,撒雄黄,挂艾叶,赛龙舟吃粽子,小孩子挂彩绳。

大暑 斗指丙。太阳黄经为120度。

立秋 北斗指向西南。太阳黄经为135度。 习俗吃西瓜,打邪!(长江中下游区域)

处暑 斗指戊。太阳黄经为150度。

白露 斗指癸。太阳黄经为165度。习俗,七夕节,牛郎织女相会,女生乞巧。中元节,俗称鬼节,夜晚不出门,烧纸祭奠故人!

秋分 斗指已。太阳黄经为180度

寒露 斗指甲。太阳黄经为195度。

霜降 太阳黄经为210度。习俗九月九重阳节,老人节,登高望远!

立冬 太阳黄经为225度。

小雪 太阳黄经为240。

大雪 太阳黄经为255度。

冬至 太阳黄经为270度。习俗,南方冬至大如年,北方吃饺子!

小寒 太阳黄经为285度。

大寒 太阳黄经为300度。习俗腊八节,吃腊八粥!送灶王爷!

★节气歌

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春分滴水干。清明忙种粟,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大家乐,夏至不着棉。

小暑不算热,大暑在伏天。立秋忙打垫,处暑动刀镰。

白露快割地,秋分无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先封地,小雪河封严。大雪交冬月,冬至数九天。

小寒忙买办,大寒要过年。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3-06-30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的时间划分方式,它源于古代农耕文化,用来指导农民的农事活动。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由来、习俗、庆祝方式和寓意,下面我将为你详细介绍。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农耕社会。古人观察太阳、月亮、星辰的运行,结合气候变化和自然现象,总结出了二十四个节气。这些节气分别与农事活动和自然现象相关联,帮助农民合理安排农事活动。

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习俗和庆祝方式。例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是农历年的开始,也是立春节气。人们会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狮等庆祝活动,以驱除邪气、迎接新年的到来。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也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人们会扫墓、祭拜祖先,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些节气还有一些相关的典故。例如,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四个节气,也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日子。古人有“冬至一阳生”之说,意味着从这一天开始,阳光逐渐增长,昼长夜短。人们会吃饺子、汤圆等食物,寓意团圆和美好的未来。

二十四节气的庆祝方式也因地域和习俗而有所不同。例如,端午节是夏至节气,人们会划龙舟、吃粽子,以纪念屈原和驱邪避疫。中秋节是秋分节气,人们会赏月、吃月饼,表达团圆和祈福的心愿。

二十四节气还有一些相关的扩展内容。例如,每个节气都与特定的食物相关联,人们会根据节气的到来选择食材,如立春时吃春饼,冬至时吃饺子。此外,二十四节气也与中医养生有关,人们会根据节气的特点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以保持身体健康。

总的来说,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指导着农民的农事活动,也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由来、习俗、庆祝方式和寓意,通过庆祝和遵循这些节气,人们表达了对自然和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10-01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当地面和草叶间结起了晶莹的露珠,有位佳人踏着轻盈的脚步来了……

