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三篇作文。我喜欢的一个故事,我喜欢的一个人/关羽。我不喜欢的一个人/曹操。

每篇250个字左右

  我喜欢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中国小说由短篇发展至长篇的原因与说书有关。宋代讲故事的风气盛行,说书成为一种职业,说书人喜欢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为题材来敷演,而陈寿《三国志》里面的人物众多,事件纷繁,正是撰写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国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来在民间也已流传,加上说书人长期取材,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最后由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而成长篇巨著。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会上经过漫长时间口耳相传,最后得以加工、集合成书,成为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集体创造,与由单一作者撰写完成的小说在形态上有所不同。《三国演义》对后来的小说相信有一定的启导作用。

  关羽他集忠于君,善与友,正义,武力,智慧,勇气,毅力,大志于一身。他集骄傲,狂妄,轻敌,自大于一身.
  关羽的另一特点是量小,不能容物。最早是刘备得孔明之后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君勿复言』羽、飞乃止。如果说当时关羽瞧不起刚刚二十出头刚出茅庐的小子还是正常的话,那么后来要于马孟起单挑就太不识大体、自负、不能容物了。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从这里,可以看出关羽完全是一个争勇斗狠的一介武夫,不识大体,诸葛亮的一封信还要遍示宾客孔明深知吾心也——虚荣!诸葛亮的这封信虽然缓解了暂时的矛盾,但是助长了云长的骄、傲之气。建安二十四年,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诸葛亮说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先主曰『吾自当解之』。果然、刘备将黄忠列为无虎上将引起了云长的愤怒大丈夫誓不与老卒为伍不肯受拜。此时关羽针对的并非是黄忠,矛头指向的已经是刘备了。此次幸亏费诗的善言,不然刘备真不知道如何下台阶了。此时云长已经如此难控制,刘禅代位之后又如何驾御世之虎臣?按照中国历史上来看,此时刘备应该考虑这个问题了

  曹操五大缺点: 1 生性多疑:谁敢否定这一点?不但怀疑敌人,而且对自己人也小心戒备。败走华容道看到小路火起偏偏要走这 条利于伏击的小路,有人说这是由于连连被人设计才让曹操养成的习惯。不过当时被董卓追杀之时,仅仅听到人 家磨刀宰猪就杀人全家,这个时候恐怕他还很年轻。 2为人自大:每每胜利之后的惨败正好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有的时候连谋士的话都不听,赤壁之战后三笑遇伏颇有 戏剧效果。 3残忍好杀:坑杀降军,斩杀百姓这些事情不必多说,就连一些肱骨之臣(如孔融,杨修,等)也不放过就说明曹操为了达到目的可以铲 除一切反对势力。 4目无君上:无论曹操出于什么原因救出献帝,但是这个小皇帝终究死在曹操之手,谁能否认?曹操到底是开始就 有了争霸之心,还是到了后来才慢慢变成这样的又有谁知道啊。 5贪花好色:曹操好色远近闻名,无论怎样,典伟在历史上确实因为曹操好色而死。

  回答者: Ya宝_N - 七级 2010-7-29 15:38

  检举 太难啦,自己整理吧

  1.关羽是一位大英雄,智勇双全,忠义无比,在中国,人人都知道关羽的大名,许多地方还建起了关公庙,已表示世人对关羽的尊敬。

  关羽是三国时期蜀国的一员大将,字云长,被人们称为“武圣” 关羽非常勇猛,素有“万人之敌”——虎将的称号,年轻时,“温酒斩华雄” 放水淹七军,活捉于禁,威震三国,当关羽死后曹操说到:“云长已死,吾夜眠贴席矣。”可见关羽是非常勇猛的。同时,关羽也是忠诚、仁义的化身,当他被曹操俘虏后,和他约法三章说:“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三者缺一,断不肯降,当他知道刘备所在后“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经历了千心万苦终于回到了刘备身旁,可见关羽是多么忠诚啊!

