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

如题所述

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如下:

“大教育-小学前”模式:

此类模式突出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科属性,将学前教育作为整个教育学科的一部分,视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特殊教育等教育学类专业为同一层次,因而,在人才培养上,习惯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放在大教育学背景下来培养,主要体现为:

该专业学生与其他教育学类专业一样,共同接受基础性的教育学科理论教育后,再系统地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的相关理论课程,并接受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实践训练。

这种模式在强调教育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兼顾了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专业性,体现了“厚普通教育学科基础、深学前教育专业知识”的特点。西南大学是此类模式的典型代表。

“专业教育-教师教育"模式:

此类模式突出了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属性,将学前教育视为与语文教育、数学教育、物理教育、化学教育等学科教育一样的专业教育,因而,在人才培养上,习惯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分为学前专业教育和教师教育两部分。

具体做法是,在普通的学前专业理论、专业实践课程之外附加一个教师教育课程,一般包括2个必修学分、8个选修学分和12个实践学分。该模式体现了“宽教师教育、精学前教育”的特点。首都师范大学是此类模式的典型代表。

“平台模块”模式:

此类模式突出了课程在人才培养上的重要价值。此处的平台特指平台课程,模块特指模块课程。其中,平台课程是指学校、院(系)、专业三个不同平台所开设的课程,而模块课程是指某一平台上相关联的课程体系。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性地学习这三个平台上的不同模块课程。该模式淡化了传统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方面的狭隘专业观念,强调了课程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特殊意义。西北师范大学是此类模式的典型代表。

“‘校’‘园’合作”模式:

这里的“校”特指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学校,“园”特指各类幼儿园。“‘校’‘园’合作”模式亦称“工学交替”模式,是指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机构和幼儿园签订人才合作培养协议,幼儿园向学校提出订单式人才培养需求,学校在相关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上以幼儿园的需求为依据。

一般来说,学校采用“2+1”方式培养人才。其中,学生两年时间在校学习理论,最后一年在幼儿园实地学习。该模式突出了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定向性。不少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职院校采用这种模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