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高中语文的各种常识。如意动用法,介词短语后置等的详细概念,举例。100分重赏!好的可以再加!!

一定要详细,一定要全面,一定要准确。注意,我要的是高中语文的常识,并且1000字以上的我才会采纳!

我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
你问的是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吧?
如果是整个高中的基础知识那建议你买一本《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要买最新版的 每年都改版 大概20元左右 否则字数太多了 涉及20多个大小考点 这里根本无法归纳
如果是只要文言文的 下面的可能有用
各省的教材不同 例子可能有出入 还有几个初中例子 但用法的本质相同 注意活学活用 还有你说的介词结构后置 就是下面说的状语后置 但二者略有不同
状语后置是以前的说法 为了严谨 现在统称介词结构后置 因为有时它在句中不做状语
如果需要什么其它的 可以联系我 1069537139
第一部分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
一、判断句: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
例如:
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
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
例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比如:
1.用“……,……者也”表判断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2.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3.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4.用“……,……”表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常用“被”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译为: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例如:
(一)“……为……所”
1.“……为……所”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2.“……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
3.“……为所……”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二)“……见……于”
1.“……见……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2.“……见……”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3.“……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三)省略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例如:
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为:大王您被蒙蔽,很严重啊。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译为:荆州的百姓归附于曹操,是被兵势所逼迫。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坐谈,(邹忌)问之客曰……(《邹忌讽齐王纳谏》)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四、倒装句
文言文句中,某些句子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我们称之为倒装句。其倒装现象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一)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晏子春秋》)
(二)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两种:
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现象
否定句中,当谓语部分被否定副词修饰时,该谓语所带宾语一般会前置。例如: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这样的否定副词一般有:“不”、“未”“毋”、“无”、“莫”等。
再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苏轼《石钟山记》)。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现象
文言文疑问句中,当使用疑问代词做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例如: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意为“带了什么东西”。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意为“和谁同道”。
这样的疑问代词一般有:“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再如:
沛公安在?(《鸿门宴》)
此外,还有一些比较固定的“宾语前置”的表达结构。比如:
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削币说》)
(三)定语后置
定语在句中一般起修饰限定名词性中心词的作用。文言文中的定语经常会后置到中心词后边,成为定语后置现象。例如: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啊。“铿然有声”本做“石”之定语,后置到了中心词“石”之后。
再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四)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因此,出现后置状语的现象。例如: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译为:将军在河北作战,我在河南作战。“战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介宾短语“于河南”作状语,后置到了动词中心语“战”的后边。
再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此所谓战用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9-01
第一部分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
一、判断句: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
例如:
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
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
例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比如:
1.用“……,……者也”表判断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2.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3.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4.用“……,……”表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常用“被”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译为: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例如:
(一)“……为……所”
1.“……为……所”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2.“……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
3.“……为所……”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二)“……见……于”
1.“……见……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2.“……见……”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3.“……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三)省略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例如:
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为:大王您被蒙蔽,很严重啊。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译为:荆州的百姓归附于曹操,是被兵势所逼迫。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坐谈,(邹忌)问之客曰……(《邹忌讽齐王纳谏》)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四、倒装句
文言文句中,某些句子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我们称之为倒装句。其倒装现象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一)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晏子春秋》)
(二)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两种:
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现象
否定句中,当谓语部分被否定副词修饰时,该谓语所带宾语一般会前置。例如: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这样的否定副词一般有:“不”、“未”“毋”、“无”、“莫”等。
再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苏轼《石钟山记》)。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现象
文言文疑问句中,当使用疑问代词做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例如: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意为“带了什么东西”。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意为“和谁同道”。
这样的疑问代词一般有:“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再如:
沛公安在?(《鸿门宴》)
此外,还有一些比较固定的“宾语前置”的表达结构。比如:
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削币说》)
(三)定语后置
定语在句中一般起修饰限定名词性中心词的作用。文言文中的定语经常会后置到中心词后边,成为定语后置现象。例如: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啊。“铿然有声”本做“石”之定语,后置到了中心词“石”之后。
再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四)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因此,出现后置状语的现象。例如: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译为:将军在河北作战,我在河南作战。“战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介宾短语“于河南”作状语,后置到了动词中心语“战”的后边。
再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此所谓战用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2个回答  2010-08-30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宋人抽出《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配合,至南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定。此后,”四书”始终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教科书。
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始称于汉武帝时。其中有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是封建时代教育的必读教科书,并被统治阶级作为宣传宗法封建思想的理论依据。
《诗》是《诗经》、《书》是《尚书》、《礼》是礼记》、《易》是《周易》、《春秋》嘛,就是《春秋》吧。
《诗经》“六艺”:
(1)指六种本领,即:礼(礼节)、乐(音乐)、射(射击)、御(驾车)、书(写字)、数(算术)。
(2)指六本经书:《诗》《书》《礼》《易》《乐》《春秋》
六义:
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 《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朱熹《诗经集传·关雎注》
其中风雅颂,这是诗经的主要分类,风是周王朝以及各诸侯国的民间搜集来的诗歌,记有国风等十五小类,雅,是大雅,小雅,颂主要指周颂,雅和颂就是庙堂之音了,比较正式。赋比兴主要是指诗经的修辞手法,比和兴比较难区别。比就是比喻,主要是以物比物,兴则比较自由,是由景物发生感情。

