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诸葛亮的名句

如题所述

1、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

《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唐代:李白

汉道昔云季,群雄方战争。霸图各未立,割据资豪英。

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

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

何人先见许,但有崔州平。余亦草间人,颇怀拯物情。

晚途值子玉,华发同衰荣。托意在经济,结交为弟兄。

毋令管与鲍,千载独知名。

释义:

东汉末年,群雄纷起,龙争虎斗。争王图霸之业未立,各自割据称雄。刘备像汉光武一样一挽汉朝之颓运,得到了孔明这条“卧龙”的辅佐。诸葛亮在南阳之时,亲自躬耕于陇亩之中。刘备三顾诸葛亮于卧龙岗茅庐,如鱼之得水,叱咤风云于天下。诸葛武侯在岷蜀佐助刘备立国,其凌云攻志,直吞咸京。

诸葛亮未显达之时,是谁对他最为赞许呢,就是博陵的崔州平。我也是一个布衣之士,胸怀报国忧民之情。在晚年遇到了您二位像崔州平和崔瑗这样的朋友,华发之际同衰共荣。我们都是寄意于经国济民,结成了兄弟般的朋友。让我们的友谊像管仲和乐毅一样在历史上千载传名。

2、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咏怀古迹五首·其五》唐代: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释义:

诸葛亮大名垂宇宙且万古流芳,他清高的品性真令人无比敬仰。三分天下是他苦心筹划的结果,他犹如展翅高翔在云霄的鸾凤。才华超绝与伊尹吕尚难分高下,指挥千军万马非曹参萧何能比。汉朝的气运已经衰落难以恢复,他意志坚决终因军务繁忙殉职。

3、看璀璨、出师一表,照乾坤、牛斗气常冲。

《八声甘州·读诸葛武侯传》唐代:王质

过隆中、桑柘倚斜阳,禾黍战悲风。世若无徐庶,更无庞统,沈了英雄。本计东荆西益,观变取奇功。转尽青天粟,无路能通。 

他日杂耕渭上,忽一星飞堕,万事成空。使一曹三马,云雨动蛟龙。看璀璨、出师一表,照乾坤、牛斗气常冲。千年后,锦城相吊,遇草堂翁。

释义:

经过隆中,斜阳下的桑麻绿油油的,秋风高歌,非常凄凉。假如世上没有徐庶则一定没有庞统,这些夭折的英雄们。本来谋划攻取荆门,静静等待他们的战功。在栗地中转悠了一圈,竟然发现没有了道路。

当年在渭地屯兵的诸葛,忽然一颗彗星降落,他的一切的谋划都成了空谈。曹氏大权被司马氏家掌握,司马氏集团如蛟龙之逢云雨,顺顺当当地发展壮大。欣赏出师表这样光彩照人,牛气冲天的作品。等过了数千年之后,我在草庐旁凭吊,看到堂前有一老翁。

4、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蜀相》唐代: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释义:

去哪里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三顾茅庐频繁的商论天下大计,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感慨泪湿衣襟!

5、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八阵图》唐代: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释义:

三国鼎立你建立了盖世功绩,创八阵图你成就了永久声名。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3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草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遵教受
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