第4个回答  2018-01-06
  二十四节气历史由来:
  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淮南子》一书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古时把节气称“气”,每月有两个气:前一个气叫“节气”,后一个气叫“中气”。二十四节气按月分布情况如下表,它又同农历闰月的安排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农历中,以立春为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是随着斗纲所指的地方并结合当时的自然气候与景观命名而来的。所谓斗纲,就是北斗七星中的魁、衡、杓三颗星随着天体的运行,斗纲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其所指的位置就是所代表的月份。如正月为寅,黄昏时杓指寅,半夜衡指寅,白天魁指寅;二月为卯,黄昏时杓指卯,半夜衡指卯,白天魁指卯,其余的月份类推。
[立春] 2月3-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立春养生要防病保健。注意室内通风,加强身体锻炼。此外,还要注意口鼻保健。
宜:辛、甘、温、发散的食品,口味宜清淡可口。主食推荐糯米、大米、玉米。蔬菜推荐白萝卜、韭菜、香菜、油菜、洋葱、辣椒、苘蒿、卷心菜、茴香、白菜、芹菜、菠菜、莴苣、竹笋、冬瓜、南瓜、丝瓜、茄子等。
忌:忌食酸、涩收敛之味,油腻、生冷的食物,少食黏、硬、肥甘厚之物,以免伤及脾胃。蔬菜有西红柿。水果有柑橘、橙子、柚子、杏、木瓜、枇杷、山楂、橄榄、柠檬、石榴、乌梅等。
[雨水] 2月18-20日。太阳到达黄经330度时为雨水。雨水时节,天气变化不定,此时养生要注重养护脾脏,春季养脾的重点首先在于调理肝脏,保持肝气顺畅。
宜:多吃新鲜蔬菜、果汁多的水果及一些野菜。主食宜食小米等,蔬菜有胡萝卜、山药、韭菜、菠菜、油菜、豆苗、香椿、苘蒿、春笋、藕、荸荠、萝卜等。水果有柑橘、苹果、香蕉、雪梨、菠萝等。水产类有鲫鱼。其他为红枣、蜂蜜、莲子等。
忌:忌辛辣、油腻食物,不得生食葱、蒜,花生宜煮不宜炒。
[惊蛰] 3月5-7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惊蛰时节饮食起居应顺应肝的属性。此外,诸如流感、水痘、流行性出血热等在这一节气都易流行爆发,要注意严防。
宜:多吃新鲜蔬菜及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蔬菜有菠菜、水萝卜、苦瓜、芹菜、油菜、山药、春笋、甜椒、洋葱。水果有梨,海鲜有螃蟹。其他为莲子、银耳、芝麻、蜂蜜、鸡、蛋、牛奶等。梨性寒,不宜一次食用过多,否则反伤脾胃,脾胃虚寒的人不宜食用生梨。
忌:忌食或少食动物脂肪类食物等,如羊肉、狗肉、鹌鹑;燥烈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也应少吃,如辣椒、葱、蒜、胡椒。
[春分] 3月20-22日。太阳到达黄经0度时为春分。此时非感染性疾病中的高血压、月经失调、痔疮及过敏性疾病等较易发,要注意防护。
宜:进食辛、甘温偏之物。主食选择热量高的,并要多摄取蛋白质,宜清淡可口。推荐食物有胡萝卜、卷心菜、菜花、小白菜、油菜、柿子椒、西红柿、韭菜等新鲜蔬菜,柑橘、柠檬、苹果等水果,牛肚、芝麻、核桃、莲子等干果,豆浆等饮料。
忌:忌油腻、生冷及刺激性食物,禁忌过热、过寒饮食。