  要是世界上都是向关羽一样那么忠诚就好了!
  2.曹操
  俗话说:天下三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凡在此时期,必然是一个战乱纷纷,豪杰辈出的时代,三国便是这样一个历史时代。说到三国,人们马上联想到很多历史人物,诸如曹操,关羽,诸葛亮,而其中争议最大的人,便是曹操。有些人对曹操评价很高,有的人认为曹操是一个人品很差的人,那么曹操到底是怎样的一位君主呢?让我们来一起走进这位乱世奸雄的内心深处。

  曹操,表字孟德,小名阿瞒,本姓夏侯,因其父嵩是中常侍曹腾的养子,遂后改姓曹。曹操自幼生在宦官家庭,十六岁举孝廉,后有又在大将军何进手下做官。何进被诛后,他假心事董卓寻机行刺,不想事情败露,慌乱逃跑后在家乡借用其父家产招兵买马积草屯粮,开始了他的征服之路。首先,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争取到主动权接着又四处征讨,灭吕布、战张绣、灭袁术、逼刘备,官渡之战一举歼灭袁绍,最终统一了北方。
  在罗贯中笔下,曹操是一个阴险狡诈,好弄权术,残暴不仁,嫉贤妒能,老谋深算的老狐狸形象,这的确是很损坏曹操形象的了。在我看来曹操的为人是三国中做得最好的一位,试问如果曹操真的如同《三国演义》中所描绘的形象,那曹操将官之中因何会有张辽、夏侯敦一样的大将,又怎样能战胜袁绍一统北方的呢?显然上述对于曹操的描写只是片面的。那么从历史的客观的角度上看,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
  第一,曹操是一个深谋远虑善于随机应变的人。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一文中,曹操曾表明过自己志愿,汝南的许绍评价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就是说曹操生于和平年代必然会位列三公成为辅佐皇帝的优秀臣子,但他出生于东汉末年,在这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曹操被赋予的历史使命是结束这个纷乱的战争,所以曹操的命运就是成为一代奸雄。他从小就认识到了这一点,于是他一直都在广交豪杰、招揽贤士,这不得不说曹操的城府极深,深谋远虑。
  第二,曹操是一位很有才华、善用人才的智者。这一点是任何人都不可否认的。在文学上,曹操、曹植父子是与“建安七子”齐名的一代文豪,曹操的许多诗词歌赋至今还广为流传;军事上,曹操打仗指挥有方,治军甚严,还曾“削发代首”,深得民心;政治上,曹操曾提出过“屯兵种田”的政策,让士兵们边守疆土边种田,既增加了粮食还锻炼了身体,这支军马后来就成了魏国的主力军。在用人方面曹操做得也算很不错了,陈琳在袁绍手下任主簿时曾给曹操写信,信中大骂曹操不仁,连十八代祖宗都骂了,后来曹操俘虏了陈琳提及此事,曹操说:“写的那信是各为其主,我不怪你,但你骂我就好了,骂我祖宗干什么呢?”然后淡淡的一笑,依然让陈琳在自己的手下做主簿;还有许攸,也是从袁绍那投奔过来的,曹操听闻许攸来了,光着脚就接出去了,这难到是说曹操嫉贤妒能吗?但是荀彧之死的确是曹操的一大败笔,曹操一生对他的谋士们都很重视也很尊重,荀彧是曹操心目中最理想的一位谋士,他也为曹操做了很多大事,曹操称霸的蓝图就是荀彧设计的。但曹操后期野心爆发,残暴的王者本性显示了出来,借进位魏王之事,杀了荀彧,这实是曹操残暴不仁的表现。
  第三,曹操还是一位很可爱,积极向上,关心他人的积极乐观主义者。例如曹操临死前下遗嘱的时候,一般人都是关于财产立嗣之事进行嘱托,可曹操很奇怪,他对所有臣子进行嘱托,对家中之事也念念不忘,时时刻刻地在想着自己的妻儿们。这点上曹操可谓是一位好男人,好丈夫。说他乐观,这确实不假,纵观曹操一生他很少哭,大部分时间是笑的。无论冷笑、奸笑、坏笑、大笑在曹操身上都能找到,而他哭只有三次,一次是哭父亲,一次是哭典韦,最后一次是哭郭嘉,而这三人都是曹操生命中很有代表意义的。父亲代表他的亲人,典韦代表他的武将,郭嘉代表他所有信服的谋士们,这也是曹操关心他人的一面。
  第四,曹操是一位知错就改、懂得承认错误的人。他一生大事做得很多,错事也不少,但在处理问题上,他的表现堪称三国所有英雄中的第一名。在战胜时,他不贪功,所有的功劳都给部下,赏罚分明;战败时,他也不会将过错推脱给其他人,会先从自身出发找原因,找到自己指挥上的失误,做自我检讨。在乌丸战前夕,曹操召集众将开了个紧急会议,研究是否进兵乌丸,将士们各执一词争执不休,最后在郭嘉的极力支持下,曹操率一支轻骑奇袭乌丸,消灭袁氏余党,但曹操也伤亡惨重。回到许都后,曹操下令把不支持打乌丸的人都找来,这部分人以为曹操会惩罚他们,可到了中军帐曹操却对他们进行了嘉奖,并对自己做出了检讨说:“乌丸一役我军虽取胜,但伤亡惨重诸君之见是很有道理的。”曹操勇于承认错误的精神可见一斑。
  第五,曹操还是一位为人谨慎却疑心太重、有时不明事理、独断专行的人。有句他的名言就证实了这一点“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这句话彻底暴露的曹操的本性和称霸中原的野心。曹操用兵谨慎是仅次于诸葛亮和司马懿,但他的谨慎又有所不同,是过于谨慎以致对任何事情都疑心过重,在这点上曹操吃了不小的亏,甚至差点连命都搭上了。周瑜就利用了曹操的这一缺点,借蒋干下书之际利用他的疑心杀了蔡瑁和张允,使得曹操在赤壁一战中大败亏输,再不敢轻易打江东;再就是神医华佗,本是一颗济世救人之心,却被曹操误以为是谋杀,结果曹操的疑心害了华佗,也毁了他自己。
  曹操在戏剧方面也涉及很深,他的脸谱黑色的墨彩代表他的奸,但两侧的白印也肯定了他作为一位“雄”对历史的贡献。这就是曹操,无论是人对他有什么评论,他一直都按着自己的路子走。他,乱世之奸雄——曹操。
  3.
  我喜欢的一个故事