记 叙 文 的 特 点

记叙文是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等类的文章。古代的记、传、序、表、志等,现代的消息、通讯、简报、特写、传记、回忆录、游记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写作记叙文要做到一下几点:
第一,要交代明白。无论记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一般都要交代明白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否则文章就不完整。
第二,线索清楚。虽然观察的角度、记述的方式可以不同,但每一篇文章都应当有一条绾联材料、统贯全篇的中心线索,否则文章就会松散。
第三,人称要一致。无论用第一人称“我”记述,还是用第三人称“他”记述,都要通篇一贯,一般不宜随意转换,否则就容易造成混乱。
记叙文以记叙为主,但往往也间有描写、抒情和议论,不可能有截然的划分。它是一种形式灵活、写法尽可能多样的文体。

议论文: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
《诗经》 《国风》 《雅》 《颂》 《离骚》 《九歌》
《九章》 《天问》 《九辩》 《周易》 《尚书》 《春秋》 《左传》 《国语》 《论语》 《老子》 《战国策》
《礼记》 《古诗十九首》 《孔雀东南飞》 《盐铁论》
《汉书》 《史记》 《三国志》 《搜神记》 《诗品》
《文心雕龙》 《阳春白雪》《全宋词》 《赵飞燕别传》
《沧浪诗话》 《贵耳集》 《吹剑录》 《全元散曲》
《西厢记》 《桃花扇》 《聊斋志异》 《隋唐演义》
《红楼梦》 《儒林外史》 《镜花缘》 《虞初新志》
《全唐诗》 《全五代诗》 《花间集》 《孽海花》
《唐宋传奇集》 《离魂记》 《柳氏传》 《太平广记》
《柳毅传》 《霍小玉传》 《南柯太守传》 《古文观止》
《三国志演义》 《西游记》 《水浒传》 《封神演义》
《金瓶梅》 《警世通言》 《喻世名言》 《醒世恒言》
《儿女英雄传》 《施公案》 《三侠五义》 《榴花梦》
《笔生花》 《饮冰室诗话》 《艺概》

篇目:《琵琶行》并序、《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一、 通假字
曲终收拔当心画(画通划)
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金字旁的篦,密齿梳)
二、 古今异义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明年:古:第二年 今:指今年的下一年)
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古:年纪大了 今:长子、长兄等)
又闻此语重唧唧(唧唧:古:叹息声 今:一般指虫鸣)
因为长句(因为:古:因此写了 今:表原因)
暮去朝来颜色故(颜色:古:容貌 今:色彩)
凄凄不似向前声(向前:古:刚才 今:朝向前方(面))
三、 一词多义
(1) 言
感斯人言(n 话语)
凡六百一十六言(n 字)
自言本是京城女(v 说)
(2) 命
遂命酒(v 吩咐,命令)
命曰[琵琶行](v 取名)
(3) 为
因为长句(v 写、作)
初为【霓裳】后【六幺】(v 弹奏)
为君翻作【琵琶行】(介词,为、替)
(4) 暂
凝绝不通声暂歇(副词,短暂)
如听仙乐耳暂明(副词,顿时、忽然)
(5)幽
别有幽愁暗恨生(深沉)
幽咽泉流冰下难(形容低微,隐晦,不畅达)
野芳发而幽香(清幽幽的)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昏暗)
(6)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v 说话,回答)
今夜闻君琵琶语(n 曲)
(7)暗
寻声暗问弹者谁(轻声地)
别有幽愁暗恨生(隐藏的)
偏听则暗(糊涂,愚昧)
四、 词类活用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遂命酒(酒:名词作动词,摆酒席)
歌以赠之(歌:名词作动词,作诗)
商人重利轻别离(重、轻:形容词作动词,看重、轻视)
五、 文言句式
1、 倒装句
转徒于江湖间(于江湖间,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于穆,曹二善才,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2、 省略句
问其人,本(是)长安倡女
送客(于)湓浦口
使(之)快弹数曲
沉吟放拔插(于)弦中
3、 被动句
感斯人言