[清明] 4月4-6日。太阳黄经15度时为清明。清明后雨水增多,自然由阴转阳,这时要注意清泄肝火,以防肝气升发太过或肝火上炎。
宜:清凉的寒性食品,并减少甜食和热量大的食物的摄入。吃些柔肝养肺的食物,如荠菜、菠菜、山药等蔬菜。春天韭菜可暖身。其他有银耳、香菇、牛蒡、鲩鱼等,香蕉、橘子等性味清凉的水果也应吃些。
忌:忌食用鸡和笋,能动肝火,导致慢性肺炎和高血压复发。避免辛辣寒凉的食物。有慢性病的人忌食“发”的食物,如海鱼、海虾、羊肉、笋等。
[谷雨] 4月19-21日。太阳到达黄经30度时为谷雨。除了精神养生来调节情绪外,还可食用一些能缓解精神压力和调节情绪的食物。
宜:食富含维生素B、碱性、养阴润肺、暖胃健脾及调节人体情绪的食物。豆类有黄豆、大豆。蔬菜有白萝卜、胡萝卜、黄豆芽、西红柿、菠菜等。水果有葡萄、香蕉、橘子、草莓、柠檬等。其他有海带、天然绿藻类和瘦肉等。宜食香椿,但不能食之过量。
忌:忌过量饮食,减少高蛋白质、高热量食物的摄入。有风寒湿痹的人忌吃芹菜、生黄瓜、柿子、柿饼、西瓜、螃蟹、田螺、海带等生冷性凉的的食物,热痹的人忌吃胡椒、肉桂、辣椒、花椒、生姜、葱白、白酒等温热助火之物。
[立夏] 5月5-7日。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立夏。立夏以后的饮食原则是“春夏养阳”,而养阳重在“养心”。此时胃病较易发,要注意防范。
宜:清淡,应以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多吃一些酸味食品,还要食用一些清淡平和、清热利湿的食物,适量补充蛋白质。蔬菜有洋葱、土豆、冬瓜、芹菜、西红柿、黄瓜、丝瓜、山药等。水果有山楂、香蕉、苹果、桃、草莓、西瓜等。干果有芝麻、核桃、花生等。水产类有海参、泥鳅、鲫鱼等。其他有黑木耳、瘦肉、蛋类、奶类等。
忌:忌大鱼大肉和油腻辛辣的食物,不要过早或过多吃生冷的食物,少吃动物内脏、鸡蛋黄、肥肉、鱼子、虾等,少吃过咸的食物,如咸鱼、咸菜等,少食一些苦味食物。
[小满] 5月20-22日。太阳到达黄经60度时为小满。此时人的生理活动处于一年当中最活跃的时期,故消耗的营养较多,需要及时进补。
宜:以清爽、清淡的素食为主,常吃具有清利湿热、养阴作用的食物,食用一些清凉的食物,但不可过于寒凉。推荐蔬菜有黄瓜、胡萝卜、冬瓜、丝瓜、荸荠、藕、西红柿、山药等。肉类有鸭肉等。水产类有鲫鱼、草鱼等。水果有西瓜、梨、香蕉等。
忌:忌食甘滋腻、生湿助湿的食物,如动物脂肪、海腥鱼类;酸涩辛辣、性属温热助火之品及油煎熏烤之物,如生葱、生蒜、生姜、芥末、胡椒、辣椒、茴香、桂皮、韭菜、茄子、蘑菇、海鱼、虾、蟹各种海鲜发物及牛、羊、狗、鹅肉类等。
[芒种] 6月5-7日。太阳到达黄经75度时为芒种。此时雨多且潮湿,天气闷热异常,极易伤脾胃。另外,由于经常生吃食物、痢疾高发,要注意防范。
宜:以清补为原则。此时要多食蔬菜、豆类、水果,适当补充钾元素,粮食以荞麦、玉米、红薯、大豆等含钾元素较高为主,水果为香蕉,蔬菜为菠菜、香菜、油菜、卷心菜、芹菜、大葱、青蒜、莴苣、土豆、山药等。
忌:忌吃或是少吃油腻食物,以达到养护脾胃的目的;食物过咸、过甜;生冷性凉的食物也应不吃或是少吃。小提示:做菜时可加点醋,以减少蔬菜中维生素的流失,另外也有杀菌作用。
[夏至] 6月21-22日。太阳到达黄经90度为夏至日。由于夏季出汗多,体内易丢失水分,脾胃消化功能也较差,所以常进稀食是夏季饮食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
宜:清淡,要多食杂粮以寒其体,宜多食酸味,常食咸味以补心。适宜的食物有西红柿、黄瓜、芹菜、冬瓜、莲藕、绿豆、草莓、杏仁、百合、莲子等。
忌:忌肥甘厚味的食物,不可过量食用热性食物,以免助热。冷食瓜果不可过食,以免损伤脾胃;饮食不可过寒,故冷食不宜多吃,火锅、烧烤和涮菜等,管个时节最好忌口。