  我读过很多故事,最让我难忘的是《小白兔受骗》,它让我知道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多动脑筋、多思考,辩别是非。

  这个故事是这样说的:小白兔种了西红柿和茄子。他每天起早贪黑地锄地、浇水,把庄稼侍弄得好极了。可是有一天它发现庄稼上长了蚜虫,它就去请七星瓢虫来治好庄稼的病。过了几天,来了二十八星瓢虫,它们骗小白兔,我们是七星瓢虫的哥哥,我的本领比它大,小白兔信以为真,便热情地接待了它们。一个星期过去了,它们把小白兔的庄稼咬得七零八落。

  小白兔才知道它们是害虫,小白兔后悔极了。读到这里,又使我想起现代的社会存在着“恐布分子”欺骗我们小孩,制造假冒产品欺骗消费者,我们一定要辩清你们的真面目,决不能上你们的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7-29
太难啦,自己整理吧

1.关羽是一位大英雄,智勇双全,忠义无比,在中国,人人都知道关羽的大名,许多地方还建起了关公庙,已表示世人对关羽的尊敬。

关羽是三国时期蜀国的一员大将,字云长,被人们称为“武圣” 关羽非常勇猛,素有“万人之敌”——虎将的称号,年轻时,“温酒斩华雄” 放水淹七军,活捉于禁,威震三国,当关羽死后曹操说到:“云长已死,吾夜眠贴席矣。”可见关羽是非常勇猛的。同时,关羽也是忠诚、仁义的化身,当他被曹操俘虏后,和他约法三章说:“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三者缺一,断不肯降,当他知道刘备所在后“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经历了千心万苦终于回到了刘备身旁,可见关羽是多么忠诚啊!

要是世界上都是向关羽一样那么忠诚就好了!
2.曹操
俗话说:天下三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凡在此时期,必然是一个战乱纷纷,豪杰辈出的时代,三国便是这样一个历史时代。说到三国,人们马上联想到很多历史人物,诸如曹操,关羽,诸葛亮,而其中争议最大的人,便是曹操。有些人对曹操评价很高,有的人认为曹操是一个人品很差的人,那么曹操到底是怎样的一位君主呢?让我们来一起走进这位乱世奸雄的内心深处。