《寡人之于国也》
__《孟子》

一、文言实词
1. 通假字
(1)刚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不要)
(2)无失其时(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斑”,此处指头发花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同“途”,道路)
(5)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仅仅)
2. 特殊词义
(1)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2)邻国之民不加少(副词,更、更加)
(3)直不百步耳(只是,不过)
(4)数罟不入洿池(细密)
3.一词多义
(1)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前一个为动词,吃;后一个为名词,食物)
(2)数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译(几,若干)
数罟不入洿池(密)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
扶苏以数谏故(屡次)
(3)直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过)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弯曲)
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价钱)
(4)胜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
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
其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超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
(5)发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
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派遣)
百发百中(发射)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花开)
(6)兵
非我也,兵也(兵器)
穷兵黩武(军事力量)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
草木皆兵(士兵)
4.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填然鼓之(敲鼓)
树之以桑(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
然而不王者(称王)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
5、古今异义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古:黄河 今:泛指河流)
(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古:谷物收成不好 今:凶恶,厉害)
(3)弃甲曳兵而走(古:跑,逃走 今:行,走路)
(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供养活着的人 今:保养身体)
(5)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古:可以凭借 今:表示同意,认可)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然意为这样,而意为却 今:转折连词)
(7)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古:不要归咎 今:没有罪过)
二、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弃甲曳兵而走
(2) 连词,表承接:或百步而后止
(3) 连词,表转折:然而不王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4) 连词,表并列: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2.其
(1)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里”: 则移其民于河东
(2) 代词,作定语成分:移其粟于河内(代河东的)/ 无失其时(它们的)
3.之
(1)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寡人之于国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 结构助词,的:察邻国之政/王道之始也
(3)衬音助词,无义:填然鼓之/树之以桑
⑷代词,作宾语成分:申之以孝悌之义(指代百姓)/ 未之有也(代前面所说的事)
4.焉
(1) 句末语气助词:尽心焉耳矣
(2) 代词:斯天下之民至焉(指代“王”)
5.然
(1) 指示代词,这样:河东凶亦然/然而不王者
(2)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地”:填然鼓之
6.于
(1) 介词,对于: 寡人之于国也
(2) 介词,表比较,比: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 介词,在: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者,……也”,表判断)
(3)非我也,岁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4)是亦走也
(5)非我也,兵也
2.疑问句
(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疑问代词, 与“也”连用,表疑问)
(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疑问代词“何”与“如”连用,表疑问)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疑问代词 “何”在此表示反问)
3.省略句
(1)(寡人)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省去主语“寡人”)
(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士兵)弃甲曳兵而走(省去主语“士兵”)
(3)以(是)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以”后省“是”,“以是”相当于“因此”)
(4)(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省去主语“梁惠王”)
(5)(孟子)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省去主语“孟子”)
(6)(国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省去主语“国家”)
(7)(王)则日:“非我也,岁也。”(省去主语“王”)
(8)五十者可以(之)衣帛矣
(9)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4.倒装句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于邻国多,介词宾语后置)
(2)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介词宾语后置)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道路女戴,介词宾语后置)
(4)未之有也(未有之,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劝学》
——《荀子》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輮以为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通“又”,再;通“曝”,晒)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2.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以为,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
(2)金就砺则利(金,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渊博)
(4)用心一也(用心:古:用,因为 今:集中注意力;居心,存心)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古:验,检验 今:参加,参见)
(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寄托:古:安置,安身 今:托付;把理想等放在某人或某事物上)
3.词类活用
(1) 动词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使……弯曲)
(2)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
(3) 名词作状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4) 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
輮使之然也(“輮”这种方法)
不能十步(跨十步,至十步)
(5) 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专一)
4、一词多义
(1)绝
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
以为妙绝(到了极点)
佛印绝类弥勒(非常)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
(2)假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与真相对,不真,假装)
(3)闻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
博闻强记(见闻、知识)
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
(4)强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大,强健)
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有力的弓)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
乃百强步,日三四里(竭力,勉强)
(5)望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向远处看)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希望)
先达德隆望尊(名望)
七月既望(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日)

