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中国山水画?

如题所述

山水画乃是国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我国古代文人墨客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敬仰与热爱。作为国人,我们理应好好欣赏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那么如何才能很好的欣赏中国的山水画呢?我想我们可以在古代名人谢赫的笔中寻找答案。

谢赫是南朝时期著名的画家,曾著有《古画品录》一书,书中提到了欣赏山水画需要从六个方面来进行。后人为他总结为“品画六法”。我们也不要咬文嚼字了,通俗的来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

首先就是要看整幅作品的气韵。我们说一个人的精气神代表着一个人的外在形象。那么对于一幅画来说也是如此。整体看上去大气磅礴,一气呵成就说明这幅画气韵充足。

我们拿北宋时期著名画家范宽的《雪山萧寺图》来说,整幅画主要描绘的是萧寺隐藏在雪天的树林中若隐若现。虽然没有过多的进行修饰,但是从画的顶端一直到画的底端都不乏行云流水的线条勾勒。说明这幅画绝对是一气呵成的,整体看上去不仅清新脱俗,还能给人以顺滑的感觉。

其次是要看作品的笔墨用法。笔墨用法最能显示出画家的笔功。通过毛笔去勾勒不同的线条来体现画中的高山、树林以及房屋建筑。笔功强劲的画家勾勒出来的形象更加逼真,所以作品的好坏还要看画家的笔墨用法是否得体。

我们还可以拿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来说,相信这幅作品大家都不陌生,画家黄公望用不同的笔墨勾勒出山林、高山、悬崖、湖泊、房屋、人物等等,非常逼真。不仅从气韵上了得,在笔墨的用法上也属上乘。

欣赏山水画的方法还有很多,总之在看的同时还要用心去感受,这样才能感触更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1-11

重意境,轻形绘。

中国的艺术发展总体上来看来是和中国思想一样的道路。而国外艺术发展前更多的是注重对事物的真实描绘。根深中国人脑袋中的思想主要就是道的平衡。如果说外国美术发展是从对事物精准描绘和反应,而中国美术发展则是对创作人的心性和当时的感触描绘。

中国山水画其为国画的一个分支。无论什么画国画中的最重要一笔就是留白。也许很多人听过,单单只是为了好看么?实则结合中国阴阳思想就明白了。由于我们很长一段时期使用的是水墨画,留白就成了阴阳调和的重点,使得整个画面趋于平衡中庸。这点其实和国外素描中黑白灰的理论差不多。

从整体上来讲美术作品的欣赏最先看也是最直观的就是观察其构图,通过对构图的理解在去细致思考画中的景物景色。山水画中,我们从很多作品中可以感受下,是否大部分都是大川大河,云海弥漫,再配以老树枯藤人影昏昏,我们的山水画多大体现的是一种意境或者气势。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能根据一幅画就能理解一句文言文的诗词。哪怕没上过学也是一样,这就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

这并不代表山水画没有技法可言。山水画的技法很多流派很多种类,哪种好却说不清没有准则。在刚学习国画时候,我的老师就告诉我们国画是谁都能画的,并不一定需要非常深厚的美术功底。入门容易精进难。这些年已经很少在拿起笔认真的画一幅作品了,但对国画的思考却有了新的认识。国画就是在用意境去体会创作者的心性感受。

