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动教师教育发展

如题所述

完善教师教育体系 推进教师教育发展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完善教师教育体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教师教育体系,深化教师教育改革,为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师资保证,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决定》还提出,要“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这对教师队伍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推行基础教育新的课程体系的关键。

  负责全国教师教育工作的教育部师范司司长马立,针对上述两个问题,向全体教师和教师教育工作者呼吁:要有忧患意识,要有紧迫感、使命感,要迅速行动起来。

  “教师教育”概念的首次出现

  问:我们注意到,在《决定》中首次出现了“教师教育”的概念,教师教育与过去的“师范教育”的关系如何?

  答: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每个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必须通过改革、加强和发展教师教育来实现。

  “教师教育”是对教师培养和培训的统称。过去的“师范教育”也包括对教师培养和培训两个部分,但是长期以来,培养和培训相对分离,相互沟通不够,容易被误会“师范教育”仅是对教师的职前培养。现在的“教师教育”就是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的培养和培训通盘考虑,整体设计,体现了对教师的教育是连续性的,可发展的,一体化的。

  教师是不可替代的专门职业

  问:前面提到了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化和教师一体化问题,您能就此谈谈看法吗?

  答:教师是个专门职业。教师职业的专业性体现在有国家的学历标准,职业道德的要求,必备的教育知识和教育能力,严格的教师资格管理和制度等。这个职业应该具有不可替代性。

  发达国家对教师的专业性非常重视。在我国,教师专业发育还不够成熟。这是因为一方面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性不够强,专业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不高;另一方面,教师的劳动成果要通过学生知识、能力、个性品质等诸方面素质的提高来实现,不容易看到成败效应。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通过改革、加强和发展教师教育来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加快教师专业化进程,提高专业化水平。

  “教师教育一体化”正是为了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的。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关理论,对教师职前培养、入职和在职培训全程总体规划和设计。

  教师教育要加强宏观指导和管理

  问:在深化改革措施中,如何指导各地积极推进结构调整?

  答:“十五”期间,国家对教师教育要加强宏观指导和管理,进一步加大各省对教师教育的责任和统筹决策权。根据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指导各省积极稳妥地推进教师教育的结构调整。

  在占全国人口15%左右,未实现“两基”的贫困地区,继续根据需要加强中师建设,要完成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补偿教育的任务,并大力加强继续教育,提高教师质量,相对稳定三级师范结构。

  在占全国50%左右,已实现“两基”的农村地区,在巩固提高“两基”的过程中,要积极稳妥地推进结构调整,基本完成三级师范向两级师范过渡。新培养的小学和初中教师具有专科和本科学历的要达到一定的比例。大力加强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稳步提高在职小学、初中教师的学历层次。

  在占全国人口35%左右的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应该加快结构调整进程,完成三级师范向两级过渡。通过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加快提升在职小学、初中和高中教师的学历层次,确保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

  教师教育发展的具体内涵

  问:“十五”期间,教师教育要发展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答:“十五”期间,教师教育发展的内涵是指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教育体系的结构不断优化,其中包括职前培养层次上移,教师教育重心后移,教师继续教育进一步加强,教师教育一体化得到明显推进;二是教师教育体系进一步扩大开放;三是高等师范教育规模扩大,功能拓宽,培养培训能力加强,质量进一步提高;四是教师教育专业进一步发展,教师教育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五是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大大加强。

  信息化带动教师教育现代化

  问:“十五”期间,如何加强教师教育的信息化建设,从而实现“以信息化带动教师教育的现代化”?

  答: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思路是:“打好一个基础,构建两个体系,探索三种模式,突出四个重点”。即加强和不断完善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和教师进修机构信息化环境、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网络体系的基础设施框架;初步构建全国教师教育信息网络化教育体系,初步构建基于信息化环境下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一体化教师教育体系;探索基于信息化环境下教师教育教学的新模式,探索基于信息化环境下教师教育教学管理的新模式,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的新模式;突出教师教育网络课程建设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突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师资的培养和培训,突出各学科教师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能力的培养培训,突出有关教师教育信息化政策、评估标准的制定与实施。

  完善教师教育体系要注意的问题

  问:“十五”期间,教育部对完善教师教育体系,改革发展教师教育有何考虑?

  答:我国的师范教育已经有104年历史,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以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教育机构共同参与的体系。这个体系职前培养的结构重心正在提升,职前职后正在逐步沟通,开放的程度正在逐步加大。

  “十五”期间要进一步完善教师教育体系,审慎地确定改革发展教师教育的思路和措施。为此需要准确地判断教师教育发展的走向和趋势,还要清醒地把握我国的国情、省情和教情,并冷静地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是我国有个庞大的基础教育体系,“十五”期间中小学需要补充的新教师总计250余万,中学教师的需求尚存很大的缺口;二是近1000万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一项长期、艰巨、繁重的任务,特别是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仍然偏低(68.43%),还有学历补偿教育的任务;三是按《决定》要求,提升小学和初、高中教师学历的任务艰巨;四是教师教育开放是个渐进的过程,要进一步鼓励和支持综合大学、非师范院校培养培训教师。

  同时我也必须正视并冷静分析当前存在的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投入不足,现有的师范教育体系的结构不适应经济社会和基础教育发展,教师培养培训质量不能很好适应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二是教师的继续教育量大、渠道多,管理工作亟待加强;三是在结构调整中,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对何去何从存在疑惑。

  教师教育发展的整体思路

  问:“十五”期间,教师教育发展的整体思路是什么?