二、文言虚词
1.而
⑴连词,表修饰: 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
⑵连词,表转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⑶连词,表并列: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
⑷连词,表承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⑸连词,表递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 于
(1)介词,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介词,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善假于物也
3.之
⑴代词: 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
⑵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⑶助词,的: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⑷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不如须臾之所学
4.焉
⑴兼词,于之,从这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⑵句末语气助词,了: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断)
(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2.省略句
(1)鞣(之)以(之)为轮(分别省动词、介词的宾语“之”)
(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省介词“于”)
3.倒装句
(1)青,敢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取之、于蓝青,介宾后置)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己参省,介宾后置)
(3)善假于物也(于物假,介宾后置)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定语后置)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于水,介词结构后置)
《过秦论》
——贾谊
一、实词
1、通假字:(读本字音)
约从离衡(通“横”)
合从缔交(通“纵”,合纵)
制其弊(通“敝”,困顿,失败)
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呵问)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崛起)
赢粮而景从(通“影,像影子一样”)
百有余年(通“又”)
威震四海(通震,震慑)
始皇既没(通殁,死)
2、古今异义
(1)以为桂林、象郡(以为:古:把..作为 今:认为)
(2)流血漂橹(橹:古:盾牌 今:指划船的工具)
(3)赢粮而景从(赢:古:背负、担负 今:获胜,获得)
(4)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山东:古:崤山以东 今:山东省)
3、词类活用
①名词作状语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包、囊: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内、外:对内、对外)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向南、向西、向东、向北)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响、景: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像影子一样)
②名词作动词
履至尊而制六合(履:登上)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绳:用破瓮作,用草绳系)
子孙帝王万事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
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安排次序)
③动词作名词
追亡逐北(亡:逃走的人)
④动词的使动用法
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
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拜)
外连横而斗诸侯(斗:使……争斗)
流血漂橹(漂,使……漂浮)
吞二周而亡诸侯\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亡:使……灭亡)
⑤形容词作名词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险固的地势)
⑥形容词作动词
尊贤而重士(重:敬重、看重)
⑦形容词使动用法
会盟而谋弱秦\以弱天下之民(弱:使变弱,削弱)
以愚黔首(愚:使……愚蠢)
约从离衡(离,使….离散)
⑧形容词作动词
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困,处于困境之中)
4、一词多义
(1)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过秦论》:(制服)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 (规模)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 《后汉书•张衡传》:(制造、制作)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压制、控制)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过秦论》:(统率、指挥)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 《齐桓晋文之事》:(规定、制定)
(2)亡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逃跑、逃脱)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过秦论》:(丢失、失去)
燕虽小国而后亡 《六国论》:(灭亡、消亡)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赤壁之战》:(死亡)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过秦论》:(逃兵、逃亡的人)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通“无”,没有)
吞二周而亡诸侯 《过秦论》:(使动用法,使……灭亡)
(3)固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过秦论》:(牢固、坚固(的地势)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孟子》:(巩固)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廉颇蔺相如列传》:(坚持、坚决)
吾固知公子之还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本来、原来)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阿房宫赋》:(固执、顽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报任安书》:(固然、诚然)
(4)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丢失)
蒙故业,因遗策(遗留下来的)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wei,给)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遗漏、忽略)
(5)利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锐利、锋利)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使快)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有利、条件好)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过秦论》:(有利的形势)
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利益、好处)
(6)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规章制度)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计算)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越过)
平心而度之,无果无一失乎(揣度)
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徒也
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2、 被动句
为天下笑者,何也?
3、 状语后置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4、 省略句
(1) 省略主语
(秦)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百越之君)委命下吏
(2) 省略宾语
以(之)为桂林、象郡
铸以(之)为金人十二
(3) 省略介词
聚之(于)咸阳
《师说》
——韩愈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通“否”)