山水画是让你感受它的意境,而不是去看它成画的技法。

第2个回答  2017-11-10
◎神韵、意境是国画的灵魂
中国画十分重视表现对象的精神实质,即所谓的「神韵」,而不在乎是否画得很像,所以
齐白石先生说:「画在似与不似之间。」一位创作者是将融合于胸中的自然现象,经过情感的激发,藉纯然之技法自然绘画而生,这就是所谓「灵感」的流露。意境是画的灵魂,所谓「意境」就是撷取客观事物中的精粹,加上主观 思想感情的冶炼,即借景抒情,再经过艺术加工,达到情境交融的「美的境界」、「诗的意境」。 
李可染先生有两句座右铭:「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以勉励自己除继承传统之外,要有胆量敢于突破、勇于创造;然而胆识虽可贵,但光有胆是不够的,还要有「魂」,魂者即意境也。画家的一笔一画,既是客观形象的表现,又是作者感情的抒发,即反应客观事物之精神实质,创造有情有景的艺术境界。
◎「留白」让观赏者拥有想象空间
中国画所表现的境界特征,可以说是根基于中华民族的基本哲学,亦即易经的宇宙观:「一阴一阳之谓道。」所以,画面的空间凭着一虚一实、一明一暗的流动节奏表达出来,尤其讲究「气韵生动」,即是一种有 节奏的生命,虚实相映,计白当黑(以虚为实),达到「此时无声胜有 声」的境界,因此,「留白」是中国艺术中一门很大的学问与特色。不管是山水、花鸟或人物画,一般来说,国画很少会将整个画面填满, 而是要留给观赏者更多的想象和自由以让思绪在宇宙无限的空间里飘游,因为一幅作品并不是最后的叙述,而是一个开端,国画家所记录的并 不是单独视觉上的经验,而是许多经验的聚合,这种经验以形式来表现 ,同时还赋予象征性的意义例如画家画黄山,黄山的真面目对画家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自然 形态的精髓,可以对着它凝想,可以对着它遨游。又如画家画树上的小鸟时,这只小鸟并非是被画框框起来的东西,而是无限空间中的一个生命象征,是「超以象外」、「灵的空间」,其内涵力量在于能引导观「脱离自我」、从所观赏的画中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及清新脱俗之感。
对于一般人来说,能否欣赏一幅绘画作品常常是能否“看懂”,他们的欣赏步骤是:画的是什么?画得像不像?画家画这种形象的寓意是什么?如果都回答出来了,便认为是看懂了,如果回答不出来,便认为是看不懂。用这种方法来欣赏中国画,一般来说,工笔的、写实的作品就容易欣赏,因为它是具体、真实,看得懂。但如果是粗放的。写意的作品,尤其是水墨写意的作品,就较难欣赏了,因为它不写实,形象不具体,就看不懂,而且更无从知道作者的寓意了。当然,一般人用这种方法欣赏绘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画得像,看得明白,才容易引起联想、产生共呜。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一幅绘画作品的好坏,却不是以“像”或“不像”来衡量的。就艺术而论,我们衡量一件绘画作品的好坏,或我们欣赏一件绘画作品,首先不在于它像或不像,而在于绘画作品的主题,或者说绘画作品中所辐射出的某种观念、某种思想、某种情绪,能否紧紧地抓住观赏者的心弦,能否给人以充分的艺术审美享受,并使人从中获得某种启迪和教育。应该说,这才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真正目的。像与不像仅仅只是作品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因此像与不像就不能作为衡量作品的好坏或欣赏作品的标准。
那么,画家们是怎样来看画的呢?就国画而言,内行人看画一般是看画面的整体气势,用美术术语来说就是先体味其“神韵”,或者“神似”,然后再看它的笔墨趣味,构图、着色、笔力等。最后才看它的造型,即像不像或“形似”。内行人的这种抓“神韵”的欣赏方法当然是抓住了实质,因为“神韵”就是一种高的艺术审美享受,常常是中国画家们的追求达到的目标。
当然,一般的人要从画中去体验到一种“神韵”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不但需要一定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绘画方面的基本知识,特别是通过绘画而训练出来的一种“感觉”。所以要很好地欣赏绘画,还得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和艺术修养。