曹操,表字孟德,小名阿瞒,本姓夏侯,因其父嵩是中常侍曹腾的养子,遂后改姓曹。曹操自幼生在宦官家庭,十六岁举孝廉,后有又在大将军何进手下做官。何进被诛后,他假心事董卓寻机行刺,不想事情败露,慌乱逃跑后在家乡借用其父家产招兵买马积草屯粮,开始了他的征服之路。首先,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争取到主动权接着又四处征讨,灭吕布、战张绣、灭袁术、逼刘备,官渡之战一举歼灭袁绍,最终统一了北方。
在罗贯中笔下,曹操是一个阴险狡诈,好弄权术,残暴不仁,嫉贤妒能,老谋深算的老狐狸形象,这的确是很损坏曹操形象的了。在我看来曹操的为人是三国中做得最好的一位,试问如果曹操真的如同《三国演义》中所描绘的形象,那曹操将官之中因何会有张辽、夏侯敦一样的大将,又怎样能战胜袁绍一统北方的呢?显然上述对于曹操的描写只是片面的。那么从历史的客观的角度上看,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
第一,曹操是一个深谋远虑善于随机应变的人。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一文中,曹操曾表明过自己志愿,汝南的许绍评价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就是说曹操生于和平年代必然会位列三公成为辅佐皇帝的优秀臣子,但他出生于东汉末年,在这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曹操被赋予的历史使命是结束这个纷乱的战争,所以曹操的命运就是成为一代奸雄。他从小就认识到了这一点,于是他一直都在广交豪杰、招揽贤士,这不得不说曹操的城府极深,深谋远虑。
第二,曹操是一位很有才华、善用人才的智者。这一点是任何人都不可否认的。在文学上,曹操、曹植父子是与“建安七子”齐名的一代文豪,曹操的许多诗词歌赋至今还广为流传;军事上,曹操打仗指挥有方,治军甚严,还曾“削发代首”,深得民心;政治上,曹操曾提出过“屯兵种田”的政策,让士兵们边守疆土边种田,既增加了粮食还锻炼了身体,这支军马后来就成了魏国的主力军。在用人方面曹操做得也算很不错了,陈琳在袁绍手下任主簿时曾给曹操写信,信中大骂曹操不仁,连十八代祖宗都骂了,后来曹操俘虏了陈琳提及此事,曹操说:“写的那信是各为其主,我不怪你,但你骂我就好了,骂我祖宗干什么呢?”然后淡淡的一笑,依然让陈琳在自己的手下做主簿;还有许攸,也是从袁绍那投奔过来的,曹操听闻许攸来了,光着脚就接出去了,这难到是说曹操嫉贤妒能吗?但是荀彧之死的确是曹操的一大败笔,曹操一生对他的谋士们都很重视也很尊重,荀彧是曹操心目中最理想的一位谋士,他也为曹操做了很多大事,曹操称霸的蓝图就是荀彧设计的。但曹操后期野心爆发,残暴的王者本性显示了出来,借进位魏王之事,杀了荀彧,这实是曹操残暴不仁的表现。
第三,曹操还是一位很可爱,积极向上,关心他人的积极乐观主义者。例如曹操临死前下遗嘱的时候,一般人都是关于财产立嗣之事进行嘱托,可曹操很奇怪,他对所有臣子进行嘱托,对家中之事也念念不忘,时时刻刻地在想着自己的妻儿们。这点上曹操可谓是一位好男人,好丈夫。说他乐观,这确实不假,纵观曹操一生他很少哭,大部分时间是笑的。无论冷笑、奸笑、坏笑、大笑在曹操身上都能找到,而他哭只有三次,一次是哭父亲,一次是哭典韦,最后一次是哭郭嘉,而这三人都是曹操生命中很有代表意义的。父亲代表他的亲人,典韦代表他的武将,郭嘉代表他所有信服的谋士们,这也是曹操关心他人的一面。
第四,曹操是一位知错就改、懂得承认错误的人。他一生大事做得很多,错事也不少,但在处理问题上,他的表现堪称三国所有英雄中的第一名。在战胜时,他不贪功,所有的功劳都给部下,赏罚分明;战败时,他也不会将过错推脱给其他人,会先从自身出发找原因,找到自己指挥上的失误,做自我检讨。在乌丸战前夕,曹操召集众将开了个紧急会议,研究是否进兵乌丸,将士们各执一词争执不休,最后在郭嘉的极力支持下,曹操率一支轻骑奇袭乌丸,消灭袁氏余党,但曹操也伤亡惨重。回到许都后,曹操下令把不支持打乌丸的人都找来,这部分人以为曹操会惩罚他们,可到了中军帐曹操却对他们进行了嘉奖,并对自己做出了检讨说:“乌丸一役我军虽取胜,但伤亡惨重诸君之见是很有道理的。”曹操勇于承认错误的精神可见一斑。
第五,曹操还是一位为人谨慎却疑心太重、有时不明事理、独断专行的人。有句他的名言就证实了这一点“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这句话彻底暴露的曹操的本性和称霸中原的野心。曹操用兵谨慎是仅次于诸葛亮和司马懿,但他的谨慎又有所不同,是过于谨慎以致对任何事情都疑心过重,在这点上曹操吃了不小的亏,甚至差点连命都搭上了。周瑜就利用了曹操的这一缺点,借蒋干下书之际利用他的疑心杀了蔡瑁和张允,使得曹操在赤壁一战中大败亏输,再不敢轻易打江东;再就是神医华佗,本是一颗济世救人之心,却被曹操误以为是谋杀,结果曹操的疑心害了华佗,也毁了他自己。
曹操在戏剧方面也涉及很深,他的脸谱黑色的墨彩代表他的奸,但两侧的白印也肯定了他作为一位“雄”对历史的贡献。这就是曹操,无论是人对他有什么评论,他一直都按着自己的路子走。他,乱世之奸雄——曹操。
3.
我喜欢的一个故事