2.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
(4)今之众人(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
(5)小学而大遗(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
育的机构)
(6)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古:无论 今:没有)
(7)吾从而师之(从而:古:跟随(他)并且…. 今:表示因果关系)
(8)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古:风尚 今:道路,道德)
3.一词多义
(1)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2)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3)于
师不必贤于弟子(比,介词,引出比较对象)
而耻学于师(向,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
不拘于时(被,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其皆出于此乎(在,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处所)
(4)乎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乎,介词,相当于 于,引进比较对象)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乎,语气词,呢,表示反诘语气)
(5)从
惑而不从师(跟随)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自)
(6)所以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用来…的)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
4.词类活用
(1) 名词作动词
吾师道也(学习)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从师)
(2) 名词的意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3)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以……为耻)
(4) 形容词作名词
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传道受业解惑也(惑,疑惑的问题)
愚益愚(愚人)
是故圣益圣(圣,圣人)
二、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表并列: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小学而大遗
(2) 连词,表转折:惑而不从师
(3) 连词,表承接:吾从而师之/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而教之
(4) 连词,表修饰:则群聚而笑之
(5) 表陈述语气:如是而已
2.之
(1) 助词,的: 古之学者必有师/彼童子之师
(2)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4) 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人非生而知之者
(5)代词,他:作师说以贻之
(6)代词,这,这一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徒/
3.其
(1)代词,那些: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代词,他: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代词,他的: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其皆出于此乎
(5)副词,表反问语气:其可怪也欤
4.于
(1)介词,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介词,向:而耻学于师
(3)介词,对于:于其身也
(4)介词,从:皆出于此乎
(5)介词,被:不拘于时
5.乎
(1)介词,相当于“于”,译为“在”: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介词,相当于“于”,表比较,译为“比”: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其皆出于此乎
(4)语气助词,表感叹,译为“唉”、“呢”: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6.也
(1)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其可怪也欤
第3个回答  2010-08-30
一、中国古代文学
(一).先秦文学
1.上古神话
中国古代神话名篇有:
女娲(wā)补天、后羿(yì)射日、精卫填海、(盘古)开天辟地、黄帝战蚩(chī)尤(刘安:《淮南子》等。)
2.先秦散文
A、儒家经典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六经”又称六艺(《乐》)。
B.历史散文。
《左传》(编年体)《战国策》(国别体)《国语》(国别体)
“春秋三传”《左传》《谷梁传》《公羊传》。
C.诸子百家散文著名的有:
①老子,李耳,字聃(dān),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②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是孔子弟子记载孔子和他的学生言行的书。(《季氏》《荷》)
③墨子名翟(dí),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53篇。
④孟子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继承者。《孟子》是孟子学生记录孟子言行的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庄暴见孟子》《鱼我所欲也》。)
⑤庄子,名周,战国道家著《庄子》。(《庖丁解牛》)
⑥荀子,战国儒家,著《荀子》32篇。(《劝学》)
⑦韩非子,法家。著《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五蠹》《智子疑邻》。)
⑧《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秦相吕不韦和他的门客的集体创作。(《察今》)
⑨李斯的代表作是散文《谏逐客书》。
③先秦诗歌
A.《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类.风是民歌,雅是乐歌,颂是祭歌。诗经的表现手法是比、兴、赋。“比”即比喻,以彼物比此的。“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赋”直陈其事。
B.《楚辞》。西汉学者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屈原(前340?-前277?)名平,我国伟大爱国主义诗人.曾在楚国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代表作是《离骚》《九歌》《九章》。
(二).两汉文学
两汉散文
①贾谊,世称贾生。又称贾长沙,贾太傅。著《新书》十卷。《过秦论》、《论积贮疏》是他的代表作。
②司马迁,字子长,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著《史记》首创“纪传体”,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③班固的《汉书》、刘向编订的《战国策》都名垂史册。
B.乐府民歌和赋。
1.乐府民歌:乐,民乐;府,官府。乐府原为汉代音乐机关所搜集的诗。《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发展的高峰。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编纂的《玉台新咏》。
2.赋是我国古代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贾谊的《吊屈原赋》都很有名。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
A.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和散文
①“三曹”.“三曹”即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曹操的《观沧海》,曹丕的《蒿里行》,曹植的《名都篇》《白马篇》《洛神赋》都很有名。
②“建安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yǔ)应扬(yáng)刘桢。王粲的《七哀诗》成就最高。
③“竹林七贤”指嵇康、阮籍、向秀等七位作者
④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桃花源记》《归去来辞》《归园田居》《饮酒》是传世之作。
⑤此外,诸葛亮《出师表》、范晔(yè)《后汉书》、陈寿《三国志》、王羲之《兰亭集序》、刘勰《文心雕龙》、郦道元《水经注》都名垂史册。
B.魏晋南北朝的小说。(小说的发展期)
①志怪小说以干宝《搜神记》为代表。《干将莫邪》。
②轶事小说以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为代表。《周处》。
(四).唐代文学
1.唐诗
①“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腾王阁序》脍炙人口。
②“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王维字摩诘,一位大诗人,著名“画家和音乐家”;人们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名作有《使至塞上》《山居秋暝》。孟浩然是王维密友,名篇有《过故人庄》。