但是,如果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欣赏绘画作品也许更能理解一些。有人提出,艺术的欣赏需要经过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和审美创造三个阶段,那么从这样三个方面去欣赏绘画作品是很有道理的。
审美感知就是要求我们直观地去感知审美对象,即艺术作品本身,我们可以去感知作品上画的是什么?画得像或是不像,色彩是鲜明的或是灰暗的,线条是流畅的或是笨拙的,表现手法是工笔的或是写意的等等,总之要自己亲自地平心静气地进行直观的感受。第二步,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审美理解。即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理解和思考,把握作品的意味、意义和内涵。这种理解包括对作品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技巧的理解;对作品表现的内容和表达的主题的理解;以及对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精神的理解等等,这就需要充分调动我们的思考能力。
我们可以一步一步地想下去:作品画的内容要表现什么?是怎样表现的?所采用的艺术手段是否恰当?能否充分地表达出主题?同时,透过作品的画面,猜测作者的心思,是热情地歌颂或是辛辣地讽刺;透过画面的气氛,体验画面的情调:是深沉或是豪放,是乐观或是悲伤。再还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结合作者的身世、创作特点和所处的时代背景等进行分析。
到了这一步,艺术的审美欣赏并没有完结,还有一个审美创造阶段。就是通过审美的感知和审美的理解后,在对作品审美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通过自己积累的审美经验、文化知识、主活阅历等进行丰富的联想、升发开去,再创造出一个新的意象来。这样,你才真正获得了启迪和教育,欣赏绘画才获得了真正的意义
第3个回答  2017-11-10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道”,何谓道?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宇宙万物自然发展的内在规律,中国古代的“道”的思想即使在今天还是具有很高的科学文化价值的。好的花鸟画.人物画亦强调得道成画的,但由于体现天地之道不充分,故只能被视着“小品 ”。
  山水画,画的是天地山水小船屋宇树木等,一般人们看画也就是看到这些东西,第一是喜欢,其次是想去想居。其实,中国山水画的文化内涵远不止此。外形式的东西只是中国画家通过道术表现自身对道体的理解而借用的载体而已。目的不是画这些素材类的东西以至逼真,而是想力求表达出自己对大自然的一种感悟以求通达天地之道.
  中国龙在学者眼里是中国人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图腾标志,在中国画家眼里它是自然界能量运动之痕,大理石的花纹在一般人看来只是一种普通的石头花纹 ,在中国画家眼里它就是自然界能量运动之迹,万物包括生命体就是顺应这一痕迹而形成发展的。
  中国文化是自然主义文化 ,以体现蓬勃向上的生命气息为原则。这也就是一个中国画家毕其终生要追求的东西,同时自身也获得长寿。万物相杂自有序,中国古人发现这个序就是太极八卦.阴阳五行,中国山水画表现天地万物时也表现这一学说,因篇幅所限,在此恕不详述。
  山水画即求天地之大道,上面谈到的形.理.性.势.气五阶段与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也是同理。以工作为例,形即外观事物或我们面对的工作,理.性.势.气即内在本质,是未知结构,不同优秀度的领导者就是对内在未知结构的把握度不同,达到通气的水平就是对事物或工作的规律全面掌握,了如指掌,驾轻就熟,这当然是最优秀的领导者了,但这样的人不多。中国山水画大师不多也就是这个理。
  下面再给大家谈谈山水画的技法问题。中国画的工具材料全都按自然主义原则采自自然界,有笔.墨. 纸.颜料等,毛笔是最主要的工具。从毛笔的顶端看,中间一点,周围一圆圈,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偌大一个宇宙的形成最早是由一点开始的,谓之太极,圆指的是宇宙整体。中国人也在宣纸上实践了这一思想观点,从笔尖一点画出天地万物。把山水画的技法看作“道术”是再得体不过的了。由于山水画的绘画原则所限,学习山水画的笔墨技法往往需要化几十年的功夫,第一原则就是笔墨要松,绘画史已经证明,笔墨从拘谨到放松,与人类不断在发展中得到解放是同步的。然后笔墨在质的表现上,根据中国道的原则及人的基本修养标准,有八个总结:刚.柔.动.静.诚.信.和.灵。中国的阴阳观,以阳刚为上,阴柔为下,但刚者易折须以阴柔辅之,故具有张力的柔和笔墨(外柔内刚)为高。