我读过很多故事,最让我难忘的是《小白兔受骗》,它让我知道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多动脑筋、多思考,辩别是非。

这个故事是这样说的:小白兔种了西红柿和茄子。他每天起早贪黑地锄地、浇水,把庄稼侍弄得好极了。可是有一天它发现庄稼上长了蚜虫,它就去请七星瓢虫来治好庄稼的病。过了几天,来了二十八星瓢虫,它们骗小白兔,我们是七星瓢虫的哥哥,我的本领比它大,小白兔信以为真,便热情地接待了它们。一个星期过去了,它们把小白兔的庄稼咬得七零八落。

小白兔才知道它们是害虫,小白兔后悔极了。读到这里,又使我想起现代的社会存在着“恐布分子”欺骗我们小孩,制造假冒产品欺骗消费者,我们一定要辩清你们的真面目,决不能上你们的当。
第2个回答  2010-07-29
我喜欢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中国小说由短篇发展至长篇的原因与说书有关。宋代讲故事的风气盛行,说书成为一种职业,说书人喜欢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为题材来敷演,而陈寿《三国志》里面的人物众多,事件纷繁,正是撰写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国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来在民间也已流传,加上说书人长期取材,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最后由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而成长篇巨著。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会上经过漫长时间口耳相传,最后得以加工、集合成书,成为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集体创造,与由单一作者撰写完成的小说在形态上有所不同。《三国演义》对后来的小说相信有一定的启导作用。

关羽他集忠于君,善与友,正义,武力,智慧,勇气,毅力,大志于一身。他集骄傲,狂妄,轻敌,自大于一身.
关羽的另一特点是量小,不能容物。最早是刘备得孔明之后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君勿复言』羽、飞乃止。如果说当时关羽瞧不起刚刚二十出头刚出茅庐的小子还是正常的话,那么后来要于马孟起单挑就太不识大体、自负、不能容物了。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从这里,可以看出关羽完全是一个争勇斗狠的一介武夫,不识大体,诸葛亮的一封信还要遍示宾客孔明深知吾心也——虚荣!诸葛亮的这封信虽然缓解了暂时的矛盾,但是助长了云长的骄、傲之气。建安二十四年,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诸葛亮说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先主曰『吾自当解之』。果然、刘备将黄忠列为无虎上将引起了云长的愤怒大丈夫誓不与老卒为伍不肯受拜。此时关羽针对的并非是黄忠,矛头指向的已经是刘备了。此次幸亏费诗的善言,不然刘备真不知道如何下台阶了。此时云长已经如此难控制,刘禅代位之后又如何驾御世之虎臣?按照中国历史上来看,此时刘备应该考虑这个问题了