淡泊以明志 宁静而致远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8-29
帮楼主找的,希望有用。 说到“神机妙算”,大家也许会联想到诸葛亮。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和未卜先知,被世人所赞叹,被文人墨客所赞美。诸葛亮就好比是智慧的化身!可是,当我读了《三国演义》第五十回《诸葛亮智酸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后,我不禁百感交集,对诸葛亮也有了新的看法。 文章的内容是:诸葛亮料定曹操会从华容道逃走,吩咐赵子龙在乌林之西,宜都之北的一个森林里,与曹操对战。后来,曹操逃脱了。诸葛亮又派关云长在华容道守侯,而关云长念曹操对他有恩,加上曹操对他苦苦哀求,一念之下释放了曹操,带兵回营。到了大营里,关云长向刘玄德请罪。 我静静地读着,思考着……诸葛亮虽说是个用兵如神的天才,可他也有“马有失蹄,人有失足”的时候啊! 我想:诸葛亮既然既然会天算、地算,那为什么不算算身边的大将军关云长呢?似问:诸葛亮知道曹操会从华容道逃跑,那为什么不派重兵防守呢?而要派柔弱寡断,重义气的关云长去防守呢?他明明知道曹操有恩于关云长,为什么还派关云长去,而不派张翼德去呢?如若派张翼德去防守,就可以杀他个片甲不留,活捉曹操。这样一来,结局就大不一样啦!也不用再打仗了,百姓也不会再遭殃了。那么,刘备也许会得到天下。这可见,诸葛亮也有出差错的时候,他并不是事事都料事如神的。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诸葛亮是人不是神,他的神机妙算,主要是靠平时细心观察,积累经验,更重要的是博览群书,才成为天才的。书读多了,人也就聪明了,经验也就多了。 说起文官第一人,大家都会想起诸葛亮,诸葛亮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都是智慧的化身,说起他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称赞他,我也不否认他的能力,才能,和智谋,难道他真的就是比较完美的吗?这里有我对他的一点点看法:诸葛亮与石广元,孟公威,崔州平,徐元直,庞士元为友,非常了解他们,而后来与诸葛亮同事刘备的只有庞统,我觉得这里有他的一点点私心,他怕庞统在取西川上有大功,而在准备攻骆城时给刘备写了一封信,说是主将帅身上凶多吉少,而庞统却认为诸葛亮怕自己得了头功,这里多少有一点诸葛亮的私心,他非常了解庞统的性格,所以这封书信多少有激将的嫌疑,而使庞统死在了落凤坡。本人觉得三国里的文官还是郭嘉郭奉孝是排在第一,可惜英年早逝,可悲可叹。 公元220年,诸侯并起,天下纷争。山清水秀的竹林间,茅舍内,一位中年男子头戴纶巾,手握羽扇,身在茅舍,心系天下,看兴亡成败,胸中尽万点河山,道:“人和者,得天下也。”于是三顾茅庐的佳话造就了一代伟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诸葛孔明以其卓越的政治军事才干,建蜀国,兴汉业,历经图治,呕心沥血。以其智,以其情,以其义,展现了一代蜀相伟大的胸襟气魄,令天下人为之敬仰,让我醉,让我痴,令我狂。 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有通天彻地的才干,深谋远虑,有扭转乾坤的力量,呼风唤雨。他神机妙算,料事如神。草船借箭,三气周渔,借东风赤壁之战。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司马面前摆空城。威镇八方,“真乃神人也。”他调兵遣将,知人善用。赤壁之战中,明知关羽乃情义深重,知恩必报者,亦派其扼守要道,结果华容道上关羽顾念旧恩,宁舍己而放走了劲敌曹操。有人道,此乃孔明之过也,错失良机。然却不尽然。看,当主公刘备急切地加以阻止时,:“云常乃性情中人,必放曹操,贤相怎可让其扼守要道?”孔明听罢,仰声长叹曰:“此乃天意,天不灭曹。若魏国亡,东吴势必崛起,此乃一劲敌,又占地利只势,蜀国必难与其相抗衡,势必亡矣。今三分天下,呈三足鼎立之势,我等趁此良机,兴农业,固粮仓,养精蓄锐,方可破敌。而云常经此一战,必更忠心效蜀,此乃臣之大计也!”由此看来,放走曹操绝非偶然,亦非孔明之败笔,实乃形势所逼,无奈之举也。 再如用魏延。其时三足鼎立,蜀国力量较为弱小,诸葛亮苦撑危局,自然注重网罗人才。蜀中名将除关张赵马黄外,还有一位就是魏延。诸葛亮在对其的使用上可谓煞费苦心。魏延也算能够骁勇善战,屡建功勋。但此人头后有“反骨”,不够忠诚,诸葛亮料定他日后定会谋反,但国家正值用人之际,此人不可不用,尤其在关张赵马黄等人凋零之后。况且你如不用,就有可能为敌所用。诸葛亮一边用他,一边又防范着他。待到诸葛亮操劳过度,病危之际,密令魏延断后。当夜魏延忽作一梦,梦见头上长出二角,得知乃大吉之兆,遂起兵谋反,果应孔明之言。还是诸葛亮早有安排,并留下锦囊妙计,才有马岱砍下魏延首级之举。知道其有谋反之心,还要用之,如走钢丝一般,诸葛亮成竹在胸,自己在世其有惧怕之心还不敢公然造反,不用可惜。在其造反之前杀之,又让将士们寒心。