2007-6-28 11:28 回复

阳光情谊
0位粉丝
2楼

③“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高适《燕歌行》、岑(cén)参(shēn)《白雪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浙》、王之涣《登鹳雀楼》都是名篇。
④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人民诗人白居易。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名作有《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秋浦歌》《静夜诗》《赠汪伦》等.著《李太白集》。
杜甫,字子美,又称杜工部,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名作有“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无家别》《垂老别》《新婚别》)《北征》《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双称白香山,白太傅、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名作《长恨歌》《琵琶行》。
⑤“小李杜”:李商隐,杜牧,著有《樊川文集》。
⑥“诗中三李”为李白,李商隐,李贺。
2.唐代散文
①韩愈。韩愈,字退之,自号昌黎,又称韩吏部。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著《昌黎先生集》。
②柳宗元,字子厚,又称柳河东。写了著名的《永州八记》著有《柳河东集》。
3.唐人传奇(小说发展的成熟期)
陈鸿的《长恨歌》传,李朝威的《柳毅传》都是较成熟的文言小说。
(五).宋代文学
1.宋词和宋诗
①以苏辛为代表的宋词豪放派。苏轼,字子瞻,东坡居士,其诗、文、字画都有极高成就。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号称“三苏”。著有《苏东坡集》。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有《稼轩长短句》。
②以柳永、李清照、姜夔等人为代表的宋词婉约派。柳永,李清照,姜夔。
③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和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陆字务观,号放翁,著有《剑南诗稿》。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著《文山全集》,名篇有《正气歌》《过伶仃洋》。
2.宋代散文①著名的“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曾巩。
②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公。《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
3.宋人话本话本是“说话”艺人的底本.著名话本有《大宋宣和遗事》(内有水浒故事)《三国志平话》(后演进为《三国演义》)。
(六).元代文学
1.元曲四大家
①关汉卿,号已斋叟,名作有《窦娥冤》《望江亭》《拜月亭》《救风尘》
②郑光祖,代表作是《倩女离魂》
③白朴,名作有《墙头马上》
④马致远,名作有《汉宫秋》
2.十大悲剧(主要是前六部)
①关汉卿的《窦娥冤》②纪君的《赵氏孤儿》③白朴的《梧桐雨》④马致远的《汉宫秋》⑤洪升的《长生殿》⑥孔尚任的《桃花扇》此外还有⑦冯梦龙的《精忠魂》⑧孟称舜的《娇红记》⑨李玉的《精忠谱》⑩方成培的《雷峰塔》。
3.王实甫和他的《西厢记》王实甫,字德信。《西厢记》的主题是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姻爱情幸福。
(七).明清文学
1.明清小说
A.明代的章回小说和“四大奇书”.明朝人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为四大奇书。
《金瓶梅》的作者叫兰陵笑笑生,该书反映了明代中叶的社会现实。
B.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贾、史、王、薜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日趋衰亡。作者曹雪芹,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清代小说家。
C.此外还有明代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清人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清人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清人刘鹗的《老残游记》,吴沃尧(字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李宝嘉的《官场现行记》、曾朴的《孽海花》被列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
2.明清诗文
A.明代。刘基字伯温,著有《诚意伯集》;宋濂,字景濂,著有《宋学士文集》;徐宏祖号霞客,著有《徐霞客游记》;张溥,字天如,著有《七录斋集》
B.清代。顾炎武,著有《日知录》;方苞,著《方望溪全集》是桐城派始祖;姚鼐,是桐城派大散文家。著《惜抱轩诗文集》;袁枚,字子才,号随园老人,著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