曹操五大缺点: 1 生性多疑:谁敢否定这一点?不但怀疑敌人,而且对自己人也小心戒备。败走华容道看到小路火起偏偏要走这 条利于伏击的小路,有人说这是由于连连被人设计才让曹操养成的习惯。不过当时被董卓追杀之时,仅仅听到人 家磨刀宰猪就杀人全家,这个时候恐怕他还很年轻。 2为人自大:每每胜利之后的惨败正好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有的时候连谋士的话都不听,赤壁之战后三笑遇伏颇有 戏剧效果。 3残忍好杀:坑杀降军,斩杀百姓这些事情不必多说,就连一些肱骨之臣(如孔融,杨修,等)也不放过就说明曹操为了达到目的可以铲 除一切反对势力。 4目无君上:无论曹操出于什么原因救出献帝,但是这个小皇帝终究死在曹操之手,谁能否认?曹操到底是开始就 有了争霸之心,还是到了后来才慢慢变成这样的又有谁知道啊。 5贪花好色:曹操好色远近闻名,无论怎样,典伟在历史上确实因为曹操好色而死。
第3个回答  2010-08-01
<<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一员猛将张飞给世人留下的印象大多都是有勇无谋,脾气暴躁,好逞匹夫之勇的人.其实不尽如此,我认为张飞非但是智勇双全,而且还能有识大贤之能.只是由于他心性直爽,处事时想到就做,才给世人造成一个有勇无谋的错觉.只要张飞肯花时间细想一下,妙计便会层出不穷.在《三国演义》一书中有很多地方都能够体现.

例如,第二十二回中写道:“却说刘岱知王忠被擒,坚守不出。张飞每日在寨前叫骂,岱听知是张飞,越不敢出。飞守了数日,见岱不出,心生一计:传令今夜二更去劫寨,日间却在帐中饮酒诈醉,寻军士罪过,毒打一顿,缚在营中.曰:“待我今夜出兵时,将来祭旗!”却暗使左右纵之去.军士得脱,偷走出营,径往刘岱营中来报劫寨之事.刘岱见降卒身受重伤,遂听其说,虚扎空寨,伏兵在外.是夜张飞却分兵三路,中间使三十余人,劫寨放火;却教两路军抄出他寨后,看火起为号,夹击之。三更时分,张飞自引精兵,先断刘岱后路;中路三十余人,抢入寨中放火.刘岱伏兵恰待杀入,张飞两路兵齐出.岱军自乱,正不知飞兵多少,各自溃散.刘岱引一队残军,夺路而走,正撞见张飞,狭路相逢,急难回避,交马只一合,早被张飞生擒过去.余众皆降.飞使人先报入徐州.“在这件事当中,张飞在立下军令状务必生擒刘岱后,刘岱却在寨中坚守不出,张飞虽勇也无法攻破.在这种情况下,张飞成功的施展了一个妙计,不但诱使刘岱出战,生擒了刘岱,更是帮助刘备打了个大胜仗,俘虏了不少敌军.事后刘备也称赞张飞说:“翼德自来粗莽,今亦用智,吾无忧矣!”

又有一个例子,当刘备大军弃了新野,屯于樊城.曹操欲领兵攻之.刘备得知此消息后,料敌曹操不过,决定带者百姓攻投奔江陵安身.奈何刘备大军带着许多老弱病残,行军缓慢,数日便被操军赶上.两军交战,刘备军队人少,寡不敌众,被杀得溃不成军.刘备幸得张飞拼死相救才冲出包围,而身后兵马却只余百余骑.张飞却自引二十余人来到长阪桥,见桥端有一小树林,想出了一计.他令所带的二十余人砍树枝拴在马尾,在树林奔跑,扬起了很多尘土.待到曹操到时,张飞独自一人骑马在长阪桥上叫战.曹操生性多疑,见树林中尘土飞扬,又见张飞只单身一骑,恐刘备有伏兵,遂不敢出战.这时张飞却又来叫战,声若巨雷,竟当场震死操军一将,曹操于是退兵急回.张飞的这一计谋成功的施展.充分的体现出了张飞的才智.首先,他善于抓住别人的弱点,他知道曹操生性多疑,必定不敢贸然出战;然后,他凭借自己超人的勇气和万夫莫敌的武力,更加深了曹操的疑虑,进一步使曹操不敢轻举妄动.这不仅让曹操退兵数里,折了一将,更是让刘备的军队有了充分的时间撤往汉津,与关羽引的部队汇合,一起抗拒曹军.若没有张飞的这一计谋,恐怕刘备所领之军会全军覆没于长阪桥,刘备本人也难逃厄运.此真良策也!也许张飞的才智并不在诸葛亮,庞统之下,只是未开发出来吧!
与卧龙诸葛亮齐名的庞统,最初效力于孙权,可因为庞统相貌丑陋,所以得不到孙权的重用.在鲁肃的推荐下,庞统又去投奔刚刚攻克荆州的刘备,希望能得到重用.可刘备也同样因为庞统相貌的缘故,不想重用他。便以刚攻克荆州,职位无空缺之由,只让庞统到一个偏远的地方去当县令。

