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等《傅雷家书》、《培根随笔》读后感,不要重复的!!

如题所述

  绝对是原创,我敢打包票!
  读《培根随笔》有感
  我总觉得像我们这个年纪不应该读《培根随笔》这样比较难懂的文字,毕竟我们的文字积累并不够多,理解能力也没那么强,读起来很费劲,虽然他的语言很精美,但我却要读好几遍才能读懂,对于什么罗马的哲学家,还有基督教,我更是不太了解,所以一本书下来,读得一脑子浑水。但是,有几篇文章我是读懂了,因为我与16世纪的培根产生了共鸣。
  “唯有善良的品格,无论是对于神或人,都永远不会成为过分的东西。”这句话说得精彩极了。我认为善良是人的一种天性,当婴儿大口地呼吸新世界的新鲜空气时,他们看待世界的眼光是最纯净的,最自然地,也是不带一点杂质的,没有经历过社会的污染与玷污的。能在成长中保持善良的人是最可贵的。现代人在形容女孩子的时候,漂亮是第一选择。如果不漂亮,就会说温柔;如果不漂亮、不温柔,就会说聪明,只有在所有形容词都用完之后,才会用温柔这个词。也就是说,现代人对于漂亮,和能力的看重都重于善良。其实这些形容词都是基于善良的基础上的。没有了善良,相当于泯灭了良心,这些所谓的“美好品质”又有什么用呢?纵然我不漂亮,不聪明也不能干,只要我还有一颗善良的心,我就可以度过我精彩的一生。但是人也要适当的善良:“为了不做滥施仁爱的傻子,我们就应该注意,不要受某些人的假面具和私欲的欺弄,而变得容易轻信和软心肠。”要看清事物的本质,不能将善心奉给可恶的人。我小时候看到了一个大街上的乞丐,非常同情他,于是问妈妈能不能给他点钱,妈妈就说他肯定是个骗子,就赶紧拉我走了。为这我还跟我妈闹了好长时间的别扭。那段时间里我感觉妈妈一点同情心都没有。结果过了几天,就有人说是街上的一个乞丐编造出悲惨故事,还自残,就是为了骗钱。从那以后,我就注意了: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好的,有时候你的善良反被别人利用,反而会成为帮别人干坏事的“好人”。
  “金钱是供消费的,而消费应当是以荣誉或行善为目的。”这句话让我大吃一惊。我本以为培根会说消费应当以自身实际利益为目的。或许是我的理解错误,但是我认为,消费就是为了满足自己,无论是自己的生活需求也好,精神需求也好,虚荣心也好,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以荣誉和行善为目的的那不叫消费,那只是钱多了用钱买自己的良心而已。我爸说了,连自己的生活都顾不过来,还行善呢。所以我觉得培根是站在有钱人的角度来评价消费的,而我们是站在平民的角度来评价消费的。
  或许《培根随笔》真应该好好地读几遍,等到我理解透彻的时候一定会受益匪浅的。

  读《傅雷家书》有感
  “去我常问到你经济情况,怕你开支浩大,演出太多,有伤身体与精神的健康;主要是因为我深知一个艺术家在西方世界中保持独立多么不容易,而惟有经济有切实保障才能维持人格的独立。并且父母对儿女的物质生活总是特别关心。再过一二十年,等你的孩子长大以后,你就会体验到这种心情。”
  傅聪真的有一个好父亲。
  翻译家傅雷在儿子傅聪留学海外的过程中,先后写了近百封家书给他,教导他立身行事、爱国成才,把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融入了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中。由这些信件汇集而成了《傅雷家书》——是一本教导中国孩子如何做人的书。
  在傅雷给儿子的每一封信中,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滴进了傅雷这个父亲对儿子的爱。譬如,身为父亲的傅雷为了弥补爱子因远离故土而产生的诸多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日渐陌生的因素,不顾重重的困难,坚持给孩子邮寄有关的书籍,从《诗经》、《楚辞》到宋词、明曲,还有自己的译作。在信笺中他阐述着民族的文化哲学思想,不止一次给儿子纠正用错了的字词,为的是让儿子明白:作为一名炎黄子孙,他是足以骄傲的,因为祖国有着无尽的文化财富,一代又一代在所有中国人的血脉里传承着!
  我爸呀,说起来他的性格上跟傅雷完全不同,但是他们对儿女的爱都是一样的。我爸脾气很暴躁,而且不爱做家务,但是对我要求很严格,每天都努力挣钱,晚上睡觉都睡不好,落了一身病,大爱都在不言中啊。
  其实天下父母的爱都是一样的,不管是沉重的父爱,还是无微不至的母爱,都是最深切,最美的爱啊!我们也要给父母最深的爱,让他们每天活得快快乐乐,少为我们操心,就是我们能做到的最简单的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8-30
谆谆人世语悠悠父子情
——读《傅雷家书》有感

每个人都体会过父母的慈子和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子,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这也许是这十年对她子慕不减的原因吧。是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

傅雷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是一个博学,睿智,正直的学者,极富个性。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温厚善良,又端庄贤淑的东方女性。

父亲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他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

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为人父母的可以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特别是学钢琴的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对解放初期至文革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也能从傅雷这位当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了解,而此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强个人修养。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

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是啊,因为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所以,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应该就是傅雷自己吧。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对傅聪音乐上的教育上,原先是强调技巧、而后反复要他能真正领悟作品本身,这也就是凡事多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看到事物的本质。傅雷在教育子女中自身的思想经历也在不断的提高, 在傅雷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中西二种文化融合的思想。高尚的父母培养出成功的儿女。傅雷夫妇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都很有成就。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启迪。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懂得了许多,我更了解父母了.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育书,也是一本可以拉近父母与孩子的一本书,让孩子更了解父母,让父母更了解孩子。

《培根随笔》读后感
很多人都喜欢这个伟大的哲学家——培根,但我却不!!我讨厌这个站在贵族立场与男权视角的培根,我讨厌这个工于心计、老于世故的培根,我讨厌这个拥有着功利主义思想、深谙于官场运作的培根!

不过,前两天读了《培根随笔》后,我才发现了另一个与我想法完全不同的培根。我看到他对哲学的执着,对政治的热衷,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与对困难决不轻言放弃、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态度。

我恍然明白:“噢!原来还有这样一个培根!”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论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避开这文章中写的都是美、德兼备的男性帝王不说,这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它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展开评述。“善犹如宝石,以镶嵌自然为美;而善附于美者无疑最美,不过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须气度端庄,仪态宜人。”不错,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内涵,光有外表,只是一个躯壳,行尸走肉,又怎么能算得上是美丽呢?所以,人是因为可爱而美丽,而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

读完这书后,我忽然想起,人是没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个人的理想与信念不同,当然,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梦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强加在别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来评判他人。况且人是有两面的嘛!应多看看别人的优点,吸取精华之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为将来漫漫人生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本好书可以使人明白一个道理,一本好书可以为人建造一条捷径,一本好书甚至可以改变人一生的命运!如同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不得不肯定,从某一方面来说,这是 读《培根随笔》有感。

希望你喜欢

参考资料:http://wenwen.soso.com/z/q92422273.htm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