[小暑] 7月6-8日。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时为小暑。此时刚进入伏天,“伏”是伏藏的意思,所以人们应当减少外出以避暑气。
宜:以清淡味香为主,饮食上要多注意卫生和节制。多吃蔬菜和水果。推荐食物有西红柿、山药、黄瓜、西瓜、苹果、蚕豆、绿豆、牛奶、豆浆等。
忌:忌吃荤,最好是少食。另外,还要改变不良习惯,不要吃过多的冷饮。少食荤温燥热、生冷寒凉的食物。
[大暑] 7月22-24日。太阳到达黄经120度时为大暑。此时的人体容易被暑、湿等邪气所侵扰,故要重点防治中暑。饮食上要多吃防暑和健脾的食物。
宜:多吃些燥湿健脾、益气养阴的食物,及时补充水分及蛋白质。此时适宜的食物有山药、莲藕、土豆、西瓜、香蕉、大枣、莲子、绿豆、豌豆、海参、甲鱼、鸡肉、鸭肉、瘦肉、鸡蛋、牛奶、蜂蜜、豆浆、绿茶等。
忌:忌过于滋腻,否则极易碍胃,导致消化不良。太多生冷大凉、辛辣香燥的食物及酒、葱、蒜等刺激性食物也应少食。
[立秋] 8月7-9日。太阳到达黄经135度时为立秋,视这秋天的开始。立秋会带来“秋燥”的相关疾病,应多吃些润肺的食物。
宜:适当多食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食物,酸味果蔬也应常食用,这些包括萝卜、西红柿、山药、扁豆、藕、茭白、南瓜、豆腐、莲子、桂圆、糯米、粳米、枇杷、菠萝、乳品、红枣、核桃、蜂蜜、芝麻等。
忌:忌吃或少吃辛辣、热燥、油腻的食物,少饮酒。进补时忌虚实不分、多多益善。另外,食用瓜类水果应谨慎,脾胃虚寒者更应以此为禁忌。梨吃过多会伤脾胃,胃寒腹泻者应忌食。
[处暑] 8月22-24日。太阴到达黄经150度时为处暑。此时气候变数较大,雨前气湿偏热,雨后气温偏凉,易引发风寒或风热感冒。
宜:吃温补食物,饮食宜清淡,多吃些碱性和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适宜的食物有芹菜、菠菜、黄瓜、苦瓜、冬瓜、南瓜、黄鱼、干贝、海带、海蜇、银耳、百合、莲子、蜂蜜、芝麻、豆类及奶类等。
忌:忌油腻食物,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类的食物,包括辣椒、生姜、花椒、葱、桂皮及酒等。少食冷饮。
[白露] 9月7-9日。太阴到达黄经165度时为白露,白露是天气转凉的标志。此时要避免鼻腔疾病、哮喘病和支气管病的发生。
宜:多吃一些有祛痰平喘、润肺止咳作用的食物,宜以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包括竹笋、萝卜、胡萝卜、鲜藕、梨、苹果、红薯、小米、鸭肉、核桃、木耳、蜂蜜等。
忌:忌吃或少吃鱼虾海腥、生冷腌菜、辛辣酸咸甘肥的食物,最常见的有韭菜花、黄花菜、胡椒、带鱼、螃蟹、虾类、狗肉、蛋黄、乳酪等。
[秋分] 9月22-24日。太阳到达黄经180度时为秋分。此时要特别注重保养内守之阴气,起居、饮食、精神、运动等方面调摄皆不能离开“养收”这一原则。
宜:适宜多食酸味甘润的果蔬,以润肺生津、养阴清燥。饮食应以温、淡、鲜为佳,如藕、鸭肉、秋梨、柿子、甘蔗、黑木耳、百合、银耳、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等。
忌:要尽量少食葱、姜等辛味之品,寒凉食物如瓜类尽量少食,不吃过冷、过辣、过黏的食物。
[寒露] 10月8-9日。太阳到达黄经195度时为寒露。此时养生的重点是养阴防燥、润肺益胃,同时要注意剧烈运动、过度劳累等,以免耗散精气津液。
宜:多食些甘、淡、滋润的食品,可健胃养肺润肠,同时要注意补充水分。这类食物包括萝卜、西红柿、莲藕、胡萝卜、冬瓜、山药、雪梨、香蕉、哈密瓜、苹果、水柿、提子、鸭肉、牛肉、豆类、海带、紫菜、芝麻、核桃、银耳、牛奶、鱼、虾等。
忌:忌吃或少吃辛辣刺激、香燥、熏烤等类食品,如辣椒、生姜、葱、蒜类,因为过食辛辣宜伤人体阴精。