庞统没办法,只得先去做了个小县令,却终日饮酒,不曾治理.此事传到刘备耳中,刘备大怒.急差张飞前去查看.张飞到时,庞统正在饮酒,百余日的公文都未处理.张飞勃然大怒,想要治其罪.庞统让张飞稍等,自己拿了笔,竟在半日之内批阅了百余日来的所有公文,张飞乃大惊.于是在刘备面前力荐庞统.刘备才让庞统当上了副军师.

倘若也似孙权,刘备等只以貌取人,却不看真才实学,刘备便要埋没了一位大贤人,也许就不会有刘备后来的夺取西川,自立蜀国,刘备也会背负一个害贤之名,失掉人心.兴许张飞识贤之能在刘备,孙权之上吧!

综上所述,我觉得张飞不仅不像是世人所说的那样有勇无谋等。而且在某些方面他更是有超出常人的能力,我们必须改变对张飞的看法才行。
第4个回答  2010-07-30
他集忠于君,善与友,正义,武力,智慧,勇气,毅力,大志于一身。他集骄傲,狂妄,轻敌,自大于一身.
关羽,河东解良人。在与刘备结拜之前一直亡命江湖,属于亡命之徒,亡命奔涿郡。勇冠三军、万人敌……这些都说明亡命之徒的特点,比如许楮、臧霸等人都属于此类。但是关羽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亡命之徒,最重要区别于张飞等人的是他还治《春秋》。所以不管当时的人还是后世的人,都认为他是比张飞这种一般意义上的匹夫之勇高出一个档次的。所以刘备可以把荆州交给他打理。建安十七年,诸葛亮带张飞、赵云进川,很不放心的把荆州交给关羽。在刘备看来,关羽是隆中战略计划中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的最佳人选。诸葛亮当时似乎也找不到更适合的人选。因为当时的情况是在赤壁之战前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关羽精甲水军万人,刘崎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这支原本刘表手下精锐的荆州水军正是关羽镇守荆州的主力军。关于荆州的战事先不表。

除了“亡命”这一性格特点,关羽的另一特点是量小,不能容物。最早是刘备得孔明之后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君勿复言』羽、飞乃止。如果说当时关羽瞧不起刚刚二十出头刚出茅庐的小子还是正常的话,那么后来要于马孟起单挑就太不识大体、自负、不能容物了。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从这里,可以看出关羽完全是一个争勇斗狠的一介武夫,不识大体,诸葛亮的一封信还要遍示宾客孔明深知吾心也——虚荣!诸葛亮的这封信虽然缓解了暂时的矛盾,但是助长了云长的骄、傲之气。建安二十四年,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诸葛亮说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先主曰『吾自当解之』。果然、刘备将黄忠列为无虎上将引起了云长的愤怒大丈夫誓不与老卒为伍不肯受拜。此时关羽针对的并非是黄忠,矛头指向的已经是刘备了。此次幸亏费诗的善言,不然刘备真不知道如何下台阶了。此时云长已经如此难控制,刘禅代位之后又如何驾御世之虎臣?按照中国历史上来看,此时刘备应该考虑这个问题了。

量浅,胸无城府也是他的一大致命伤。比起司马懿坦然受妇人服,关羽的心理素质极差。孙权给儿子求婚,婚姻自由,不嫁也就算了,竟然还说出吾虎女安肯嫁汝犬子乎这样伤人的话。后关羽围樊城,让孙权出兵相助,孙权却使敕使莫速进。关羽极其愤怒下说出洛(反犬旁——字打不出)子敢尔,如使樊城拔,吾不能灭汝邪!这样的话,“洛子”是对江东人极大的侮辱,还露骨的表示樊城拔将移师东吴。看看当年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心中虽痛骂韩信,但是嘴上还说“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王,做什么假王!”。此外看关羽北伐,糜芳、傅士仁供应军粮,有时不能及时到达,关羽宣称还,当治之;再看看刘邦,在外面辛苦作战,还不停的给后方的萧何封官,两下比较,治《春秋》的关羽比起市井无赖刘邦来实在太逊。陆逊的一封信竟然让关羽心花怒放,撤去后防重兵。这充分说明了他只是一个浅碟子,实在浅的很。