只有在其身边埋下伏兵,待其反时一举杀之,一般而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在特定形势下,如何变通的取得最佳之效,实乃大智慧也。 鲁迅在评价诸葛亮时认为他太神而近乎于“妖”。对前人的评价,我不能深入领会。在我看来,即为“妖”,那意味着贬义。我以为不然,尽管诸葛亮的才智近乎神话,但称其为“妖”不免过于尖酸刻薄,他只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重情义的人。 街亭之战中,马谡争先,一再狂言不休,没有引起他的注意,这是他的失察。派王平,岂知马谡怎肯听王平之言,这是再度失察。结果失去战机,失去所的之地,失去了将得的胜利,失去了锐气,失去了灭魏兴汉的大业,失去了政治家、军事家所应有的明智,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此乃孔明人生的一大败笔。这当中固然有孔明失察之过,却也不尽其然。看,马谡请兵时,孔明虽有疑虑,但因素对其有好感,抹不开面子,故委以重任,究其根源,乃一“情”字。事后孔明挥泪曰“吾与汝义如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这一哭,一挥手之间,深深的自责,贻误战机,用人不当,也害了马谡,累及其全家,可见其“情”之深。对马谡家属的安置照顾,又可见其“义”之重。孔明二哭,当参军蒋琬求情时,孔明流涕而答曰:“惜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这一哭,又交织着多少情感。马谡将斩,虽心中不忍,奈执法严明,为不得不斩而哭,恨自己知人不能善用而哭。街亭失守,战局不能扭转,兴汉渺茫,于是悲从中来,怎不流涕?马谡斩毕,孔明又大哭不已,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孔明曰:“吾非为马谡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其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大小将士,无不流涕。这一哭,多少悲愤涌上心头,眼前曾经的茅林溪水;沙场点秋兵;与先帝纵马与广袤的田天地之间,谈古论今往事历历在目。思旧恩,悔自己不听先帝之言,枉费先帝一片苦心。深恨己之不明,失去了兴汉大业,对不起先帝的知遇之恩,一片深情,又是一个“情”字。 说孔明不“明”,我认为只有一点。先帝白帝城托孤之时曾说:“幼主刘禅昏庸无能,贪图享乐,万不得已之时,丞相可取而代之,兴我汉室。”然尽管先帝如此之说,孔明决不违“情”犯上,依旧忠心耿耿,一生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此怎可“情义”二字所能尽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后世有评诸葛亮云: 三顾频繁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表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一代诸葛武侯,其情,苍天可表;其义,大地为之动容;其智慧,千百流传;其忠诚,为后世人所景仰,可谓:一缕清魂天上逝,留得清白在人间! 回答者: 拉风De辉少 - 二级 2008-8-3 10:28
诸葛亮,按照三国志和其他史料记载其实,诸葛亮并非一个完美的军事家。其最大的功绩,莫过于外交,内政和发明第一是发明:蜀国地处四川,是个盆地,很多时候,如水利灌溉等都十分麻烦。诸葛亮因地制宜,先后发明了适合当地的水车,运输工具等等,解决了很多农业生产的问题,从而使蜀国经济高速发展。第二是内政,关于内政,1,诸葛亮治理蜀国卓有成效,经济发展迅速。2,协调蜀国内三派的纠纷,问题朝局。3,铲除腐败,严法治国,使蜀国内治安稳定。外交方面,继续发扬联吴抗魏,同时对边远的如南蛮等,采取招安为主,配合军事打击的策略,卓有成效。不过,孔明本人也并非完人,如其用人为亲(用马谡守街亭),排斥异己(把同为辅政大臣的李严排挤下野)等,不过,孔明本身,是功大于过的。 还有,关于用兵,实际上,孔明也还是善于用兵的,不过孔明用兵稳健,少用奇谋,很多奇谋实际上并非他的。因此其一生少有惨败,因为用兵稳,即使战况不利,也能从容退兵。 回答者: 帝国づ月长石 - 八级 2008-8-3 10:37
诸葛算是很好的内政人才.其他知识中上之姿. 回答者: shengxiluo - 三级 2008-8-3 12:41
政治上还不错 人员管理上也可以 战略上有闪光点 但具体指挥作战能力欠佳 回答者: 淘气幽ér - 四级 2008-8-3 12:47
杰出的政治家。 回答者: 山夕风林 - 四级 2008-8-3 19:38
我推荐易大佬的《品三国》,在第36集到第41集有详尽的讲述 回答者: 490967039_BEN - 二级 2008-8-3 20:07
只是政治家,不像演义里智力最高 回答者: 哦是的吧 - 五级 2008-8-4 02:25
诸葛亮最大的功绩就是促成孙刘联盟,其他的没什么了 回答者: 源三1234 - 四级 2008-8-4 13:12