[霜降] 10月23-24日。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为霜降。霜降表示天气更冷了。此时易犯咳嗽,慢性支气管炎也容易复发或加重。另外,要注意补气养胃。
宜:以平补为原则。适宜的食品有洋葱、芥菜(雪里蕻)、山药、萝卜、紫菜、银耳、猪肉、牛肉、梨、苹果、橄榄、白果、栗子、花生等。
忌:忌食或少食辛辣食品,要少食多餐。
[立冬] 11月7-8日。太阳到达黄经225度时为立冬。民间把立冬作为冬天的开始。此时饮食应以增加热量为主,起居养生重点重防“寒”。
宜:适当食用一些热量较高的食品,特别是北方,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吃一些富含维生素、钙和铁的食物。适宜的食物包括大白菜、卷心菜、白萝卜、胡萝卜、绿豆芽、油菜、洋葱、西红柿、红薯、苹果、香蕉、枣、梨、柑橘、豆腐、木耳、蘑菇类、羊、牛、鸡、鱼、虾、海带、牛奶、豆浆、蛋类、核桃、杏仁等。
忌:忌食或少食生冷,如螃蟹、海虾、西瓜和葡萄,但也不宜燥热,尤其不宜过量的虾。
[小雪] 11月22-23日。太阳到达黄经240度时为小雪。此节气前后,天气阴暗,容易导致或复发抑郁症,因此,要选择性地吃一些有助于调节心情的食物。
宜:多食热粥。热粥不宜太烫,亦不可食用凉粥。昆时适宜温补,如羊肉、牛肉、鸡肉等;同时还要益肾,此类食物要腰果、山药、白菜、栗子、白果、核桃等。而水果首选香蕉。
忌:忌食过于麻辣的食物。
[大雪] 12月6-8日。太阳到达黄经255度时为大雪。本时节宜温补助阳、补肾壮骨、养阴益精。同时此时也是食补的好时候,但切忌盲目乱补。
宜:温补助阳、补肾壮骨、养阴益精。冬季应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易于消化的食物。宜食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温补食物有萝卜、胡萝卜、茄子、山药、猪肉、羊肉、牛肉、鸡肉、鲫鱼、海参、核桃、桂圆、枸杞、莲子等。
忌:忌太过或乱补,不宜食用性寒的食品,如绿豆芽、金银花均属性寒,尤其脾胃虚寒者应忌食;螃蟹则属大凉之物,也不宜在初冬食用,否则会影响健康。
[冬至] 12月21-23日。太阳到达黄经270度时为冬至。此时节对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患者来说,要特别提高警惕,谨防发作。
宜:食种类要多样化,谷、果、肉、蔬菜合理搭配,适当选用高钙食品。食物要温热熟软,并且要清淡。宜食胡萝卜、西红柿、梨、猕猴桃、甘蔗、柚子等(同“大雪”)。
忌:忌盲目吃狗肉、虚实不分、无病进补。不宜吃浓浊、肥腻和过咸食品。切记萝卜不能和人参、西洋参、首乌同用,羊肉禁与南瓜同食。
[小寒] 1月5-7日。太阳到达黄经285度时为小寒。小寒节气正处于“三九”,是一年当中气候最冷的时段。此时人们应注意“养肾防寒”。
宜多食用一些温热食物来防御寒冷对人体的侵袭。这些食物有韭菜、辣椒、茴香、香菜、荠菜、南瓜、羊肉、猪肉、狗肉、鸡肉、鳝鱼、鲢鱼、木瓜、樱桃、栗子、核桃仁、杏仁、大枣、桂圆等。此时比较适合吃麻辣火锅和红焖羊肉。
忌:忌盲目进补,易造成虚者更虚、实者更实,使人体内平衡失调,出现许多不良反应。
[大寒] 1月20-21日。太阳到达黄经300度时为大寒。大寒期间是感冒等呼吸道传染性疾病高发期,所以应注意防寒。
宜:适当多吃一些温散风寒的食物以防风寒邪气的侵袭。饮食方面应遵守保阴潜阳的原则。饮食宜减咸增苦,宜热食,但燥热之物不可过食;食物的味道可适当浓一些,但要有一定量的脂类,保持一定的热量。宜食用的食材同“小寒”。适当增加生姜、大葱、辣椒、花椒、桂皮等佐料。
忌:忌黏硬、生冷食物,应少吃海鲜和冷饮。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