在用人方面,关羽竟然把江陵、南郡、公安这些后方重镇以及供应军需的重任交给素来有隙的糜芳和傅士仁,又不知安人心——失败!大军解围撤退,反击江陵之日,情势和当初彭城落入刘邦之手,项羽敌前撤退反击彭城一样,项羽一举击溃刘邦的部队,关羽复仇之师却边走边散,这是怎么样的统帅?当年孙权给吴下阿蒙开出的看书单子中也有《春秋》,治《春秋》著称的关羽应该感到脸红(有可能是脸红了)。

关羽的自负,不仅断送了自己,还断送了诸葛亮的整个战略计划。由于他个人的冲动无谋,使全盘战略计划成为虚话。
关羽性格的最大悲剧是自恋,而这种自恋,较之吕布又有不同。吕布的自恋来自于自负,来自于对自身鬼神般武勇天下无敌的信念。而关羽的自恋则是一种强烈得近乎变态的自恋,这种自恋的来源不是自信,却是自卑,或者说由于到达了自恋的顶峰,所以反而走向另一面,即所谓“刚极易折,物极必反”。
关羽的性格其实有很多,譬如义薄云天,譬如有情有义,譬如好大喜功,譬如刚愎自用,譬如……陈寿《三国志》对关羽有一个相当精辟的评价:“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言虽一句,却大有深意,充分体现了关羽的这种自卑的自恋。“善待卒伍”,是因为从行伍兵卒到三军统领,地位差距足以道计,绝对不会对自己构成威胁,加以善待,于己无损,反可博“体恤士卒”美名。而“骄于士大夫”,则是因为面对真正的士大夫,极易勾起自身作为一介武夫的自卑。因为终关羽一生,都希望附庸风雅,所以他留长胡子;所以他处处要显示与众不同;所以他无时无刻不手捧一本《春秋》,虽然从未见他从《春秋》之中悟出什么;所以当诸葛亮夸他“髯之绝伦逸群”时会“省书大悦”甚至“以示宾客”,惟恐天下不知。这种需要依靠他人评价来找到信心的心态,充分反映了关羽“附庸风雅”的严重底气不足。
西方文学家说过:“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的时间。”或许事实上不用三代,但是与本人从小的家庭教养和环境却是密不可分的,关羽在《演义》中卖枣,在《志》中“亡命奔涿郡”,实在不具备成为士大夫的条件,也绝对不可能具有真正士大夫的内涵,所以当真正面对士大夫的风流雅致时,关羽的这种附庸风雅就很容易看破。欲为士大夫而不得,在自卑情绪的支配下,最直接的反应就是逆反,以骄相待,处处显示我比你强,我不耻你。而关羽的成功之处,在于他将自卑隐藏得极好而自恋发挥到了极至,因而给人留下的是一个威武英明,宛若天神下凡的光辉形象。但是最终,关羽还是因为这种“自恋而又自卑”性格下“骄于士大夫”的表现而导致最终身亡。
首先,他拒绝了与孙权的联姻。与孙权联姻本事上上之策,关羽亦非愚人,不会不知,但是他做不到,因为关羽平生最恨,或者说最嫉妒的就是孙权。孙权本亦应是一介武夫,却仰仗父兄基业,竟成一方霸主,且俨然以风流雅士自居,这对关羽内心的刺激是非同小可的,在这种心理的极不平衡的情况下,做出这种决定是肯定的。
其次,他率先动兵攻曹。因为自恋到自卑,关羽一心想要做出一番大事业,来证明自己是真正的威武英明。这种事业不是上阵打打杀杀的砍几个敌将,而应当是“威震华夏”,于是他意气风发的去打曹操了,前期倒也打出了威名,可是之前被“骄待”的士大夫却众心不从,于是关羽就走了麦城,然后死掉。
关羽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而这悲剧一生的根源,还是来自于内心深处的自恋和自卑,惟使后人叹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