2007-6-28 11:28 回复

阳光情谊
0位粉丝
3楼

二、代近文学(1840-1918)
龚自珍,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己亥杂诗》,课文有《病梅馆记》。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著有《饮冰室文集》
王国维,近代学者,著有《人间词话》。
林觉民,字意洞,写有著名的《与妻书》。
孙文,字逸仙,别号中山,我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著有《孙中山全集》(《〈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三、现代文学(1919-1949)
鲁迅原名周树人。著有小说《呐喊》(内有《狂人日记》、《药》、《阿Q正传》、《故乡》等名篇)《彷徨》(内有《祝福》、《伤逝》等名篇)和《故事新编》。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其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他的“农村三部曲”是《春蚕》、《秋收》、《残冬》。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主要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月牙儿》、解放后写了剧本《龙须沟》、《茶馆》。
此外,还有叶圣陶的《倪焕之》钱钟书的《围城》沈从文的《边城》郁达夫的《沉沦》,都是名家名篇。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其代表作为诗集《女神》。后双写了剧本《屈原》、《虎符》、《高渐离》等。
曹禺的《雷雨》是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还写《北京人》《日出》《王昭君》等名篇。
此外还有夏衍的《包身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冰心的《寄小读者》《小桔灯》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鲁迅的《朝花夕拾》《野草》都是名家名作。
四、当代文学(1949-2005)
1.当代小说周立波的《暴风骤雨》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荣获斯大林文学奖金。
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孙犁《白洋淀纪事》《荷花淀》
杨沫的《青春之歌》
柳青《创业史》
古华的《芙蓉镇》都是名家名作。
当代崛起的小说家还有刘绍棠、从维熙、王蒙、路遥、柯云路、张杭杭、王安忆、贾平凹等。
2.当代诗歌散文戏剧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
柯岩的《周总理,我在哪里?》
贺敬之、丁毅的《白毛女》
吴伯萧的《北极星》
杨朔的《茶花赋》
秦牧的《花城》
刘白羽的《长江三峡》
碧野的《阳光灿烂照天山》
舒婷的《橡树》
五、外国文学常识
(一)史前神话
1、古希腊神话:《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
2、古希伯莱神话:《圣经》(新旧约翰全书)
3、亚洲有古代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谭》(又称《一千零一夜》)
(二)、希腊罗马时代
1、散文
《理想国》(柏拉图)《诗学》(亚里士多德)
2、戏剧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埃斯库罗斯)
3、寓言
《伊索寓言》相传为一个名叫伊索的奴隶写的。
(《蚊子和狮子》《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三)中世纪文学
1、骑士文学
2、意大利文学
但丁(1265-1321)《神曲》
(四)、文艺复兴
1、意大利人短篇小说家薄迦丘,著有《十日谈》
2、拉伯雷,法国人,著《巨人传》
3、塞万提斯,西班牙人,著《堂·吉诃德》。
4、莎士比亚,英国的伟大的戏剧家。他写了三十多个剧种。其中的《哈姆莱特》《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为四大悲剧。《罗密欧与朱惠叶》《威尼斯商人》都长演不衰。
(五)、古典主义
法国作家莫里哀的代表作品《悭吝人》(阿巴公)《伪君子》(答尔丢夫)《唐璜》
(六)、启蒙文学
德国:歌德《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
席勒《阴谋与爱情》(剧本)
法国:孟德斯鸠《波斯人札记》
卢梭《忏悔录》
(七)、浪漫主义文学
英国:
拜伦《唐璜》(诗体小说)
笛福《鲁滨孙漂流记》
雪莱《西风颂》(诗)《致云雀》
法国:
雨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美国:
惠特曼《草叶集》(诗集)
(八)、19世纪欧美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名作品名称国别
斯汤达《红与黑》《法尼娜·法尼尼》法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欧也妮·葛朗台》法
莫泊桑《漂亮朋友》《羊脂球》《项链》法
狄更斯《双城记》《大卫·科波菲尔》英
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上慰的女儿》俄
果戈理《死魂灵》《外套》《钦差大臣》俄
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俄
契柯夫《第六病室》《套中人》《变色龙》俄
欧·亨利《麦琪的礼物》《警察和赞美诗》美
马克·吐温《汤姆·索耶历险记》《竞选州长》美
(九)、早期无产阶级文学
作家名作品国别
欧仁·鲍狄埃《国际歌》《铁匠的梦》《起义者》法
高尔基《海燕之歌》《母亲》《在人间》《童年》前苏联马雅可夫斯基《列宁》前苏联
奥斯林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前苏联
法捷耶夫《青年近军》《毁灭》前苏联
相似回答