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 回答者: 应彬礼 - 二级 2008-8-4 16:18
历史上,为了躲避战乱,诸葛亮十二三岁时便离开了老家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跟随叔父诸葛玄辗转来到荆州首府襄阳。诸葛玄去世后,诸葛亮并没试图借助关系在荆州牧刘表手下捞个一官半职,而是带领其弟诸葛均来到离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寓居,十七岁的他,在这一住就是十年。在此期间,他胸怀远志,自比于管仲、乐毅,勤学苦读,躬耕陇亩,拜师结友,对年长的庞德公“独拜床下”,施以晚辈进见之礼,请教众多事理,从而结成忘年之交;与徐庶、孟公威、崔州平等好友经常一起切磋学问,谈论国家大事,关系特别融洽。与此同时,他在隆中还喜结连理,重才不重貌,勇担家庭责任。 二十七岁那年,当刘备“三顾茅庐”请教统一天下的方略时,他和盘托出早已在心中酝酿成熟了的战略方针———《隆中对》,刘备听后如获至宝,二人就此结成了“鱼水”关系。在治理荆州的五年中,诸葛亮充分展现自己集贤纳良的政治作风,积极团结众多荆州士绅,网罗了黄忠、廖立、蒋琬、殷观、刘巴、郝普等大批人才,极大地充实了刘备集团的力量。而当关羽大意失荆州,刘备报仇伐吴,兵败夷陵,在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更是恪尽职守、忠贞亮节,全力辅佐幼主刘禅。 在治理蜀国期间,经济上,他提出了“务农殖谷,闭关息民”的政策,采取“薄赋敛,无尽民财”的措施;兴修水利工程;铸造钱币,平诸物价;设置“锦官”,专门管理蜀锦的生产。政治上,安民求治以用法,举贤任能以求治。诸葛亮执法如山,赏罚严明。他诛刘封、杀彭羕、斩马谡,以及黜来敏、罢廖立、废李严等,既涉及到皇亲国戚,也有亲随故旧,甚至有托孤重臣。但正如张裔所称赞的那样:“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在诸葛亮的治理下,蜀国出现了“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的一片繁荣景象。 在其后的南征时,诸葛亮虚心采纳了下属提出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建议,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致使“南人不复反也。”在北伐过程中,一篇《出师表》,更是通篇凝聚了诸葛亮公忠体国、励精图治的精神品格,展现了他北定中原、谋求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而街亭之役失败后,诸葛亮为严明军纪,挥泪斩马谡,破格提拔王平,同时引咎责躬,自贬三等。最后出师敌境,誓不回首之秋,赍志而殁,终年五十四岁。诸葛亮的一生,真正做到了“高风亮节,鞠躬尽瘁”。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人历来所追求的四个境界。诸葛亮除了“平天下”没有实现外,可以说其余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他主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即从修身方面要求自己清静养性,以达到清心寡欲的目的,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俭的美德。诸葛亮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史料记载,他生活简朴,廉洁奉公,只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他节俭治家,“吾受赐八十万斛,今蓄财无余,妾无副服。”他对子女要求严格,明确要求儿子做人要从修身养德做起,要有远大的志向,要刻苦学习,为将来干一番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不要虚度年华。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在一些具体的事件处理中,诸葛亮有所谋划、有所取舍,乃至有些失误都在所难免,也不足为怪。但凭借客观条件所能够给予的历史舞台,经过主观的奋力拼搏,诸葛亮的作为,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身正气、为政廉洁、执法严明、用心公平、以身作则。只要不标新立异,吹毛求疵,相信历史和后人是能对诸葛亮其人其事作出客观准确评价的。
第3个回答  2010-08-29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时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第4个回答  2010-08-29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