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临朝听政的太后有不少,文明太后你知道多少

如题所述

原文

中国历史上临朝听政的太后有不少,光是东汉末年就有四位之多。但是除了后来当上皇帝的武则天以外,就对中华文明的贡献而言,没有人能超过北魏的文明太后,这个“文明”,就是咱们现在说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这两个字。可是这两个字不是咱们给她加上去的,是古代帝王将相,著名文人死后要根据他生前的贡献和品德要加一个谥号。这是这位太后死了以后,给加的谥号,谥就是“文明”,所以历史上一直称她为文明太后。

文明太后,姓冯,442年生,她本是北燕的郡主(爷爷冯少通是北燕的皇帝),不过因为奶奶失宠被废,所以他父亲冯朗逃跑到北魏,她也由皇室之女变成了普通官宦之女,后来,冯朗因罪被杀,冯姑娘又成了罪犯之女,因此被没入北魏皇宫。 几年以后,冯氏成了当时的太子后来的文成帝拓跋濬的妃子,453年,文成帝登位,冯氏为贵人,456年,冯氏成为冯皇后,九年后,文成帝病逝,拓跋弘登基,冯皇后成为冯太后,471年,拓跋弘退位,拓跋宏登基,冯太后成为冯太皇太后,490年,冯太皇太后逝世,享年四十九岁,谥“文明太皇太后”。

她14岁的时候被选为贵人,她的丈夫年龄13岁,当时刚刚继位。她18岁的时候被选为皇后,中国历史上一般地说,要选一个妃子作为皇后,它是一步完成的,就是由皇帝下诏书,那么一般这种情况就是皇帝成年了。那么如果皇帝未成年的时候,由太后降太后令,那么选定哪一位妃嫔为皇后,这个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很特别,先要从皇帝的几位夫人当中选定一位皇后候选人,那么她有了这个资格,必须要经过一个非常隆重的仪式,叫做“手铸金人”,如果成功,那么那么她就被正式册封为皇后,如果手铸金人失败,那么她的皇后候选资格就自动取消,然后要另外再选一位夫人来候选皇后,重新手铸金人,所以“不成则不得立”。

也就是在这一年,文成帝的长子拓跋弘被立为太子,生母被赐死。于是冯皇后又担起了抚养拓跋弘的责任,她将拓跋弘视如己出,母慈子孝。本来一切都很美满,可惜文成帝英年早逝,25岁时便驾崩了。由于感情深厚,文成帝的死让冯皇后痛不欲生,当焚烧文成帝的衣物时,她甚至扑到了火堆上想一死了之,幸好被周围的人及时拉回来。文成帝死后的第二天,十二岁的拓跋弘即位,即献文帝。献文帝即位后,权臣乙浑欺负这对孤儿寡母,谋划篡位。这时冯太后坚毅果敢的一面便展现出来了,她密令心腹率兵镇压叛乱,收捕乙浑。很快,乙浑便被捕杀了。然后冯太后宣布自己临朝称制。凭借天才般的政治能力,冯太后很快稳定住了北魏政局。

冯太后执政时,北魏每年都有新的改革,把北魏改革全归功于孝文帝拓跋宏是不完全的,冯太后颁布过《太后十八令》,在她执政时,几乎每年都会有一两项改革,最从无关权贵痛痒的开始。她建学堂,让人有书读,完善了太学制度,所有郡县都设立学堂,能担任老师的人绝不是随便选择的,要博学、有社会阅历、有一定的年纪。她允许逃荒,让百姓逃离灾荒,不再把灾民强制留在灾害地。她禁止同姓通婚,提高优生率。她赦免犯罪较轻的罪犯,亲自到监狱去查明案情,释放他们,让他们在农忙的时候能够出狱种地。她建立了北魏养老制度,让没有能力工作的老弱病残起码有饭吃。她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教育了孝文帝这一代明君忠臣,冯太后深深地明白,改革和汉化是需要新的思想和文化。让朝中老臣已经定型的价值观去改变是很难的,但让拓跋宏这些小孩子去学习,去塑造他们的改革观,才能从根本上进行北魏改革。

公元490年,操劳半生的冯太后终于病倒,病势汹汹,回天乏力。“我没什么对不起拓跋家的了,这一生我已经尽力了,希望你别让我失望,别让你的祖先失望。”牵着孝文帝的手,执政十七年冯太后去世,谥号“文明太皇太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