  答:“十五”期间教师教育发展的整体思路是:

  ??教师教育的体系要在改革发展中保持相对稳定,现有的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是教师教育体系中的主体,主体要保持相对稳定;

  ??积极推进教师教育体系走向开放,这是一个发展趋势。从发达地区特别是大城市,从东到西,从高中阶段开始逐步推进开放。采取措施鼓励支持其他综合性高等学校共同参与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确保教师的数量和质量。

  ??继续对现有的教师教育体系的结构进行战略性的调整,这是主线。要以信息化、现代教育技术带动对教师教育体系发展进行具有长远重大影响的战略性调整,不是从局部调整,而是包括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学科专业结构、区域结构等在内的,以提高教师教育质量促进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为目标的全面调整。

  ??深化改革是动力。改革是教师教育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动力。改革包括: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教师教育由定向封闭的体制逐步走向开放;启动并推进高师院校新世纪教学改革,健全并完善继续教育制度,大力推进继续教育持续前进;加快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推动教师教育现代化,实现教师教育跨越式发展。

  ??加快发展是主题。发展要体现教师教育体系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规模发展、结构调整都要以提高质量为前提,提高质量为目的。

  ??提高质量是根本。“十五”期间最终目的还是要通过调整,通过改革得到快速发展,最终提高质量,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新闻资料】

  教师教育 教师教育是对教师培养和教师培训的统称,是师范教育与教师继续教育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统一组织的现代体制,是实现教师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历史要求。

  从“师范教育(normal school、normal university)”发展到“教师教育(teacher education)”是世界教师队伍建设共同历程。

  教师专业化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条件和培养体制,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措施。