  中国对动静的辨证关系是很有讲究的,生命必须是动,而静者生智静者寿,故动中见静,静中见动为高。天地以德(正气)运行营造万物乃至生命,人们以德行世友好相处,诚信(按道理办事)固然重要,所以好的笔墨往往是憨态可鞠的。和即和谐,高度有序也,好笔墨是变化丰富而不乱的。灵指灵性,有灵性的笔墨生命无处不在,这是对画的基本要求,然而又是最为重要的,没灵性的画那就一无是处了,这是由画家本人是否有灵性来决定的。
  古人谢赫评画称气韵生动为第一就是这个理。其实中国画的笔墨标准与我们完美的人性人格修养标准是完全一致的,我们甚至可以把中国画学比作“人学”。
  近现代以来,中国山水画的现状如何呢?主要现象有三种。一是标榜中国传统文化,泥古不化的。二是标榜画家个性,标新立异的。三是批判传统,重彩作画,搞中西结合以此来改造发展中国画的。尤其后两者是当代中国画坛的主流。人类历史总是在突破中前进,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我们对这些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偏执有清醒的认识,多一些自己的思考也是应该的。
  对以上三种现象评析如下,纯属个人见解 ,以供参考。
  第一种泥古传统,好的方面是可以在学习传统的同时打下扎实的基础,好画亦为中国绘画轨迹留下一些记印,关键是在思想认识上要知道中国绘画的历史也是多元发展的历史。
  第二种个性发展,这是按艺术创造规律进行艺术创造的最高准则,强调个性创造,上世纪初“ARTS”被 引进以来,以艺术形式在宣纸上画中国画的人成为主流,学院派至今依然如此。因为是个性化的,好坏只能是各人各看了。他们的特点是无文化包袱,思想解放。
  第三种批判传统搞中西结合的 ,这是运用重彩想为中国画创出一条新路子的勇士们 的一种勇敢的尝试,其本质是用艺术的砖来敲中国文化的门,历史会记下这些痕迹,成败自然由历史去评说。
  这三种现象客观存在,孰对孰错化太多的笔墨去评说,并没多大意义。当我们睁眼看看天上的飞机.海里的大船.奔驰的火车,我们自然会感到我们今天的生活空间之大是古人无法比拟的,整个世界都是我们学习的课堂。对他文化一无所知,死抱着自己祖宗的传统不放,孤芳自赏,夜郎自大,关闭自守,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扼杀!我们如果能下功夫学习研究把握住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张开双臂去拥抱整个世界,不是拿着自己的文化去与他文化攀比,而是主动寻找契入点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对话,吸取他文化的营养丰富自己,尤其注意向当今世界最先进文化学习,不是中西结合,而是东西南北中全方位结合,我们中华文化才会发展得更加完美,更加辉煌!
  因为艺术的概念不足以涵盖中国山水画,故从文化的视角简略地提一下,也是为了表述的理由能更充分些。近现代以来,对中国山水画改造革新的主流,还是一些中西结合的倡导者,他们是勇士,但他们在画面上的表现主要是大胆地泼倒涂色,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探讨。一是西指何方?西方文化仅是色彩,就这么贫乏肤浅吗?二是中国人也长眼睛,中国也有太阳,中国何曾不重视色彩?中西结合的倡导者们的绘画只能说是一种现象,是否有学术价值,还需要历史的验证。但由于交通的便利,各国的互相往来,有限的文化交流,对中国绘画的影响还是有的。西方文艺复兴后,人性得到很大的解放,奔放潇洒及油画技法的笔笔见笔的 特点在近现代的中国山水画中时常可以看到,但西方人对复杂丰富的色彩关系的处理水平很高,在中国山水画中运用的好的还不多见。过于复杂丰富的色彩运用在中国山水画会有损中国山水画的静雅气息,如果我们在文化对话中能注意到这一点,研究尝试,这也是一个不小的课题
  对上述内容作一个归纳总结,我们不难知道,当我们欣赏一张近现代中国山水画时应注意几点:一.气韵生动雅致,二.笔墨良好潇洒,三.章法运作合理,四.色彩淡雅丰富,五.素材憨态有味 ,六.传统功力深厚。 要加以说明的是这六点是中国山水画的最高标准,不易达到。一位在认识上清醒而为此努力奋斗一辈子的画家都未必成功(大多数认识有错的画家那就免谈了)。因此当我们欣赏一张中国山水画时也只能看看其相对的水平,不要太苛求了。
第4个回答  2017-11-10
