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诗人郑燮就借竹言志,用的是什么?

如题所述

  用的是诗句“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两句诗出自郑板桥的《竹石》,全诗如下: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译文:
  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
  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竹石》是清代画家郑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一首咏竹诗,题于作者郑板桥自己的《竹石图》上。这首诗在赞美岩竹的坚韧顽强中,隐寓了作者藐视俗见的刚劲风骨。诗人所赞颂的并非竹的柔美,而是竹的刚毅。前两句赞美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的内在精神。
  这首诗借物喻人,作者通过咏颂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全诗语言质朴,寓意深刻。
  郑板桥,即郑燮(1693~1765),清代书画家、诗人。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江苏兴化)人。擅画竹、兰、石,书法以“六分半书”名世,诗文也写得很好,所以人称“三绝”。其画在画坛上独树一帜。与罗聘、李方膺、李鳝、金农、黄慎、高翔和汪士慎并称”扬州八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1-17
郑板桥(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1736年(乾隆元年)考中进士.是清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文学家,素有诗、书、画“三绝”之称,是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扬州八怪”是指清代乾隆年间扬州地区的一个画派,这个画派的主要人物有:汪士慎、黄慎、金农、李惮、郑燮、李方膺、罗等八人.)郑燮对政治态度上表现出不满现实、傲岸不驯的个性,是“八怪”中的代表人物.
  郑板桥尤爱画竹,他画的竹兀傲清劲,别具一格,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比较出名的诗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自宋代以来,竹被誉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它,虚心而刚直,挺拔而常青,历来被人们看作是高洁、正直、坚韧、顽强的象征.郑板结桥喜爱画竹,是因为竹最能体现自己的性格特征.郑板桥号称“三绝”:即诗、书、画.他在这三方面都是造诣极深,结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形成所谓“三真”:真气、真意、真趣的特色.他擅画兰竹,以草书中竖长撇法作兰叶,多不乱、少不疏,秀劲绝伦.所画之竹苍劲萧爽,疏落有致.在他曾在自定书画润笔条例:“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在这雅谑可掬的文字背后,隐藏着对世俗无情的揭露和讥讽.然而,郑燮重情义、念深恩,他自幼丧母,依赖费姓乳母教养成长.小时候遇上饥年,费氏每天背负郑燮上街玩耍,用自己的钱买一只饼给他吃.郑燮与乳母感情深如子,相依为命.他在怀念费氏乳母的诗中说:“食禄千万种,不如饼在手,平生所负恩,岂独一乳母”句,读来真挚感人.
  年轻时,郑板桥的家境贫穷,但他落拓不羁,每每“放言高谈,藏否人物,无所忌讳,坐得狂名”.(郑方坤《郑燮小传》).四十三岁那年,他高中进士后,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在他为官期间,做了不少益民利众的好事,深得人民爱戴,但他在荒年为百姓请求赈济,却得罪了知府和地方豪绅.他刚直不阿,心系民众和“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性格,耻于折腰,便藐视权贵,解绶挂印,毅然辞官而归,回扬州卖画为生.正如他的流芳百世的铭句“作官不为民做工主,不如回家种红薯”.郑板桥晚年的一首题画《竹石》就是他这种傲岸和刚直人格的写照.
第2个回答  2018-12-16
郑板桥(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1736年(乾隆元年)考中进士.是清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文学家,素有诗、书、画“三绝”之称,是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扬州八怪”是指清代乾隆年间扬州地区的一个画派,这个画派的主要人物有:汪士慎、黄慎、金农、李惮、郑燮、李方膺、罗等八人.)郑燮对政治态度上表现出不满现实、傲岸不驯的个性,是“八怪”中的代表人物.
郑板桥尤爱画竹,他画的竹兀傲清劲,别具一格,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比较出名的诗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自宋代以来,竹被誉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它,虚心而刚直,挺拔而常青,历来被人们看作是高洁、正直、坚韧、顽强的象征.郑板结桥喜爱画竹,是因为竹最能体现自己的性格特征.郑板桥号称“三绝”:即诗、书、画.他在这三方面都是造诣极深,结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形成所谓“三真”:真气、真意、真趣的特色.他擅画兰竹,以草书中竖长撇法作兰叶,多不乱、少不疏,秀劲绝伦.所画之竹苍劲萧爽,疏落有致.在他曾在自定书画润笔条例:“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在这雅谑可掬的文字背后,隐藏着对世俗无情的揭露和讥讽.然而,郑燮重情义、念深恩,他自幼丧母,依赖费姓乳母教养成长.小时候遇上饥年,费氏每天背负郑燮上街玩耍,用自己的钱买一只饼给他吃.郑燮与乳母感情深如子,相依为命.他在怀念费氏乳母的诗中说:“食禄千万种,不如饼在手,平生所负恩,岂独一乳母”句,读来真挚感人.
年轻时,郑板桥的家境贫穷,但他落拓不羁,每每“放言高谈,藏否人物,无所忌讳,坐得狂名”.(郑方坤《郑燮小传》).四十三岁那年,他高中进士后,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在他为官期间,做了不少益民利众的好事,深得人民爱戴,但他在荒年为百姓请求赈济,却得罪了知府和地方豪绅.他刚直不阿,心系民众和“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性格,耻于折腰,便藐视权贵,解绶挂印,毅然辞官而归,回扬州卖画为生.正如他的流芳百世的铭句“作官不为民做工主,不如回家种红薯”.郑板桥晚年的一首题画《竹石》就是他这种傲岸和刚直人格的写照.郑板桥为一方知县时,常常将爱民之心、为民之举和对老百姓的眷顾之情融入题画诗词之中,当然无不与竹休戚相关,如《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做官以民为重,把关心民生疾苦作为己任,常用诗画抨击和揭露贪官酷吏对无辜百姓的无情压榨。
因其坚定的为民之举与黑暗的时代格格不入,而得罪了上司和乡绅,无奈之余他愤然辞官回乡,在与百姓临别之际他画竹题诗表明心意:“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杆。”诗中将瘦竹的贫寒清高与自己处境心志相联,比喻贴切恰当,更有一番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情真意切,句句动心,感人至深。
郑板桥自此弃官为民,他带走了两袖清风,留下的却是一身正气和百世英明
第3个回答  2016-01-16
郑板桥为一方知县时,常常将爱民之心、为民之举和对老百姓的眷顾之情融入题画诗词之中,当然无不与竹休戚相关,如《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做官以民为重,把关心民生疾苦作为己任,常用诗画抨击和揭露贪官酷吏对无辜百姓的无情压榨。
因其坚定的为民之举与黑暗的时代格格不入,而得罪了上司和乡绅,无奈之余他愤然辞官回乡,在与百姓临别之际他画竹题诗表明心意:“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杆。”诗中将瘦竹的贫寒清高与自己处境心志相联,比喻贴切恰当,更有一番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情真意切,句句动心,感人至深。
郑板桥自此弃官为民,他带走了两袖清风,留下的却是一身正气和百世英明。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