  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是:国家规定的学历标准,必要的教育知识和教育能力,职业道德,教师资格的管理制度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2-16
一、不断完善师德修养,爱岗敬业不断进取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合格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师德的升华在于高尚的人格。我们要求教师在心理、性格、气质和能力等方面从严律己,以身垂范。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学校十分重视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对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落实各项教育法规的学习制度,依法治教、依法治学,弘扬敬业爱岗精神,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使全体教师都能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要树立起教师正确的教育思想,懂得新时期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首先是认真组织教师学习。近年来,我校围绕专题研究,认真进行学教活动。学习十六大以来历次重大会议的精神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领会党的方针、政策,进一步端正办学方向和教育观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全校教师切实将教育职业与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坚定政治信仰,提高思想觉悟,明确个人价值取向;通过对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学习,坚定教师职工的责任感、使命感,增强师德修养,提高执教水平。学习开县先进教师群体的英雄事迹,组织教师观看八集专题片《师德启思录》、观看名师录象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来激发教职工奉献教育事业的激情。我们举办了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展了“修身立德,做人民满意的教师”的演讲比赛。坚持文明处室的评选活动,这些活动对促进教师形成敬业爱岗、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促进学校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二、认真开展课题研究,做专家学者型教师
教师教育科研的意义在于:发现规律,获得教育科学研究的成果;改进工作,获得教育质量提高的成果;提高自我,获得教师专业发展的成果。进行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策略。时代要求教师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学者型、专家型。广大教师不仅应该掌握教育规律,教育教学技巧,还应通过教育科研实践,不断取得新知识,探索新领域,在教育科研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课题研究使我校的教育科研走向科学化规范化规模化。近年来,学校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加强教研工作的10多个文件,使教育、教研、教改走上了规范化的管理道路,大大地推动了我校教育、教研、教改工作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全校科研教研蔚然成风,广大教师坚持研教结合,以研促教,大胆创新,努力实践,写出了很多质量高的研究论文,制作了许多有学术价值的课件、教案,并在各级各类学术团体中频频获大奖。其中获全国及省市级等级奖的87篇,获万州区级奖的612篇。在各级各类书刊杂志上发表的文章143篇,独著、主编或参编各种教学辅导书及学术著作64本。
我校共有国家级子课题5个,市级课题6个,区级课题8个,目前已结题验收4个。这四个课题是:重庆市级课题《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学科教学课程,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的研究》、万州区级课题《中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研究》、《中学生人格心理与学习能力实验研究》、《研究性学习选题与组织实施研究》。正如专家组在成果鉴定意见中指出的那样“该课题主研究人员务实工作,付出了艰辛劳动,研究带动了一批教师投身教育科研,增强了教师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参研人员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水平。”“研究方法切实可行,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撰写了一批优秀论文,开发了一批优秀课件,培养了一批青年骨干教师。其成果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效性。”
三、落实校本教研制度,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教研是一种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它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总结经验,探索规律。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的三大要素。自我反思:教师对自己行为进行思考、审视、分析,结合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自定专业提高学习及教研计划,并根据学校校本培训计划内容,自行学习和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制定对策。同伴互助:以教研组或课题组为互助载体,促进教师与同伴的对话,注重“以老带新,以强带弱”;提倡在校本教研中有不同呼声,在一个群体中有不同思想,鼓励教师大胆评点,各抒己见。以教师或学生的问题为研究内容,将问题入组,以组为单位制定计划开展研究。专业引领:一方面聘请校外教育教学研究专业人员或专家来本校进行专业指导,另一方面提倡教师从专业的著名刊物或互联网上学习和引进名家教研思想;将教研专家的新理念和教育思想引进学校,促进教师素质提高,形成“优势专家群体”。
为了有效地实施新课程,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我们十分重视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使校本教研活动成为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策略。在全校教师中广泛开展“五个一”活动。教师每课有一次教学反思(教学后记);每周参加一次教研组或备课组活动;每学年上一节校级研讨课;每学期完成一篇有价值的教学论文或经验总结(或典型案例);每学期编制一份试卷或制作一个课件。教师们深有体会:“在研讨过程中,我学会了等待,能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工作,不急于求成,不心浮气躁,不指望一次活动、一学期课改就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学会了分享,即师生间的双向沟通、彼此给予,是引领不是强制,是欣赏关怀,不是训斥和指责;学会了宽容,胸襟变得开阔,气度变得豁达,更加珍视个性,尊重多样化;学会了合作,与领导、与家长、与同事、与学生;更重要的是有了一定的创新理念,知道了课改,课程没有固定的模式,只有不断的创新。”校本教研,让教师们发现了个人专业成长的可能,为教师们施展才华提供了宽广的舞台。
我校校本教研以新课程为导向,改进和加强教研工作,立足学校,建立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研究和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为重点,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为宗旨的以校为本教研制度,使学校成为学习化组织,推动课程改革目标的全面落实,努力实现出名师、出质量、出特色、出理论的奋斗目标。
建立了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校本论坛、教学反思、结对帮扶、经验交流、调查研究、问题解决、协作解决、教学咨询、教学指导、说课、听课、评课、课改沙龙、骨干教师与教师对话、专业人员与优秀教师合作论坛等为基本形式的校本教研制度,并通过教学观摩、教学开放日、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创设平台、创造条件。灵活运用开放式教研活动、促进式教研活动、针对式教研活动、学科整合式教研活动等多种教研形式,以“问题----计划----行动----反思”操作方式,不断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素质全面提高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其落脚点在于知识的综合与应用;教学资源不局限于课堂,而向社会开放;教师在其中处于指导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这门课程要求教师具备的知识与以往各位老师从事学科教学所需要的知识是有显著区别的。以往学科教学所要求教师拥有的知识,主要由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要素组成,其中专业知识居于首要地位。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除了要拥有原有知识以外,还要有针对性地充电,这些急需补充的知识主要有:与研究性学习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理念;常用的信息技术;常用的科研知识;学生心理知识等。
研究性学习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设计者、合作者,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决策者。这种角色的转变,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性学习需要教师具备多方面的教学能力,而这些能力只有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才能得到提高。这些能力主要包括创新教学设计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学预见的能力、新知汲取的能力、理性思维能力、应用信息的能力、创造性反思能力、合作性教学的能力、综合评价的能力。
总之,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因此,不断提高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近年来,研究性学习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头戏在我校得到了有效实施,我们十分重视提高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能力,广大教师通过学习和实践,确立了与研究性学习相适应的鼓励创新和实践、学会欣赏学生的教育教学理念,掌握了网络技术、计算机软件应用技术等教育技术手段,掌握了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文献法、比较法、经验总结法等教育科研方法并能指导学生有效运用,能认真研究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心理特点,提高研究性学习指导的有效性。
五、不断开发校本教材,促进教师观念转变
就本质而言,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有三方面: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专业的成长、学校特色的形成。这就是说,校本课程开发本身就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指向,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必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因为介入课程开发以后,教师会面临新的教学观念、材料和策略的挑战。让教师参与课程发展,从理论上讲,能增进教师对学校课程乃至整个学校的归属感,可以提高教师的士气,提高教师的工作满足感和责任感,使教师对教学工作有更多的投入。有研究表明,参与课程开发的教师发现自己比原来能够教给学生更多的东西,而且教得更好,在课堂教学中更能指导学生使用学习材料和指导小组学习,对学生的期望有所变化。另有研究显示,教师参与课程发展与实施其参与发展的课程纲要之间存在正相关;教师参与课程发展,可令教师对所教内容有更多的准备,也更为自信。可见“课程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而且也是变革人。”课程开发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变革过程,因为课程帮助教师在课堂上重建他们的知识观及他们与学生之间的教育关系。课程开发意味着对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协作阐述知识的方式所进行的不断的重组,同时对他们的教学进行再思考。这样课堂就不仅是课程的实施场所,而且也是进行教育学实验的实验室。教师也就自然地成为这个实验的主要参与者或者说是主持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