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中国山水画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种体现,是我国民族文化所特有的。它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精髓和悠久历史内涵,例如“天人合一”的思想等等。它不以简单或直接再现自然景观为目的,而是通过画作展现画家的宇宙观和审美趋向,其中不仅包含画家自己对艺术的理解与艺术修养,更是画家对自然的感受借助笔墨这种中国文化所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段加以表达的结果。它在表现形式上的特点就是所谓的“似与不似之间”(齐白石语)。这与以再现自然景观为目的的西画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欣赏中国山水画,不能简单的以“像不像”为准则,而是要求欣赏者有比较丰富的历史、人文和艺术方面的修养。但是,就绘画艺术本身的规律而言,两千多年来,人们还是取得了一些公认的准则。我想,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些判定标准,对也许会有些帮助。画分“三品” 古人对于山水画最早分为“三品”:神品、妙品和能品,还有人将此“三品”又各分三等。夏文彦的解释是“气韵生动,出于天成,人莫窥其巧者,谓之神品。笔墨超绝,敷染得宜,意趣有余者,谓之妙品。得其形似而不失规矩者,谓之能品”。朱景真则认为,“‘三品’之上更增逸品”,有人附议(王休复)。也有人认为逸品不应与神、妙、能“三品”放在一起品评(张彦远)。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我个人以为,夏文彦关于神、妙、能“三品”的解释,已经勾画了一个比较适合中国民族审美心理的欣赏山水画的标准。谢赫“六法” 从技术层面上作鉴赏,则大多以南齐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六法”为指南。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造型能力)、“随类赋彩”(设色能力)、“经营位置”(构图能力)和“传移模写”(继承能力)。并且,他认为,“气韵必在生知”。明代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也说,“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清代邹一桂在《小山画谱》中说,“以气韵为第一者,乃鉴赏家言,非作家法也”。也就是说,大家一致认为,一幅画的气韵是决定其优劣的最重要的因素。当然,关于气韵的由来也不能宿命化。董其昌没有像谢赫那样把话说绝。他在“气韵不可学”的论断之后,为画家们指出了一条曲径通幽之路:“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就是说,画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从大自然中获取灵感。值得提及的另一条广为画界所接受的经验之谈,即“远观其势、近观其质”。我们欣赏一幅山水画,首先,在远处审阅它的气势如何。然后站在近处查看画中用笔是否挺拔有力、皴法是否富有表现力、用墨是否五色聚生,以及是否满足前面画论对于一幅好画所阐述的要求。气象、笔墨、韵味 今人论画,更有新意。当代大画家陆俨少在其著作《山水刍议》中说:“一幅画的好坏,要从它的气象、笔墨、韵味这三个方面衡量。这三点如果达到较高的标准,就是好画。否则就不是好画。”另外,陆俨少强调“画忌平”。气韵、含蓄、笔墨、丰厚、大气山水画大师李可染则提出“气”、“含”、“北”、“风(丰)”、“大”等五个方面。就是说,一张好画必须气韵灵动、画面含蓄、笔墨遒劲、内容丰富、气势宏大。还有画家提出再加上“有所创新”。这些都是对前人的发展。山水十二忌 在欣赏一幅中国山水画时,该画不可有元代饶自然在《绘宗十二忌》中总结的“布置迫塞”、“远近不分”、“山无气脉”、“水无源流”、“境无夷险”、“路无出入”、“石止一面”、“树少四枝”、“人物佝偻”、“楼阁错杂”、“滃淡失宜”和“点染无法”等毛病或瑕疵。饶自然的这12条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已为画界所采纳。中国山水画的审美尚有虚实、浓淡、主次、聚散、留白、透气等等。不过,对于欣赏者来说,略显专业了一些。以后有机会再与大家一起讨论。(龙耀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